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两会上的青年声音

政务   2025-01-22 19:46   安徽  

✪ 两会青声



  韩东成

 省人大代表

 省青联副主席

 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2024年,全省上下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坚持科学技术要打头阵,在推进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这次我带来了加快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增加新动能的建议。



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议案

合肥市代表团  韩东成

案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近年来,合肥市以智能语音为引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已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2400家,2023年实现营收超2300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讯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四大人工智能平台之一,集聚开发者团队超632万个,总应用数超228万,累计覆盖终端设备数超过40亿,链接超500万生态伙伴,基本形成“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但对比ChatGPT在内的生成式AI以及背后的大模型技术,国内整体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2023年美国《财富》杂志首次发布了“人工智能创新者50强”榜单,我国仅百度一家入选。人工智能深度应用还存在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工业场景匹配性较差、关键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亟需解决。

案据:

一、国产软硬件适配度有待提升。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软件生态尚不完善,且硬件领域布局多是针对国外软件进行优化,致使大部分芯片企业依托国外人工智能软件生态开展芯片设计,存在软件与硬件适配度不高的问题。加之,国产AI芯片供给水平和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人工智能企业的需要。目前,国外芯片巨头英伟达、AMD、英特尔几乎占据全球99%的市场份额,其中英伟达在独立GPU市场份额超过80%,而国内企业如壁仞科技、寒武纪等企业多处于产品研发、流片或送样试用阶段,少量产品进入量产阶段,且在产品生态、性能及稳定性方面与英伟达等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合肥中科类脑、宏晶微电子反映国产替代需要较长的实现过程。
二、工业领域场景应用有待加强。工业领域各应用场景差异性较大,泛用性AI算法难以适用于工业领域各种差异化场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很难实现理想的“无人化”,技术落地应用多需人力辅助,形成双倍成本。同时,国内大部分AI芯片制造商聚焦于神经网络类算法的加速领域,缺乏针对工业应用场景的芯片产品。技术门槛高、交付周期长成本高、效果难以快速验证,也使得广大中小企业需求难以满足,部分企业对政府组织的免费诊断活动不积极,阻碍了工业AI的大范围推广。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生成式AI在我国制造业中的采用率仅5%,远低于人工智能企业整体平均的采用率(15%),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优势难以发挥。
三、人工智能应用人才支撑不足。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跨界型、应用人才处于紧缺状态。据《2023人工智能人才洞察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的人工智能人才供需比低至0.39,平均薪资高达4.7万元。且据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人工智能人才供应仅为市场需求的三分之一,缺口将达400万人,人才问题将进一步凸显。科大讯飞、科大国创等企业均反映目前人工智能行业是一个高薪且低竞争行业,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企业间高薪“挖人”现象严重。且关键软件紧缺岗位集中于高端技术职位,如架构师、前端开发工程师等,这些职位对于技术能力和项目经验的要求较高,市场上这类人才的供不应求现象较为严重。

方案

一是构建完整的人工智能软硬件技术体系。建议省级产业链牵头部门加强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可控的开源平台建设,推动国产开源项目示范应用,有效规避依托国外平台产生的风险。以国产智能软件为基础,实现从算法、框架、元部件到技术系统结构的人工智能核心软硬件一体化创新设计,提升软硬件适配度。
二是加强人工智能产品与工业场景源头适配。建议省产业链牵头部门出台支持政策,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实施设备、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信息化系统,加快构筑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数据链接。同时,支持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头部企业协同联动,在人工智能产品场景适配、“人机物”软硬件协同等领域加强合作,突破应用场景和成本困难,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生态。
三是完善复合型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议工信厅、发改委、教育厅等加快实施高水平人才培育工程,针对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重点领域,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储备模式,依托省内高校打造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培育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依托重大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订单式”培养所需人才,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育。持续吸引世界顶级人工智能企业在省内成立研发机构,引进一批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关于加快推动我省新质生产力主导产业纳入

“十五五”规划的建议

合肥市代表团  韩东成

案由: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新的动力来引领和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十五五”时期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阶段任务,也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殊环境和使命下,“十五五”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五五”期间,各地都会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和挑战,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案据: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开创性概念。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全年任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首位。同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要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分解,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重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变道超车”的根本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省应抢先谋划“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优先考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特别是研究提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任务、先导示范区工程建设等。为此,建议我省加快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重点纳入新质生产力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一批新举措、谋划一批储备政策。

建议:

