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上午,芦溪电瓷博览园摄制组成员高嘉杉、庞泽灵,在北京采访我,了解抗战时期萍乡瓷厂的情况,又提出分享我在上埠求学和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于是,我回忆起80多年前的童年时代在萍乡上埠经历的十件事。
作者在家中接受芦溪电瓷博览园摄制组成员采访。
第一件事:妈妈教我学唱歌
80多年前在上埠,妈妈教我唱《小兔子乖乖》和《苏武牧羊》这两首歌。其中《小兔子乖乖》,我是听着这首儿歌长大的,至今会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不回来,谁来也不开!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我要进来!就开就开我就开,妈妈回来了,快点把门开!”妈妈教我唱《苏武牧羊》这首歌,说苏武是西汉大臣,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使我从中受到教育。
第二件事:妈妈教我背唐诗
妈妈挑选好懂好记的唐诗让我背诵,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家里来了客人,妈妈也让我背诵,受到大人鼓励,为我日后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件事:就读上埠小学
1942年我7岁上学。上埠小学教室是二层楼房,环境优雅,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我在这里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萍乡瓷厂员工子女大都在此上学,其中包括我兄长大纲和他同班女同学潜明兹。他俩日后都成为大学教授。2021年11月19日,我题词祝贺明兹大姐90华诞:80年前上埠小学的同窗,20年前京城重逢的挚友,从上埠小学走出的资深教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知名专家。
1993年,作者回上埠探望母校上埠小学。
第四件事:爸爸教我学游泳
上埠有小河和池塘,每年夏天,爸爸带我到河里游泳,先是抱着我游泳,后来在浅水区教我游泳,使我六七岁时就学会了游泳,既有利于运动健身,又从小培养了不怕困难的精神。
第五件事:爸爸让我为抗战捐款
1943年前后,上埠举行为抗战捐款的活动,爸爸特地让只有七八岁的我,登上上埠街上的戏台捐款,在我幼小心灵中撒下爱国的种子。
1993年,作者在上埠街上寻踪。
第六件事:跟着爸爸学唱京剧选段《捉放曹》
爸爸喜爱唱著名京剧《捉放曹》选段。据兄长大纲回忆,1936年前后,爸爸在南京工作时,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教唱京剧的店铺,爸爸晚上就到那里去学,回来就练唱,唱的最多的就是《捉放曹》选段。因为《捉放曹》的故事是鞭挞曹操心毒手狠、枉杀无辜的罪恶行径,倡导宽宏大量的胸怀。爸爸把《捉放曹》作为保留节目,不时哼唱,我从小就跟着唱,至今仍会唱。
第七件事:妈妈教我唱萍乡瓷厂民谣
1942年前后,萍乡瓷厂有个磨墨工,牙齿往外突出,其貌不扬,喜欢吹牛。他干粗活工资低,每个月只有几块钱,却对别人吹牛说自己工资每个月四十块钱。瓷厂有的工友得知后编了一首民谣:“萍乡瓷厂,有个呲牙汉,走起路来摇摇摆摆。他吹牛皮,四十块钱一个月,实里实在他磨墨呀。为人做事,要有好品德,吹牛说谎,要不得。”这首民谣,简短朴实,有幽默感,我妈妈听了几遍就记住了,还教我唱,从小养成不说假话的习惯。当时我只有七八岁,也学会了这首民谣,至今记忆犹新。
第八件事:我儿时的外号是“伤兵”
我小时活泼淘气,爬墙上树、吵嘴打架的事都干过,因不时碰伤摔伤,得了“伤兵”的外号。2010年5月,我们十姐弟在北京聚首时,年长我九岁的胞姐静娴忆起九个胞弟儿时旧事,戏作打油诗九首,其中一首是《忆大绶》:“二弟外号是伤兵,沙场征战把命拼。此日横眉立目归,只因领地有敌情。弱冠投笔从戎去,抗美援朝铸军魂。他年成长为军官,文也行来武也行。”
第九件事:从小跟爸爸睡大
我们家在上埠的六年中,三弟大经留在乐平由爷爷奶奶带,四弟大绩、五弟大绥相继在萍乡出生,母亲含辛茹苦哺养,操持繁重家务,实在忙不过来,就让爸爸带我睡。爸爸每天帮我铺床盖被,穿衣带帽,还给我讲故事。此后几十年,爸爸经常同我讲述儒林汪氏家史和优良家风,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使我受到深刻教育。1951年,爸爸送我参军,题写了“练好身体,学好本领,保卫国家”的临别赠言;1961年我参军10周年时,爸爸作诗勉励:“精明强干望儿曹,弱冠从戎志气高。永作人民良子弟,保家卫国是英豪。”让我倍受激励,这是后话。
“中国电瓷博览园”在萍乡上埠建立。
第十件事:萍乡县城沦陷后逃难
1944年,侵华日军向萍乡逼近。4月,萍乡县城沦陷,上埠危在旦夕。爸爸作为萍乡瓷厂厂长,只好发给职工遣散费离厂逃难,以策安全。萍乡瓷厂的逃难队伍,人人胸佩“难民证”的布条,扶老携幼沿着大安里—安福—吉安的路线,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跋涉。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每走七八里路,就要停下来歇息。每天晚上要赶到一个村庄,找一个祠堂借宿。爸爸妈妈带着六个孩子,全家都打摆子(发疟疾病),身体虚弱无力,一家人相依为命,共渡难关。
走到吉安,小住数日,爸爸因公务在身留下,由妈妈带着六个孩子从樟树租乘帆船穿过鄱阳湖,经乐安江到达老家乐平,结束了这次艰辛的逃难。日寇侵华的罪恶行径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80多年前在萍乡上埠的经历,是美好而难忘的,我怀着深情厚意撰文记述,萍乡刘玖萍先生主动同我建立微信联系,热情向“美丽萍乡”、《袁水芦风》和“上埠微讯”等传媒推荐。2024年,“中国电瓷博览园”在萍乡上埠建立,园中设专版介绍“汪璠简历“,我们深为感动。祝美丽的萍乡市及所辖芦溪县、上埠镇,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汪大绶,1935年生,1938至1944年在萍乡上埠,1951年从江西乐平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历任文化教员、政治指导员、宣传科长、宣传处长、基建工程兵文工团政治委员等职。1984年转业后,曾任《中国煤炭报》副总编辑,高级政工师,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美丽萍乡
编辑:贺钰溪
审核:韩潇洋、邓丹、刘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