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由凉变寒
骑行族一早一晚感受更明显
谁能hold住!!
挡风被和车把式手套
由于穿着臃肿、视野受限
骑行族们不能及时发现来往车辆
容易产生交通隐患
骑行时一定要掌握
骑车保暖的正确姿势
要露出眼、耳、鼻和四肢
保证眼睛看得见
耳朵听得到
鼻子能透气,四肢活动灵活
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
穿戴挡风被或车把式手套后,骑行者的手腕、手臂,甚至是手肘处在用力时均会受到衣物阻碍,影响操作的灵活性,降低了骑行者对车辆的掌控能力。过宽的挡风被也会使风阻变大,导致车辆稳定性变差。
挡风被和车把式手套将骑行者的手部包裹住,遇到突发情况时,骑行者双手无法及时伸出,很可能发生意外事故。
电动自行车挡风被一般比较宽大,下半部分过长,极容易在骑行过程中被卷入车轮内或被周边车辆拖拽,影响自己和他人的行驶,造成事故。
挡风被和车把式手套通常使用聚酯纤维做填充物,绒布做内衬,这两样都是易燃物,不少车主在充电时一般都不会特意拆除,这样很有可能引发火灾。同时,聚酯纤维还容易发生静电,增加火灾的发生概率。
“御寒法宝”
不仅暗藏着许多安全隐患
甚至还是违法行为
显然是弊大于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 非机动车载物,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5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把0.15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出车身0.3米;
(二)三轮车、人力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2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身0.2米,长度不得超出车身1米;
(三)畜力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2.5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身0.2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辕,后端不得超出车身1米。
自行车载人的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一到冬季
各式各样的雨篷在风中飘扬
给电动二轮、三轮车加装车篷
能够遮风挡雨、看似方便
却会导致车体面积扩大、重心升高
不仅增加视线盲区,而且影响稳定性
容易出现“一碰就翻”的情况
导致发生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
装上雨篷后,整个车体面积大幅度扩大,也就是加大了碰撞面积,提高了碰撞概率,尤其是拥挤时、拐弯时,很容易刮蹭到周围车辆。
电动车本身有自己的稳定结构,尤其是重心位置,而装上了雨篷之后,破坏了原有的稳定性,不利于安全骑行。
加装雨篷之后,骑行者的视线受到影响,遮挡视线,风阻提高,扩大了盲区。
尤其是起风时,不利于电动车灵活操控,不利于规避事故,而且发生事故时,不利于跳车脱险。
更关键的是,雨篷骨架为金属结构,此金属管容易在发生事故时给骑行者带来二次伤害。
那么,面对“冻人”的冷空气
我们应该如何
正确、安全地御寒呢?
佩戴安全头盔不仅可以起到保暖作用,还能在危险来临时保护骑行者的头部,守护出行安全。
颈部保暖,骑行者可以选择佩戴长度合适的围巾。切记不可穿戴过长的围巾,否则极有可能在骑行过程中被勾住或是被卷入车轮,从而导致骑行者被拖拽下车受伤,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腿部可以选择佩戴较厚的护膝保暖,护膝不会限制骑行者的骑行动作,且万一发生碰撞或者摔倒,还能起到缓冲作用,保护骑行者的安全。
相比于车把式手套,佩戴骑行专用的分指保暖手套更加安全,挡风之余又不影响骑行者操作。
一辆电动自行车可以在固定座椅内搭载一名未满12周岁的孩子,乘车的孩子也要全程佩戴安全头盔。
随着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
“骑行”尤其是“夜骑”
成了火爆的社交密码
吸引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
成群结队穿梭在公路、街道
他们占用机动车道、闯红灯、逆行......
部分骑行者,将安全抛诸脑后
骑行是为了锻炼身体
或者放松心情
但安全才是第一位
在绿色出行的同时
这些交通安全知识要牢记
郑州交警提醒各位骑乘者
冬季气温低,道路容易结冰
骑电动车行驶时应保持低速
以便于及时有效控制电动车
切记戴好安全头盔
不闯红灯、不逆行、不超速、不越线停车
不违法载人、各行其道
遵守交规,平安出行!
中共中原区委宣传部
投稿邮箱:zyqxcb@126.com
来源:郑州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