一是依托我省的资源本底和特色产业构筑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基石,提前谋划制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从“十五五”规划中突出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应以结合我省的特色产业和创新优势,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拓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建议应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定位为我省“十五五”产业战略核心,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来加速这一进程。在规划中明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目标和实施路径,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研究,提供资金扶持、市场准入等优惠政策。特别是在打造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重大工程中,在“十五五”规划中优先支持未来产业转化成果赋能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构建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进一步优化我省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施方案,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优势领域,明确重点任务,制定发展“路径图”,为纳入“十五五”规划提供更多支撑。2024年9月,我省首次发布了《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一个发展目标、七个工作重点、九项支持政策”,方案中确定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为“7+N”,即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与健康、先进材料和未来网络7大重点领域及方向。建议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政策统筹,全面优化整合政策体系,创新政策实施机制。要进一步细化政策的执行细则,针对不同的未来产业生态,打造特色的、一对一的发展路径。为接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支柱产业,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在“十五五”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重要政策支撑。
三是在“十五五”规划中应考虑健全对新质生产力主导产业的“容错纠错机制”,突出耐心资本的支撑导向,为未来产业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未来产业的发展伴随着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难免会出现失败和错误,如何建立一个既能鼓励创新又能及时纠错的环境,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现阶段对于未来产业的培育仍然缺乏足够的容错意识,纠错机制不够完善,同时在法律层面对于容错纠错的规定还不够明确。建议在创新项目选题和评审机制上,可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减少人为干预,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的容错纠错机制。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资金的耐心投入,推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对地方未来产业的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四是在“十五五”规划中优先培育一批全球生态主导型的领军企业,梯度扶持一批具备行业影响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在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内容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纷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加速布局和发展未来产业热点赛道。建议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和特色产业,集中优势资源优先扶持、壮大一批具备产业引领的中小企业,成长一批、培育一批,打造“带动式”未来产业特色集聚发展。优先建设一批特色化、高质量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黄 皞

  省政协委员
  省青联常委
  安徽森隆集团总裁



新时代下,电子新材料产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伴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的不断推动,发展电子新材料成为重要的趋势。我省近年来以创新发展为方向,在电子类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中也展现出积极趋势,正积极构建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力求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今年两会,想就创新电子新材料产业链提出建议。



黄皞发现,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支持,我省在新材料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方面,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着重在各类科技创新产业的应用上做出了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新材料行业有望成为推动省内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对标国内外该行业的发展,我省在电子新材料领域的发展上仍然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生态不完善、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脱节等问题。



电子新材料产业是典型的连续性生产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度高、过程机理复杂、生产连续性强等突出特点。黄皞建议,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本土新材料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要建立和完善新材料产业链;要推动新材料标准、测试、评估体系的完善;同时要鼓励增加新材料的研发投入,引导风投、创投等资金的进入。



黄皞也表示,期望政府能够多管齐下,在政策、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研发的资金投入等方面展开有力措施。尤其是期望能够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本土新材料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打通省内产业供应链上下游,降低运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发展,进一步推动省内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柏一丹

  省人大代表
  省青联常委
  霁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多样化,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更精准、有效的心理支持,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点。在这一背景下,霁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多系统联动和打造工作闭环的模式,为不同群体的青少年提供了量体裁衣的心理健康服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两会,想就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护提出建议。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各种新媒介的广泛普及,未成年人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交、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



柏一丹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版的宣传力度,促进条例中关于心理健康的条款得到全面落实。目前,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尚不规范,部分培训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呼吁家庭保护方面,需要主管部门领衔,协同优秀的第三方机构以及专家,为家庭教育的培训进行标准设定,明确准入、考核机制。通过规范化的培训体系,提升家长在心理教育方面的素养,帮助家长正确关注和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学校保护方面,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大多集中在危机干预上,应注重源头预防。建议学校应加大投入,引用专业社会力量,重视心理健康的预防工作,建立“发现—辅导—干预—转介”闭环机制,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护不仅依赖家庭和学校,社会力量也应积极参与其中。柏一丹提出,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建立家校社医一体化的生态闭环,确保未成年人能够得到全面的心理支持。



今后,霁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将继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特别是在面对青少年日益复杂的心理需求时,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通过持续强化与各界的合作,为更多青少年创造一个包容、支持、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陈源源

 省人大代表

 省青联常委

 芜湖乐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5年安徽省两会,有不少青年代表、委员。他们从青年中来,发青春之声,献青春之智。让我们一起感受两会上的青春力量。省十四届人大代表陈源源:建议加强设施农业植保无人机的研发及产业协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校对 | 曹胜男

校审 | 李   悦
终审 | 沈妍妍
来源 | 安徽省青年联合会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安徽共青团
你身边的团团,伴你青春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