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震区,镜头和文字就是我的武器,我要用它们记录下电力人的无畏与坚韧,让更多人看到光明的力量。”
这是国网山南供电公司党建部的格桑经常在震区同同事们讲的一句话,他的声音坚定而温暖,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执着。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前,格桑,这位新婚燕尔却毅然决然返回岗位的电力宣传人员,用镜头捕捉了一段段关于光明、希望与坚韧的感人瞬间......
当得知地震发生后,格桑没有片刻犹豫,而是迅速收拾好行囊,带着相机和笔记本,主动请缨赶赴灾区。一路上,他看到了倒塌的房屋、损毁的道路,心里感到一阵酸楚。
到达灾区后,格桑没来得及休整,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穿梭在抢修现场,用镜头记录着电力人与时间赛跑的场景。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在飞沙走石中抢修电力设施,在寒冷的冬夜排除万难,解决安置点的通电工作,第一时间为群众点亮灯光。汗水与风沙交织在一起,模糊了他们的视线,却从未模糊他们心中的信念。他将这些一一记录下来,凌晨回到住宿点,再一点一点整理当天的素材,编写文稿。
他不仅用镜头和文字捕捉着每一个动人的瞬间,更通过自己的报道,传递着正能量,让更多人了解到灾区救援与重建的真实情况,以及电力抢修队伍在高海拔、极端条件下的坚守与付出,而这些新闻素材也第一时间刊发在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各级媒体的报道上。
其实,格桑在一线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他在日喀则定结县的老家,也在这次地震中遭到了损坏,所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只是家里今年新建的房子多处有了裂痕。他担心家里人的安危,年迈的母亲却安慰他,“党和国家把我们照顾的很好,你要好好帮助定日县的老百姓们,这是造福呀。”
那是一次黑夜中的抢修,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机械轰鸣和远处零星的车辆行驶声,打破这沉闷的夜晚。在这里,一群电力人正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抢修队员因连续工作多日,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眼袋肿得又黑又大,但眼神中依旧透露出坚毅的光芒。他们之间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默契的眼神交流和无声的鼓励。周围是散落的工具、电缆和各式各样的设备零件,空气中弥漫着机油与泥土混合的味道。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手中的活,因为他们知道,每分每秒的坚持,都是为了让更多安置点早日恢复光明。
“在灾难面前,我的同事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为灾区群众点亮了希望之光,在我心中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敬佩的英雄”。格桑轻声说道。
除此以外,他还深入灾区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用电需求和生活状况,用笔尖传递着灾区的声音和希望。在安置点宣传安全用电知识时,他同队员们自掏腰包,为灾区群众送去一份爱心。
还有一次,是在走访中,他发现一位老人因为邻居线路故障问题,导致自己家中断电而无法使用取暖设备。格桑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抢修队员,及时为老人送去了温暖。当老人看到家中的灯光再次亮起时,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他紧紧握住格桑的手,连声说道:“普,突切囊、突切囊”(译:孩子,真的太感谢了)。那一刻,格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也许格桑遗憾自己无法和同事一样,为灾区人民点亮帐篷里的灯光,但是他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传递着灾区电力抢修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和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愿望。
作者:格桑、齐米央吉、旦增曲吉
责编:旦增曲吉
校对:次旦卓嘎
审核:次吉美朵
信息来源:国网山南供电公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