有人说,耐心是一种“高尚的秉性”。何为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不投机取巧。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还是成功的秘笈,能够助力我们成就事业、成就人生。
耐心是一种清醒。1947年,邓颖超带领土改工作组,来到河北阜平搞试点。午饭时分,一位性子急的同志到伙房,在“馍馍还欠两把火”的情况下,贸然揭开了锅盖,结果让大家吃了夹生馍。饭后,邓颖超在会上针对当时工作中出现的“急躁病”,以“馍馍熟了再揭锅”这一浅显易懂的道理,启发大家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土改政策,克服急躁情绪,使与会人员豁然开朗,土改工作也随之得以顺利进行。时下,一些同志在工作中也容易犯“急性病”,希望早点把事办成、早出成果。初衷也许是好的,但如果不顾及客观条件是否允许,一味地求快,就容易让我们头脑发热,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急躁情绪,真正做到把握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切勿做揠苗助长的蠢事。
耐心是一种坚持。社会学中,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除了天资外,更多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林俊德搞核爆炸研究,扎根大漠52年;屠呦呦研究青蒿素,长年累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其间经历了190余次的失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耐得住性子、坐得住冷板凳,才能把简单做成不简单,实现平凡到卓越的超越。
耐心是一种智慧。齐白石年过九旬,发现自己画功不如以前,便每天苦练描红,临摹历代名画经典。儿子不解:“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旁人更是戏称“呆拙”。描红乃初学者入门功课,是“小儿科”。而齐白石这位绘画大师,却临池不辍,焚膏继晷,虚心地、耐心地从最基础的一笔一画回炉作业,其精神可嘉、经验可贵。“呆拙”中透着聪明,耐心中蕴含智慧,同那些投机取巧、喜抄近道、耍小聪明的人形成鲜明的对照。殊不知,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人生的进步,必须沉心静气从打基础做起,从下笨功做起,熟能生巧是也。不注重筑牢根基,不经过久久为功的积累,是难以采撷到成功果实的。
有人说,人生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等待。在这个过程中,放平心态,淡定从容,多一点耐心,往往能多一些发现,多一些体验,让自己进入一种“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的意境。强化目标导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仅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还能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