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骑刀锋”,“五绝”秘境揭面纱,最宝贵遗产是什么?

旅行   2024-12-03 22:06   内蒙古  

探访阿拉善沙漠秘境



巴丹吉林沙漠,中国第三大沙漠,也是中外游客最向往的探险圣地之一。今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沙漠。它为什么能够当选?这里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以下视频来源于

凤凰卫视

           

周日晚10:00 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


所谓的“五绝”奇观,都有怎样的呈现?深藏沙漠腹地269年的古寺长啥样?沙漠中的牧民,保留着哪些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谁是这片沙漠中最宝贵的“遗产”?本期《近观中国》特邀比利时观察员彭望龙,带您一起揭开巴丹吉林沙漠的神秘面纱。



惊险刺激的“骑刀锋”


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总面积约为4.9万平方公里,密集的沙山高低起伏。想要行车通过沙漠,这些沙山是必经道路,这对车技考验极大。即使是沙漠自驾游的老手也不敢托大,一般都需要当地向导来开车。



彭望龙此行的总向导是巴丹吉林镇巴音博日格嘎查的张军书记。张军是土生土长的阿拉善右旗人,爷爷那辈从甘肃民勤县逃难到内蒙古,从此定居,生活了下来。


张书记做沙漠导游已经快20年了,他对自己的车技很有信心,主动给彭望龙炫技“骑刀锋”。彭望龙从没有感受过,心里有些忐忑......



张军(巴丹吉林镇巴音博日格嘎查书记):“一定要在尖上走,不能掉下去,你一旦停在上面就会翻车。这是一个高危动作,一定要专业的人来搞, 不会的人千万不要学着去做。”


想要拥有张书记这身技术,据他说,没个十年是练不成的。他从2005年开始搞运输,2008年开车带游客,对这片沙漠中的一切,可以说是烂熟于心。


但沙漠中行走,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张军这样的老手也不例外。他曾因车子故障,有过一晚上背着4斤水,徒步在沙漠中行进40公里的经历。



虽然车上剧烈摇晃,彭望龙也很紧张,但绮丽的风光还是让他彻底投入其中。


彭望龙(比利时观察员):“一开始,当我们进入巴丹吉林沙漠时,我在听着蒙古族的音乐,当我看到巨大的沙丘,就开始浑身起鸡皮疙瘩。我当时看到这壮丽的景色、这样多样的色彩,内心被深深震撼了。可能很多人认为沙子只是米黄色,其实不然,它的色调是很丰富的,阳光从一边洒下,而另一边则被阴影覆盖。我内心对沙漠充满了敬畏之情。”


湖泊、骆驼、古寺


张军带着彭望龙来到了巴丹湖,游客们一定会打卡的景点之一。彭望龙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谁能想到在茫茫沙漠中,居然会有如此巨大且清澈见底湖泊。


当然有这种感官的绝不只是彭望龙。巴丹吉林沙漠之所以能够申遗成功,和其神奇的湖泊景观密不可分。



巴丹吉林沙漠有“五绝”:分别是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和古寺。目前,巴丹吉林沙漠已探明的湖泊有144个,其中淡水湖12个。山湖交错相间,景致极为独特。


张军:“据历年来考察的专家团队和教授们讲,这里地下有暗河,有大通道和大裂谷,水可以源源不断补充湖泊。这里的水很深的,湖和湖之间也是相通的。”



巴丹吉林沙漠的旅游旺季是每年5月到10月。这次探访,彭望龙幸运地赶上了旺季的尾巴,和大漠中的骆驼来了一个“亲密接触”。


彭望龙的开心肉眼可见,他逗弄着骆驼,然而大家伙看起来很是高冷,纹丝不动。



穿着蒙古族服饰,坐在骆驼上,行走沙漠间,彭望龙感觉自己像个“王子”。骆驼的主人,就是图中的女士,她是土生土长的本地牧民。她的家离这里还有100多公里,她要回家就需要骑着骆驼,带上吃喝,走上四五天。


在遍地是车的时代,巴丹吉林沙漠中,这样的牧民还有许多,他们依旧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惯,用骆驼、马匹作为交通工具。



行程的第二天,突然下雪了,彭望龙幸运地见到了巴丹吉林沙漠罕见又壮观的另一面。


在距离巴丹湖约2小时车程的地方,彭望龙见到了“五绝”中的古寺,深藏于沙漠腹地中,至今已有269年的历史。



巴丹吉林庙,距离最近的沙漠边缘60多千米,它三面环湖,一面临沙,是沙漠建筑的奇迹。


张军:“这个庙是1755年建的。一个羊上面放两块砖,拿绳子吊在那,人们把羊群赶进来,砖头也就带到这儿了。柱子都是用人扛,大型的顶子啥的,是用骆驼把它运进来的。”


沙漠中的电影放映员

在神奇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居住着约36户牧民家庭,共130多位牧民。彭望龙很好奇,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高爷今年67岁,1960年代初,3岁的他跟随父母从老家甘肃民勤县一路打工,逃难来到这里安家,一待就是一辈子。牧民们养羊,也依靠羊生活,羊肉、山羊绒等,都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高爷还给彭望龙数了一下自家的羊,大概150只。



在高爷的回忆中,1964年的这里,贫瘠而孤独,想上学的他,却每天都在放羊。


高爷家中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为了支撑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从未上过学,但尽管如此,他却是村里有名的秀才。用高爷儿子的话说,父亲的文章写的比高中生都强很多。


而老爷子当年学认字的时候,基本都是靠着一本名为《绘图注音小字典》的书籍,顾名思义,里面的字都有配图。老爷子就是靠着图片和字的对照,在放羊间隙,将一个个文字记了下来。



1983年前后,高爷一家在现在的策力格日湖附近安家。从那时起,他便叫上一家人开始在湖边种树,造就了今天我们误以为只是大自然馈赠的绝美景色。



也是从那时起,高爷开始琢磨搭建水管,采买蔬菜种子,在自家后院建起了一个小菜园子,不仅自己吃,现在还可以招待游客。



1970年代,高爷在大漠的身份,除了牧民,还是一位流动电影放映员。在那个经济落后的年代,他一边用发电机手动发电,一边放映电影。此去经年,放映员早就“退休”了,高爷却依旧珍藏着50多年前的放映机。


这晚,他给彭望龙和摄制组放了一场电影。



高爷的脸上满是虔诚,一如当年那个物质和娱乐匮乏的年代,他用电影为大家的生活增色一样,几十年后,他依然守护在这片土地上。



彭望龙这样感慨:“我最初来到这里,带着‘巴丹吉林沙漠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这样的疑问。现在,我找到了答案。沙漠奇观瑰丽无比,难以用语言形容。但直到我们遇到深居沙漠腹地的牧民,听到他们的故事,我才意识到,大自然对于我们来说的‘馈赠’,可能是他人迥然不同的一生。巴丹吉林沙漠的壮美无须多言,但在我看来,生活在这里,把这儿称作‘家’的牧民,才是沙漠中最宝贵、最值得珍视的‘遗产’。”

来源: 凤凰卫视
编辑:苏龙高娃
审核:赵维平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文旅阿拉善

订阅号

一机游阿拉善

服务号


文旅阿拉善
“文旅阿拉善”是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官方账号,发布全盟文化旅游重要工作动态,宣传推介文化和旅游资源信息,带您了解阿拉善的“诗与远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