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提出,让海外汽车品牌争相进入中国市场“淘金”。此后十多年里,合资车企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成就了中国汽车历史上第一轮造车潮,也造就数十年的车市繁荣。
但合资品牌们可能做梦也没想到,40年后它们在中国市场竟然身陷困境。
20年前,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新能源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及至10年前,财政补贴从试点城市向全国无差别铺开,自此,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启了一轮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造车潮。
但所有人可能都没想到,在新能源把合资品牌逼上绝路的同时,新能源车企也只不过是在刀尖上起舞。
拐点,无论是对传统合资还是新能源,都是一样的。降不下去的库存,用不尽的产能,停不下来的价格战和永远不够花的钱,让2024年的北京车展成了上百个汽车品牌的一场大逃杀。
从2023年开始,降库存就成了行业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新能源的步步紧逼,环保新政的日趋临近,整个2023年车市的库存预警就从来没有亮过绿灯。
车企们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库存还是从年初的200万台,涨到年末的300多万台。一面车市整体销量大盘在增长,一面又是车市库存高企,这种不合逻辑的现象不知道是不是中国市场独有。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那些在北京车展上还在不断握拳强调“信心”的合资车企们,谁背上没背着个十多二十万台的库存,有些还没算上终端经销商的库存。谁背后又没在忧心经销商因为库存资金压力过大纷纷退网的问题。渠道一旦垮塌,品牌便离死不远。
一个好消息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的数据显示,3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56,环比下降10.3%,同比下降12.4%,经销商库存压力下降。但是库存水平仍然位于警戒线以上。天知道这是趋势向好还是回光返照。
第一轮造车潮的巅峰时期,2017年,合资车企的产能扩张已达极致。即使像北京现代这样被视为是二线合资的品牌,国内产能都达到160万台。但随后,就是市场销量的雪崩。这些年,二线合资不断卖厂、减产、收缩,即便如此,现在的产能利用率仍不及巅峰时期的一半,甚至有的产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十几。
头部的合资和老牌自主品牌表现稍好,但是产能利用率能达到70%以上的也是屈指可数,全行业整体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仍然低于50%。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丰田、本田、日产都主动或被动的曝出了国内减产计划。
新能源方面别看终端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但产能利用率能够拉满的只有比亚迪和特斯拉中国。而就在北京车展开幕前一周,特斯拉上海工厂已经被曝出将要减产30%,随之而来的还要大规模的裁员。更勿论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大肆圈地建厂的各种新势力,恒大、威马、赛麟、博郡、拜腾、高合,这些曾经在北京车展上风光无限的品牌,如今倒的倒,逃的逃,留下来的是一地鸡毛。
而侥幸从第一轮洗牌中活下来的新势力,也未必安然无恙。2022年新势力销量排行榜第一的哪吒汽车,2023年直接成了销量下滑幅度最大的品牌。今年1-3月,哪吒汽车的月销量仍在同比下滑,哪吒已经将挽救销量的希望寄托在了海外市场。
燃油车为了清库存,新能源为了抢份额,价格战从去年打到今年,一轮又一轮,完全停不下来。价格战让合资品牌不断退守,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60%,但是整个汽车市场却已经是连续数年增收不增利。
头部合资车企已经从当年的“暴利”变成“微利”,二三线合资则是“微亏”或者“巨亏”。悦达起亚今年一季度销量大涨76.9%,但是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的负债总额为2.48万亿韩元,这样算来悦达起亚资产负债率达到了119%,已经资不抵债。在此之前,广菲克、广汽三菱早已因同样的问题相继出局,泯然众人。谁知道北京车展之后,韩系车企会不会就是下一个广汽三菱。
新能源车企拿下了市场份额,但除了比亚迪、理想,9成以上新能源车企亏损的坑,越挖越深。自以为品牌强势的理想,在经历了MEGA的失利后,老老实实打起了价格战。而不参加价格战的埃安,一季度的销量已经同比跌去了将近4成。继续降价的小鹏把希望寄托在了15万的Mona以及和大众的合资。绝不把身段下探到30万以下的蔚来,还得苦苦熬到乐道来救驾。在此之前,只能通过裁员来坚持。
更不用说那些既没拿到多少销量,还亏损得无以复加的品牌,极狐、智己、飞凡等等。他们想要出现在两年之后的北京车展上,恐怕还需要新的故事剧本。
繁花似锦的北京车展,掩盖不了车企的各种焦虑。一场盛大的车展发布,无法成为品牌逆转的势能。当每个车企在这届车展上努力表演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会不会是自己在中国A级车展上的最后一次“演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北京车展对每家车企都是一个“拐点”,大逃杀只是刚刚开始,下一个倒闭的车企一定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