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肯尼亚女孩给中国大使写信,自称郑和水手后裔,后来怎样了

文摘   2025-02-01 15:31   福建  

2004年,一位肯尼亚女孩联系中国大使馆,声称自己是郑和水手的后裔,想要前往中国。

消息传出后,不少人怒骂:撒谎也要打草稿吧!

之所以说出这个话,实在是肯尼亚距离我国足有12000公里,况且郑和是个宦官,怎么可能有后裔呢?

然而经过专家鉴定后,发现此人确实流淌着我们中国人的血液。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女孩后来来到中国了吗?


«——【·拿出信物证明身份·】——»

2004年,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接到信件后,立刻来到肯尼亚东北部的海滨拉穆群岛调查。

哪怕心中觉得不可思议,但在亲眼见过这个自称郑和后裔的非洲女孩后,也忍不住心中惊叹,这事还真有几分可能!

原因无他,这个女孩长得跟当地人确有很大的差别。


她没有非洲显而易见的浓黑皮肤,嘴唇也并不厚实,甚至眼珠也是亚洲人常见的褐色,整个人看起来与当地格格不入。

她甚至自学了几句中文,流利地介绍自己叫沙里夫。


当地学习条件有限,但沙里夫却努力读完了高中,闲暇之余抱着一本中文翻译书籍,仔细地学习像天书一般的汉字,期待着自己能有一天“回归故土”。

见到这一切的郭崇立非常惊讶,他佩服沙里夫的毅力,也感动于她对中国的热情,但这些都不足以证明她的身份。


就在这时,一个举动又让郭崇立转变了看法。

沙里夫叫来了她的母亲,母亲虽然不会说中文,但眼神充满了善意和好感,主动拿来了一个非常爱惜的盒子。


里面是一件精美的瓷器,大气的线条纹路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相隔千里的泱泱古国。

不过,这瓷器却是破碎后又粘起来的,有些口子已经不能修复,让人看着心中十分惋惜。

提到这一点,沙里夫的母亲十分生气。

她告诉记者,最初他们保管得很好,这是自己的母亲,也就是沙里夫的外婆传下来的。


她们从小就被告知身上的中国血统,让他们好好保存,等待着或许有人来寻找他们的那天。他们也的确等来了一批长得很像祖先画像的人。

然而对方却一个“不小心”,把瓷碗打碎了,之后,才得知对方是一个日本人。


那件事让沙里夫的外婆从此保持警惕,直到2000年后,世界发展越来越快,他们这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一个偶然的机会,几个中国小伙途经此地,听说了沙里夫家的故事,主动证明了自己的身份,还掏出随身携带的强力胶,帮助她们把瓷碗粘了回去。


那个时候谁也不清楚文物修复要更加复杂,但是这份感情的链接始终让沙里夫和她的家人铭记在心。

之后,沙里夫在母亲的授意下,又带着一行人去了族内的墓地,墓地的样式和当地人也大不相同,最重要的是,墓碑上的字。


那天圆地方的汉字明明白白昭示着墓主的身世,这让郭崇立更加确信,沙里夫的血脉的确跟曾经远渡重洋而来的那群中国水手有关。

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来历?又和郑和是什么关系?


«——【·六百年前的链接·】——»

当时,明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扩大对外贸易,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

1413年,郑和的第四次下西洋。这次航行,郑和率领船队抵达非洲东海岸。

在航行过程中,由于触礁,导致一艘船损坏,一部分船员被迫留在肯尼亚等地等待救援。


这些被迫留下的船员,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文化,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面对这些外来人,当地表现得十分惊恐,甚至打磨了武器,时刻准备保卫家园。

由于语言不通,一开始船员们颇费了番功夫,先是做了渔网捕鱼,又开始挖陷阱,解决总是攻击当地人的大蟒蛇。


这努力没有白费,当地人发现他们这么厉害,又没有敌意,开始慢慢接受他们,还把自家的姑娘嫁给他们。

就这样等了两年,到了郑和的第五次下西洋。这次航行,郑和率领船队再次来到非洲东海岸,接到了之前留下的船员。

至于为什么没能成功回去,一些考古痕迹给了答案。


在帕泰岛附近,发生了船只沉没事件,当地百姓捞起过很多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都是郑和船队携带的。

或许是一场惨烈的风暴,又或许是可怕的礁石,总之,很多人没能重新回到遥远的故国。他们一生记挂着,甚至告诉子女也不要忘记。

后来,那些拥有中国血统的子女一代一代传下去,到了沙里夫这里,已经很难再有机会学习关于中国的文化。


而这里的经济一直算不上发达,像沙利文这样的家庭,家里子女众多,孩子们很少能坚持读书读到成年。

可沙里夫从小听外婆跟他们讲祖先的故事,心生向往,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些故事传承下去,让人们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段故事。


«——【·梦想成真,来到中国·】——»

2005年,沙里夫的故事被南京电视台得知,经过讨论,决定在《郑和下西洋》的专项节目中,邀请沙里夫出境。

他们翻过沙漠,来到这个贫瘠的小村落,见到了这位勇敢写信求助的姑娘。

瓷器、智斗蟒蛇等故事,让沙里夫的形象越来越生动,她的眼睛太过真挚,在节目播出后引发了热议。


一位生活在当地以开中医诊所闻名的华裔,愿意资助这个姑娘读完高中,这给沙里夫的家庭减轻了很大负担。

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待,沙里夫拼命学习,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跟着这位医生练习中文。

她一直有一个梦想,将来去中国看一看,替自己的祖先再次踏上回家的路。


这份努力也感动了郭崇立,他算是一路见证了沙里夫的成长,也愿意再帮这个小姑娘一把,他帮助沙里夫申请了中国的大学,希望她能实现自己梦想。

正逢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沙里夫她没有家人陪同,孤身一人踏上漫漫长路,却一点不觉得害怕。

在她心中,这趟旅途已经构思了千万遍。


沙里夫来到了当初郑和的出发之地——江苏太仓,她没有一点不适应,因为这里的人都对她太好了。

有人愿意免去她的住宿费,在上大学前,她就跟着这里的朋友,一起写毛笔字,读中国的诗词,感受中国的文化。

她的口语越来越好,读写能力也在加强,几乎是趁着暑假上了一个汉语培训班,后来得知她的意愿,大家齐心帮助沙里夫选择了中医药专业。


沙里夫也十分争气,在学校总考第一,总是抓紧时间汲取知识。因为离家太远,回去一趟太贵,每次放假她都是跟太仓的家人一起过。

她会用获得的奖学金为他们准备礼物,大家一起过春节贴对联,还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做夏瑞馥。


她心中有使命,总觉得等学成后回去造福乡亲父老,一路刻苦读书,又考取了研究生,连同各种培训都没落下。

最后又保送到同济医学院,成了妇产科博士。


沙里夫说自己家乡很多妇女都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她会做那个第一个科普的人,让大家更懂得保护好自己,珍惜生命。

2018年,32岁的沙里夫在中国度过了15个春秋,这是她生命最宝贵的一段日子。


她本可以选择留在中国,生活条件不会差。可她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肯尼亚,选择回到更需要自己知识的地方,让自己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过,回乡后沙里夫一直没忘记中国。2023年9月,她时隔5年重游故地,看望了朋友和恩师,讲述了自己的事业。


她在肯尼亚当地成为了非常知名的医生,用中医的针灸等方式救治了很多患者,深受尊重。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