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
与会嘉宾合影。
研讨会现场。
湖南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谭桂林:
《王船山》具有世界格局定位,不仅继承了新文学致敬乡贤的文化传统,还弘扬了湖南文学史诗式、纪念碑式、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传统,成为了湖南当代文学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贺仲明:
其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入世精神与强烈的家国情怀,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与精神意义。
《新华文摘》高级编审陈汉萍指出:
《王船山》具有世界格局定位,不仅继承了新文学致敬乡贤的文化传统,还弘扬了湖南文学史诗式、纪念碑式、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传统,成为了湖南当代文学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
从“历史小说的利与弊”这一视角出发,《王船山》成功打破了“千人一面”的概念化窠臼,清晰呈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冲突和复杂性。
《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
从历史人物的“在场与介入”出发,作品既能接通历史,又能立于当下实现转化,发出了对于关怀民生、关怀政治与家国的入世精神的呼唤,充分体现了小说的现实意义,并且在作家如何以思想照亮历史人物这一问题上,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执行主编崔庆蕾:
《王船山》这部作品非常好地处理了“历史的实”和“小说的虚”,聂茂教授一方面以其王夫之传记为小说的根基,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不同于历史学叙事的“历史叙事”。这种历史叙事融合了个体生命史、湖湘文化史和知识分子精神史,并且通过人物的生命史这个装置,打开了整个大历史、文化史,包括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史。
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欧阳友权:
《王船山》的成功在于精准把握并生动描绘了王船山的人格精神,同时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实现了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完美融合。
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罗宗宇:
《王船山》立足湖南文学、文化建设的角度,充分挖掘了湖湘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聂茂教授对王船山思想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书写,既折射出他对乡贤的尊敬,更是聂茂教授作为湖南人,积极弘扬湖湘文化精神,践行自我文化责任感的举动。该著作很好地写出了王船山思想的形成与人格建构的过程,尤其是一生践行“生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这一信条的举动,具有了“逆天性”的意味,更凸显出悲怆性的文化人格,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肖百容:
以《王船山》为例,从“学者小说”现象入手,重新审视了历史小说“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传统书写方式,并指出历史文化小说的势头正逐渐兴盛,而单纯叙事性的作品则逐渐失去了读者的青睐。中西小说在虚构性与纪实性上的取向上各有不同,文学日渐受到媒介和读者力量的推动,具有不断变动的弹性,“教授小说”或将成为未来文学的趋向之一。
湘潭大学期刊社社长、教授王洁群:
《王船山》延续了“学者小说”的优点,能够恰到好处地将王船山的文章、作品与情节需要相贴合,从而能够给予读者以良好的代入感。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晏杰雄:
通过对中国小说传奇叙事资源的引入,确保了《王船山》的可读性和丰富性。正是通过对史料的转化与想象,成功地使王船山这一文学上较为稀缺、单薄的人物变得血肉丰盈,从而实现了“以点带面”的叙事目标,这正是《王船山》小说在精神内涵和文体上的原创。
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王船山》。
在答谢辞中,本书作者、中南大学教授聂茂满怀深情地追溯了长达十二载春秋的创作征途,他感慨道,正是王船山那份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成为他文学艺术创作与学术探索道路上的不灭灯塔,尤其是船山先生那份胸怀天下、情系家国的雄心壮志,以及船山先生“吾书两百年后始显”的远见卓识和自信自强,激励着他在创作中不断前行。
作者:通讯员 袁铭嵘 刘雨
编辑:尹燕 美编:肖佳
审核:曾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