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两会上的青年声音(二)

政务   2025-01-24 09:28   安徽  

✪ 两会青声



段婷婷

省人大代表

省青联副主席

合肥市庐剧院院长




1月21日,安徽省人大代表、省青联副主席、庐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段婷婷在省两会期间提出建议,强调以非遗戏曲传承发展助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安徽文化强省建设。

安徽作为文化大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庐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人民情感交流的产物,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戏曲的年轻观众基础正在逐渐缩小,传统文化急需与新形式相结合,以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共赢局面。

段婷婷表示,安徽作为戏曲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通过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举办戏曲艺术节庆活动、出版发行戏曲纪念邮票等方式,将非遗戏曲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她建议开发戏曲主题公园、戏曲文化体验村等文旅产品,将非遗展示纳入地方旅游路线;定期在合肥市骆岗公园、合柴1912等新文化聚集地举办戏曲文化周,通过演出、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吸引游客参与;同时,以安徽地方戏代表人物严凤英、丁玉兰等为主题,发行戏曲纪念邮票,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此外,段婷婷还提出,应积极拓展演出形式,发挥戏曲作为安徽地方文化名片的作用。结合线上线下,探索沉浸式、互动式等新型演出形式,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庐剧的演出形式,扩大受众面,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

段婷婷表示,实现戏曲助力文旅深度融合,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艺术家、普通戏曲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新媒体技术加强非遗宣传推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注重戏曲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以及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安徽戏曲的发展和传承,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非遗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文化的延续,更关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安徽作为戏曲大省,正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探索非遗戏曲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非遗戏曲传承发展助力文旅深度融合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安徽也向着文化强省的目标前进,庐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安徽人民的生活中出现和成长起来,是地方民众情感交流的产物,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级非遗庐剧的传承人,不仅肩负着保护和传承庐剧文化的重任,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将这一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挑战。以下是一些关于非遗戏曲如何助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主要现状:

近年来,戏曲的年轻观众基础正在逐渐缩小,从戏曲自身的文化内涵出发,现代年轻人缺乏喜爱传统戏曲的土壤和文化背景,但安徽作为戏曲大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保护与传承日益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文旅事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传统文化急需与新形式相结合,以实物展陈的形式,打造文旅+演艺的融合型产品,更多更好展示在公众面前,让广大人民群众领会到传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戏曲艺术的合理利用与传承,不仅能够丰富我省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提升旅游品质,还能有效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共赢局面。

建议:

1.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结合戏曲的文化特色,开发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如戏曲主题公园、戏曲文化体验村等,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能够亲身体验到非遗的魅力。与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合作,将非遗展示纳入地方旅游路线,使之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元素。

2.举办戏曲艺术节庆活动:定期在合肥市新文化聚集地骆岗公园、合柴1912、新粮仓、磨滩旅游度假区等举办戏曲文化周,通过演出、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吸引游客参与,增加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的传播。

3.出版发行安徽戏曲纪念邮票、邮封:可考虑以安徽地方戏代表人物严凤英、丁玉兰、李宝琴等为其中主题人物,发行一系列戏曲纪念邮票。

4.积极拓展演出形式,发挥戏曲作为安徽地方文化名片的作用。结合线上线下,探索沉浸式、互动式等新型演出形式,鼓励戏曲创作者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创作反映当代生活、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创新庐剧戏曲的演出形式,扩大受众面,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

目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做好安徽戏曲传承,挖掘文化内涵,同时促进传统非遗戏曲助力文旅发展。

为了提升戏曲助力文旅深度融合,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艺术家、普通戏曲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新媒体技术,加强非遗宣传推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注重戏曲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以及加强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可以促进安徽戏曲的发展和传承,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高亚飞

省人大代表

省青联常委

安徽禾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我省奶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今后应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进一步丰富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省人大代表、省青联常委、安徽禾丰牧业有限公司总裁高亚飞说。

高亚飞介绍,近年来,我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积极打造长三角绿色奶产品供应基地,奶业呈现质量稳定、数量增长、效益增加态势,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过,同奶业大省相比,我省奶业发展存在龙头企业少、现代化水平不高、品类单一等问题。

如何破解产业发展问题?高亚飞认为要通过加速产业升级,提升安徽奶业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应出台促进牛奶产业稳定发展政策措施,加快建设低温奶产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支持符合扶持条件的养殖场数智化、绿色化发展,推行奶业生产能力提升项目,对饲喂、挤奶、保健、防疫等关键环节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同时,组织行业专家,从牛群结构优化、优质高产奶牛选育、日粮结构调整等着手,制定奶牛养殖降本增效技术方案,乳企全面深化降本增效。高亚飞建议。

奶业发展离不开消费市场的培育。高亚飞建议,将消费引导、政策扶持和品质监管结合起来,通过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让更多的平价乳品进校园、进社区,持续改善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议加大国家学生饮用奶推广力度,加强管理,实现全省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全覆盖,为学生在校营养状况提供保障。高亚飞表示。

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乳企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A级旅游景区,打造参观考察、研学旅游、健康体验、休闲观光等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我省奶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高亚飞说。



关于制定牛、羊定点屠宰管理条例的议案

亳州代表团 高亚飞

一、案由

随着我省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牛、羊肉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牛、羊肉作为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然而,当前我省牛、羊屠宰行业存在诸多问题,亟待通过出台牛、羊定点屠宰政策加以规范和解决。

