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电影《只此青绿》热映,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这一国宝文物又“活”了起来,“青绿IP”再度破圈。这抹独特的色彩穿越历史长河,激活了观众心里的传统文化基因,也唤醒了博物馆中的“青绿”宝藏。
说到青绿色的文物,人们最熟悉的大概是青铜器。它们多由铜、锡、铅的合金铸成,初时金光闪闪,历经岁月侵蚀后转为青绿色。青铜器带着时光沉淀的色泽,深邃而古朴,向世人诉说着那些关于权力、信仰与艺术的古老故事。《“西”世珍宝·博物志》第18期,我们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青绿”之旅,探寻广西青铜器中蕴含的历史密码,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呼唤与现代的回响。
银幕上
电影《只此青绿》打开了“山水奇境”
“复活”了《千里江山图》
及其背后的时代样貌
银幕外
广西的“青绿”宝藏
以其独特韵味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这些出土于广西的青铜器
纹饰装饰简约而富有艺术感
青色与绿色交相辉映
彰显厚重的文化烙印
它们静静地述说着过往
讲述“只此青绿,这很广西”的故事
↓↓↓
羽纹铜凤灯一组两件
为一对雌雄
整体形态像两只顾首回望的凤凰
通体錾刻着精细的凤凰羽毛
因此也被称为“凤凰灯”
铜凤灯背部有一个圆孔
用来放置长柄灯盏
当灯盏中的蜡烛点燃时
油烟经灯罩不断向上飘
进入颈管后导入贮水的腹腔
最后溶入水中
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
不得不说铜凤灯科技感满满
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
就有了环保的意识
羽纹铜凤灯出土于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广西合浦
2000多年前就见证了
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今后,也必将继续见证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
人类对香味的喜爱
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香薰、香皂、香水等
散发出的香味
总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感官体验
而中国人用香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之前
到了汉代,用香更加普及
这件出土于东汉的承盘铜博山炉
就是当时人们使用薰香的器具
当熏香点燃时
香气便通过炉盖上的孔散发出来
炉盖上铸有山峦、云气
人物、瑞兽等图案
当香气散发时,烟雾缭绕
营造出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
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表达了古人对超然世外胜景的向往
“中国大宁”鎏金神兽规矩纹铜镜
仅仅听这个名字
就能感受到文物背后蕴含的国家概念
这面出土于广西梧州的铜镜
通体鎏金
镜背呈青绿色
刻有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图案
都是汉代盛行的祥瑞象征
镜子背面还刻有一圈铭文,内容为:
视容正己镜为右
得气五行有刚(纲)纪
法似于天终复始
中国大宁宜孙子
这里的“中国大宁宜孙子”
是天下安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意思
表达了广西先民对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百姓富足安康的美好祈愿
云雷纹铜角形器
是一只造型独特的牛角酒杯
这只酒杯没有配杯座
客人喝酒时需要一饮而尽
所以只有酒量好的人才能用此杯
我国使用牛角杯的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
古代南方的侗族与苗族
就有用牛角作为酒杯款待宾客的习俗
这一传统至今在居住于
广西三江的侗族、贵州的苗族
中仍得以保留
云雷纹铜角形器
整体精雕细琢
刻有精美的云雷纹、斜条纹、弦纹
其中,云雷纹是当时中原地区
青铜器中典型的纹饰
体现了中原文化
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
春秋晚期铜鼓传入广西
秦汉后与汉、越文化融合并盛行
据统计
中国馆藏的1600多面铜鼓中
有770多面来自广西
因此广西也被称为“铜鼓之乡”
四出钱纹铜鼓出土于广西大新
是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礼乐器
鼓面纹饰十分丰富
太阳纹、四出钱纹、鸟纹、四瓣花纹等
鼓面上共环绕着6组三足累蹲蛙
每组一大一小相背负
表达了古人对
风调雨顺、子孙兴旺的美好期望
铜鼓一响,排面拉满
2000多年来
铜鼓已经成为一种区域性文化现象
和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
时至今日
每逢春节、广西三月三等佳节庆典
在广西的壮族、瑶族、苗族村寨
仍能听见铜鼓声声
这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
更是对未来的美好祈望
只此青绿,但不只青绿
青铜器曾以金光灿灿的面貌问世
青铜器在最初制作完成时是金色或者黄色,所以在古时被称为“吉金”。多数青铜器在时光的侵蚀下,因氧化和生锈而披上了一层青绿色的外衣,成为了我们今日所看到的模样。
然而,也有一些青铜兵器在制作时表层经过特殊处理,抗蚀防锈能力强。如越王勾践剑,有着“千年不锈”的美誉,现在依旧保持着初铸时的璀璨;还有一些青铜器的保存环境较好,藏于水下,如1992年广西南宁邕江水下捞获的云纹三角形铜匕首,历经千年仍闪耀着金色光辉。
越王勾践剑。图源央视新闻
云纹三角形铜匕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