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徐肖冰杯“青年摄影工作坊结业|感恩遇见,江湖再见

乐活   2024-06-10 10:41   北京  

2024“徐肖冰杯“青年摄影工作坊全员合影留念。

“工作坊的目的不是非要出一个什么成果,而是告诉你该往哪个方向走。摄影的关键,是建立起一个他人和你共情的纽带。”——工作坊导师孙京涛

“在观察的同时,始终去想:我该做什么样的主题,这个主题经不经得起推敲,经不经得起一连几问。第一层问题,第二层问题,第三层问题,当问到第四层问题的时候,你就会豁然开朗,就会想清楚了。”——工作坊导师常河

“好的照片比好的故事更重要,也比所谓好的意义更重要。”——工作坊导师陈荣辉

6月9日上午,本期“徐肖冰杯”青年摄影工作坊迎来结业时刻。

16名学员先后上台展示自己的专题作品(不少于20幅),并阐释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和拍摄理念。学员陈述后,孙京涛、常河、陈荣辉3位导师与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新根、本报副总编辑柴选作为评委,对学员提交的作品进行打分。

 学员展示作品环节。 

工作人员在统计学员最终得分。

经综合评定,赵凡瑜、何亚英杰、赵梦佳、宋晓丹、郑德馨、王丝雨、段浩明成为本次“徐肖冰杯“青年摄影工作坊的优秀学员。

 张新根(右一)、柴选(左一)为优秀学员颁发证书。

学员们的创作题材涵盖了桐乡市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借现实表达了更多的隐喻,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延续了历届“徐肖冰杯”青年摄影工作坊“不要叙事”的传统,展现了当下青年一代对摄影的理解和全新的风貌。

 赵凡瑜作品《会》(之一)

何亚英杰作品《第五天》(之一)

赵梦佳作品《在枯叶与蛹之间》(之一)

 宋晓丹作品《埋在云下面》(之一)

郑德馨作品《另有界》(之一)

王丝雨作品《雪霜焉能见太阳》(之一)

段浩明作品《运河两岸》(之一)

一组组专题作品诞生的背后,是学员和导师们共同付出的不懈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

就在本期工作坊结束的前夜,各组学员们的拍摄环节已基本完成。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后难题是照片的取舍和组图的编排,以及如何建立专题的照片结构。此时学员们的图片编辑思维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图片编辑就是象征的扩展、隐喻的深化和类比的超越。摄影师不要满足于只拍七八张照片,要拍摄20张,我们发现这是非常高的一个门槛。有一次我们为一位摄影师挑出了29张照片,当时想能不能再凑出1张到30张,发现怎么都不行。如果一个摄影师的一个项目能驾驭60张照片,要做得很饱满,其实是很难的。”孙京涛说。 

学员们在导师的指导下,紧锣密鼓地进行照片的最后编排,据称,6月9日凌晨5点,最后一个学员才从教室离开。 

在陈荣辉的讲座分享会上,有学员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确定正在拍摄的这组照片可以收尾了?

陈荣辉的答案听起来很简单,但却发人深省:“当你开始很刻意去寻找一些画面来凑数的时候,这个项目就基本要结束了,拍不下去了。” 陈荣辉的回答呼应了孙京涛的观点,摄影师应对入选组图的每一张照片精益求精,并把其中破坏整体性的照片剔除掉。整体性思维是图片编辑思维中的重要一环。

一组作品的整体性,核心体现在照片和照片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关联,这样的关联营造出一种稳定的秩序感。贯穿本次工作坊的一个关键词是“三脚架思维”。孙京涛表示,所谓三脚架思维,不是指非要使用一个三脚架架起相机进行拍摄,而是指当摄影师拍摄一组照片时,应保持一个稳定的观看高度,形成视角的一致性。否则,摄影师的视角会飘来飘去,失去稳定感。

如果说一张照片是一颗星星,那么一组专题作品,就是一片浩瀚的星空。回忆起本次工作坊的点点滴滴,学员们纷纷表示,这4天的经历,真的让自己“脱了层皮”,同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星空。

孙京涛组学员赵梦佳说:“我怀着一些期待和忐忑参加了这次工作坊。第一天恰逢大雨,于是我与几位素不相识、同样热爱摄影的学员们只能冒着大雨拍照,虽然浑身湿透,但我们都认为这一定会是特别难忘的一天。三位老师非常负责,除了每天上午上课,晚上还会逐个学员看当天拍摄的照片。老师们也都平等交流,学员们气氛活跃,我很久没有感受到这么强烈而直接的摄影交流热情。孙京涛老师是我的主要指导老师,每次他与我讨论时,我都能感受到他为我或我的作品切身考虑的细心态度。更令我动容的是几位叔叔爷爷辈的摄影爱好者们,他们虽已不在青年的范畴,但每次上课都会过来旁听,并且仍然保持着好奇心积极发问、真诚请教,甚至比大多数正式学员还要认真,令我自愧不如。本次工作坊像是一个摄影的乌托邦,大家从不讨论前程,从不追问艺术或摄影的目的。是单纯的热爱,把我们聚集到了这里。