二、案据

1、食品安全隐患大:目前,我省牛、羊屠宰大多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众多小型屠宰点普遍存在,这些场所缺乏基本的屠宰设施和卫生防疫条件。在屠宰过程中,无法严格执行检验检疫程序,病死牛、羊流入市场的风险较高,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 。

2、市场秩序混乱:非定点屠宰的牛、羊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也较为混乱。一些不法商贩为谋取暴利,在注水、添加违禁物质等方面无所不用其极,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的价格体系和竞争秩序。正规屠宰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以牛肉市场为例,由于注水牛肉充斥市场,使得优质牛肉的价格优势难以体现,部分养殖户甚至面临亏损。

3、产业发展受限:分散的屠宰方式不利于牛、羊养殖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屠宰环节缺乏规范,使得养殖环节难以形成有效的质量追溯体系,无法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资本对牛、羊养殖产业的投入热情,制约了产业的做大做强。我省一些原本有潜力的养殖企业,因无法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难以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三、建议

1、制定法规政策:尽快出台《安徽省牛、羊定点屠宰管理办法》,明确牛、羊定点屠宰的设置规划、审批条件、监管主体及法律责任等内容,为牛、羊定点屠宰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2、合理规划布局:根据我省牛、羊养殖分布情况和市场需求,科学合理规划定点屠宰厂(场)的布局。在人口密集、消费量大的地区优先设立,同时兼顾偏远地区的供应需求,确保牛、羊肉产品能够及时、便捷地供应市场。

3、加强监管力度:建立由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牛、羊定点屠宰厂(场)从养殖源头到屠宰加工、市场销售全过程的监管。加大对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一经发现,依法严惩。

4、扶持产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牛、羊定点屠宰厂(场)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鼓励其引进先进的屠宰设备和技术,提高屠宰加工水平和生产效率。同时,推动牛、羊养殖与屠宰加工的产业化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我省牛、羊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关于破解当前行业困境 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亳州代表团高亚飞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奶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为居民营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受三年疫情反复冲击、经济形势下行等影响,全省居民消费水平下降,市场供应量超出了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导致出现了奶源过剩现象。市场供求失衡让乳企奶源供过于求,大量的原奶喷粉储存,导致奶价下行,全省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加工行业均出现大规模亏损。

当前,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基本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发挥乳制品消费在改善国民营养,促进奶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多举并错,持续扩大全省消费群体,推动奶类消费升级,挖掘和释放乳品消费潜力和空间,有效缓解奶业现有困境。

建议如下:

一、加强政策扶持,保障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精准服务省内招商引资企业和本土龙头乳企,出台促进牛奶产业稳定发展政策措施。加快建设低温奶产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国家学生饮用奶覆盖率。落实饲草生产、良种繁育、乳品加工、品牌营销等补贴,增设生鲜乳喷粉和生鲜乳购销合同奖励补贴、喷粉补贴。支持符合扶持条件的养殖场数智化、绿色化发展,推行奶业生产能力提升项目,每年安排相应资金,对饲喂、挤奶、保健、防疫等关键环节设施设备升级改造。组织行业专家,从牛群结构优化、优质高产奶牛选育、日粮结构调整等着手,制定奶牛养殖降本增效技术方案,乳企全面深化降本增效。提供金融保障,推行乳制品免税政策,置换低息贷款、延长贷款期限帮助乳企解决还款难、成本高等问题。规范奶类产品及其消费服务,出台奶茶行业标准,提高奶类产品线上线下铺货率。

二、优化乳品结构,多元化产品激发市场活力

奶业发达国家均以干乳制品消费为主,而我国以液态奶消费为主。需从优化乳品结构入手,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激发市场消费活力。支持省内乳企发展奶酪、乳清生产线,对新建或改扩建生产原制奶酪、乳清、乳铁蛋白等乳制品精深加工项目提供补贴,提升乳品深加工技术水平和供给能力,有效防范原料奶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确保牧场及奶农利益。适当下调乳制品加工企业准入规模门槛,让更多规模牧场能够自行加工并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乳制品,让更多的平价乳品进校园、进社区,延长养殖场产业链,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破解低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过剩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并存问题,推动供需有效匹配。

三、强化宣传引导,稳步扩大乳制品消费群体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做科普、覆盖全人群的科普环境,同步提升国民健康素养,引导其增加乳制品消费。开展丰富多彩的奶类科普活动,深入推动奶类进校园,营造全民科学饮奶的良好氛围,提高居民对乳品营养价值的认知,普及乳制品营养知识,倡导科学选择、健康消费乳制品,培育乳制品消费习惯,推动奶类消费扩面增量。加大学生饮用奶推广规模,培育壮大奶类消费群体。适度提高学生饮用奶的补贴标准,学生饮用奶纳入学校食堂供应体系。推动奶类产品进社区、进机关等集中供餐点。鼓励发展工业旅游、研学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乳企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A级旅游景区,打造参观考察、商务交流、研学旅游、健康体验、文化品鉴、休闲观光等特色旅游产品,推行乳制品消费+旅游新模式。



校对 | 曹胜男

校审 | 李   悦
终审 | 沈妍妍
来源 | 安徽省青年联合会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安徽共青团
你身边的团团,伴你青春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