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蛰时节 -
2024年3月
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
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
云南省金牌旅游村
据说,清乾隆元年(1736年),湖南省长沙府贵东县邻里乡人罗文华、杨义远、邓成和3人,靠一手制陶绝活外出谋生,来到博尚镇碗窑村一带,娶了当地腊托村布朗人家的姑娘。
布朗头人给3位女婿划定了土地,他们便在这里安家落户,建起了3条龙窑。龙窑烧制、慢轮制陶技艺从此代代相传,最初的陶产品以碗为主,碗窑地名便由此而来。
陶瓷
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重要名片
碗窑村因陶而生、因陶而兴,在传承和发展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燃起了新的希望。
以前碗窑村用龙窑烧制的土陶产品,主要以农村生活用品咸菜缸、酒壶、花盆为主。为适应市场需求,2014年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先后推荐10名本土人才到景德镇等地学习制瓷技艺,从此开启碗窑村炼泥成瓷的新篇章。
传承
当传统手艺遇到发展阻力
碗窑村有着近300年的制陶传统,其烧制的缸、盆、罐、碗、钵、壶等土陶器,以质地细腻、造型独特的特点广受当地群众喜爱,烧制的土陶制品远销国内外发达地区。
在陶器制作过程中,龙窑烧窑工人须凭借熟练技巧,丰富经验才能保证窑温均匀,利用火焰自然上升原理一直到全窑烧成为止。然而,因为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传统龙窑烧制出精品瓷器的成功率不尽如人意。
用心
做好非遗传承“守护者”
杨追土陶工作室工艺
美术师负责人
“制陶电气化,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增加了用电需求。我们制陶不分淡季和旺季,只要有订单我们就会一直生产。
现在我们产量越多用电负荷就越大,有你们来帮我们把关用电设备,我们用电就很放心。”
邓老二陶吧作坊工作人员
有了你们的电力加持,现在,我们完全不用担心电力不足。即使遇到用电难题,只需要一个电话,工作人员就能及时帮我们解决。
碗窑村有着600多户人家,村里近一半的家庭以烧制陶器为营生。该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从2022年开始,因产能扩大,碗窑村的手艺人陆续购买电气化制陶设备,使得原有用电容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了解情况后,该局工作人员组织业务骨干,对碗窑村开展用电负荷监测,发现每年9月至11月是该村烤烟旺季,如果同时制陶会极大影响用户供电可靠性,降低产品生产质量和进度。
同时,为缓解台区出现低电压问题,该局积极向上级单位申报项目,希望通过开辟“绿色通道”的方式,为该村所在的台区申请变压器增容,帮助用户解决用电问题。
服务
为乡村振兴绘美好蓝图
杨追土陶工作室工艺
美术师负责人
以前用火烧制陶器,为了保证温度均衡,要一直守在窑炉前。使用电炉窑后,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成本。以前烧茶具这些小工艺品一窑大约需要1500元柴火费,而用电烧一窑最多也就400元的电费,成品率更是高达90%以上。
通过对比,村民们看到电力制陶带来的好处,新作坊越来越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被重视和挖掘,临沧碗窑制作的土陶工艺被更多的人熟知和认可,家家户户便开始学着制作陶艺,很多人都跟着购买电炉窑进行生产加工。
目前博尚镇碗窑村拥有电炉窑的作坊18户,由于是农村用电,大家在同时使用电炉窑时会出现功率不够的情况。
为守护好“非遗”文化传承,临沧临翔供电局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对沿线设备、线路进行巡视,主动上门了解用户用电需求,开通绿色办电通道,加大安全用电宣传力度。同时,摸排辖区内突发性负荷增长导致台区线路重过载情况,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全力保障电力可靠供应。
从“手艺”到“守艺”的传承
南方电网云南临沧临翔供电局
将通过电力赋能
助力“指尖技艺”变为 “指尖经济”
让电力与非遗同行
绽放传承之美
编辑:郭 红
文图:郭红
审核:普 岚 杨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