 

孙京涛和组内学员合影。孙京涛常常以自己计划出版的图片编辑方法类著作为例,和学员讨论问题。 

常河组学员宋晓丹说:“当我骑着共享电动车,沿着内心的情绪,继续往下拍的时候,我就在想:‘因缘际会’这个词真的很神奇,因为它总能让我发现生命中的惊喜、人与人之间意想不到的联结。目前为止,我参加过的仅有的两次摄影工作坊,给我的感觉都是这样。我很珍惜这种跟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作、交流的感觉,因为离开学校被社会磨打过之后,我更明白机会的难得。另外,我觉得个人认知和专业素养真的很重要,这决定着着导师不停向下提问以及给我灌输知识时,我能接得住多少;并且,除了三位导师,项目负责人和身边的同学都可以让我学到新东西。只要不怕被“虐”,那么认知就会一点点被革新。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保持open(开放),从而达到自我的成长——真的很感谢这次工作坊,感恩遇见。

 

常河和组内学员。常河经常与学员就聚焦作品主题进行耐心细致的推敲。

陈荣辉组学员李雅真说:“之前在院校的学习,更多的是让我们先确定一个拍摄主题,然后要对这个主题进行论证,再去拍摄。这次参加工作坊,我所在组的导师陈荣辉受耶鲁学派影响,会更推崇美国新纪实摄影,更看重表象之下蕴含的含义,即观者通过形式来能够解读到你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味。所以,他希望拍摄前期不要主题先行,而是倡导一种更自由的拍摄。他会先让大家拍摄,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偏好,引导学员再去深化。在观片过程中,他也会给大家推荐一些相关的外国摄影师作品,让学员从经典作品中得到学习。因此,这次的工作坊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尝试,打破一些固定的思维定势,去更自由地拍摄。短短几天的工作坊,每天大家都精神紧张,白天拍摄,晚上选片,继续拍摄,继续选片……但在这种历炼以及思想碰撞中自己也得到了更多的学习。

 陈荣辉和组内学员合影。陈荣辉经常在组内微信群分享摄影师的作品和访谈,供学员学习参考。 

至此,本次“徐肖冰杯“青年摄影工作坊正式告一段落。宴席终会散场,而学员学到的知识、收获的友谊将一直陪伴每个参与者,照亮他们探索摄影的前路。

工作坊背景

“徐肖冰杯”青年摄影工作坊是“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的配套活动。为了能够更好地阐释并传播该展“立足纪实、探索影像核心价值”的宗旨,“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组委会推出与大展同名的青年摄影工作坊。工作坊以小班授课,名师言传身教,理论结合实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方式帮助学员提升。

6月5日至11日,由“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组委会主办、桐乡市徐肖冰侯波纪念馆、桐乡市摄影家协会协办的2024“徐肖冰杯”青年摄影工作坊在浙江省桐乡市如期举办。本次工作坊的3名导师兼具摄影家、图片编辑和视频创作职业背景,他们是:

孙京涛,知名摄影家、图片编辑、策展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现任大众报业集团图片总监。中国摄影金像奖、国展、徐肖冰杯、伯奇杯、TOP20等国内重要奖项的评委。

常河,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互联网纪录片平台“篝火故事”创办人。长期从事新闻可视化的工作,其个人摄影作品《中国动物园》获世界新闻摄影WPP自然类二等奖。

陈荣辉,摄影师,曾任澎湃新闻英文版Sixth Tone视觉总监。2019年去美国学习之后,开始利用摄影、文本、视频等媒介重新发掘被隐藏的历史个案和脉络,重构东西方之间的叙事关系。

3名导师在现场指导学员,从不同专业角度进行拍摄思路启发、作品梳理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2024“徐肖冰杯”青年摄影工作坊学员名单

赵梦佳  中国美术学院在校生

田   叶   浙江传媒学院在校生

罗东烨   丽水学院在校生

王瑞𨫎   浙江传媒学院在校生

赵   瑶   自由摄影师

宋晓丹   自由摄影师

李源健   自由摄影师

郑德馨   南京艺术学院在校生

王丝雨   吉林农业大学在校生

王   燕   浙江能电电力有限公司职员

李雅真   北京电影学院在校生

李彬妍   桐乡崇福文体站文化专管员

赵凡瑜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职员

段浩明   大连工业大学在校生

何亚英杰  天津美术学院在校生

贾江凡    中建八局华中建设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

文字/现场摄影:刘继章

诠摄汇
《中国摄影报》官方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