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话 | 范公筑堤巧施计

旅行   2024-11-11 15:29   江苏  




北宋的时候,西溪东部以及沿海一带,还是个熟不长粮、荒不长草的海滩子,老百姓主要靠产盐捕鱼过日子,每逢海潮泛滥,眼睁睁看着亭灶被毁,住在海边的人家苦不堪言,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留下的人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当时,西溪来了个范仲淹,他为官清正,一心为民,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抱负。经常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当他发现群众的疾苦,心里就象那奔腾的海水一样,忽上忽下,澎湃激荡。

他站在西溪的东首,眼看着东方的大海,一个强烈的愿望像火一样,燃烧着他的胸膛。他想,如今潮水为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庄稼不能生长,这是多大的苦难呀!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筑起一条捍海堤。

范仲淹主持修筑海堤工程,指挥大营一成立,他就身先士卒,卷起铺盖,与民工们同吃同住,亲自筹划修筑。

最初几个月来,民工的积极性比较高,工程进展比较快。但是由于海岸线几经变迁,要在沿海普遍勘测实是不易。有些堤段虽然用了大量的柳篓、蒲包、草包填上实土奠基,但仍吃不消海水的冲刷。不少的堤段溃决,工程进度受到巨大影响,固堤问题成了整个工程的拦路虎。正如民谣所说:“海潮狂、海潮狂,潮涨潮落不寻常,无风也有三尺浪,今天筑好明天光。”

范仲淹日思夜想,不得其法,大家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拿不出好主意。这天,范仲淹又在西溪读书亭内邀集了十多位老盐民、老渔民座谈献策。

座谈时,有人提到唐代李承筑建捍海堰时,曾经使用过“曲线缓冲法”。范仲淹听了以后,眼前一亮,恰巧又遇见有人在池边淘米。他心有所思,停步不前,盯着淘米箩发呆,只见稻壳浮在水面随水波向池边漾去,池边留下一道黄色的稻谷线。

范仲淹心有所悟,要修堤,应该掌握海潮的规律。想着想着,连夜赶回大营,请来同僚,围绕“曲线缓冲”和“稻壳定位”进行研究。

当夜,终于想出了一条“稻壳计”。天亮后,范仲淹随即吩咐部下奔赴各地,张贴布告,大量搜集稻壳。

众乡民听说范仲淹搜集稻壳为造堤用,家家户户积极搜集缴纳。真是人心齐,泰山移。没几天,沿海一带到处堆集起稻壳。

在涨潮前夕,范仲淹一声号令,民众纷纷动手,将搜集来的稻壳用海船装上,在沿海一线布撒下来。潮水长一寸,稻壳进十分。

果然在退潮以后,一举成功。从南到北,沿海一线留下了一道灿灿发光的稻壳线。

范仲淹沿着这条线路,指挥民工挖土方筑堤身,用窑砖砌堤底。因为摸索到海潮的规律,花了几年功夫,一条“泽被后世”的锁海长堤终于筑起来了。

蜿蜒南北,似如长虹,阻挡了海潮的侵袭。多少年以后,我们这里堤东煮海为盐、堤西种粮栽桑,百姓安居乐业。
为了纪念范仲淹,人们把海堤称为范公堤,现在横贯南北的 204 国道通榆公路段就是昔日的范公堤。


来   源:《走进西溪》
编   辑:施苏骏

发   布:苏曦

终   审:徐影

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
中华天仙缘,因爱而生!国家4A级景区,江苏省影视基地 —— 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