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言风居」关注我们
后台有位辛女士给我留言,分享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辛女士今年43岁,是家里的大儿媳。她与丈夫留在老家省城,婆婆跟着他们过。
婆婆一共生了四个孩子,辛女士还有两个小叔和一个小姑子。
两个小叔子都已成家,在外地生活,小姑子还未嫁人,但也在外地工作生活。
一到过年,大家都从外地赶回来聚一下。
辛女士和丈夫知道大家都会赶回来吃年夜饭,除夕那天一大早去菜市场挑最新鲜的食材,回来就钻进厨房,煎炒烹炸,一刻没停。
为了准备这顿年夜饭,不仅花了不少钱,还累得腰酸背痛。
看着满桌的菜,辛女士的丈夫揉着发酸的肩膀,忍不住抱怨:“我这忙了一年,过年也不得闲,为了这个家操碎了心,真累啊。”
本以为会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安慰,没想到,这话就像点燃了火药桶。
老二皱着眉头说:“大哥,你可别这么说。我在外面打工,老板天天催任务,加班加到深夜是常事。一年到头,挣那点钱还不够还房贷,我容易吗?就盼着过年回家能松快松快,可心里的压力一点没少。”说着,老二端起酒杯,闷了一大口。
老三也跟着附和:“就是,我在中间,从小就感觉没人重视我。家里有啥好事,不是先想着老大,就是顾着老小。我在学校努力学习,成绩也不错,可爸妈表扬都没几次。现在工作了,升职没我的份,好处轮不上,我这心里苦啊。”老三越说越激动,眼眶都有点红了。
最小的妹妹也不甘示弱,眼眶一红,委屈地说:“你们都觉得自己苦,我呢?你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了,妈也管不了你们了,她的掌控欲全落到我身上了。从小我就是最爱被唠叨的那个,现在因为没结婚,妈每天都隔着屏幕催婚,躲那么远了,还离不了管制。我才是最命苦的那个。”
一时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诉说自己的不容易。
辛女士和丈夫听着,愣在了原地,好好的团圆饭,却一不留神成了诉苦局,大家心里都不好受。
在一个家庭中,每一个兄弟姐妹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维系着家的运转。
但因出生顺序的不同,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也大相径庭。
在众多兄弟姐妹中,究竟谁的人生会更“命苦”一些呢?
1.负重前行的老大
老大,从呱呱坠地起,就肩负起了独特的使命。
他们是父母初为人父母时的“试验品”,在父母还在摸索育儿之道的过程中成长,可能会缺失一些成熟的教育理念与方式。
父母常常会说:“你是老大,要让着弟弟妹妹。”
于是,玩具要让,零食要让,哪怕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得优先考虑弟妹。
这种谦让意识的过度灌输,让老大早早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被赋予了诸多责任。
成年后,老大在家庭中依旧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
他们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关注原生家庭的状况,在经济和精神上给予支持。
在家族关系的维护上,往往也是老大积极联络各方亲戚,组织家庭聚会,让亲情的纽带始终紧密相连。
一旦家庭出现问题,老大往往首当其冲,承担解决问题的重任。
2.容易被忽视的中间子女
中间的孩子,一出生就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既没有老大的“优先权”,也没有老小的“受宠权”。
他们就像家庭中的夹心饼干,被遗忘在角落里,常常被父母和家人忽视。即便努力表现自己,也很难得到足够的关注。
在资源分配上,中间的孩子也常常处于劣势。当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时,老大可能会因为是“第一个”而获得更多的资源,老小则会因为年纪小而得到特殊照顾,中间的孩子只能默默接受剩余的部分。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
他们渴望被关注,却又习惯了被忽视,于是学会了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在面对困难时,常常独自承受压力,无人倾诉。
3.被过度保护的老小
老小,作为家庭中最小的孩子,通常都被视为家里的宝贝,在家庭中往往不需要承担太多的责任。
但事实上,老小的成长之路也布满了不为人知的荆棘,有着别样的“命苦”。
老小备受宠爱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家人过高的期待。
一次考试失利、一次兴趣班的半途而废,都可能引发家人的焦虑与失望。
为了不辜负家人的厚爱,他们小小年纪便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努力达到他人设定的标准,却常常迷失了自己真正的兴趣与方向 。
被贴上“最小”的标签,老小很难获得与年龄相匹配的尊重和信任,难以摆脱幼稚、不成熟的刻板印象,阻碍了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完整身份的构建。
老小的“命苦”,不是物质的匮乏,也不是亲情的缺失,而是在过度的关爱与期待下,在成长的道路上艰难摸索,寻找自我价值与独立的过程。
兄弟姐妹中,每一个出生顺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命苦”之处。
老大肩负着过多的责任与期望,中间的孩子容易被忽视,老小则被过度保护。
但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塑造了每个人独特的性格与人生。
每一位兄弟姐妹,无论排行老大、中间还是老小,都怀揣着独特的能量,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共同为家庭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无论你是老大、中间的孩子还是老小,都应该学会珍惜自己的成长经历,珍惜血脉相连的亲情,携手经营好大家庭。
解
惑
加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