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王子岗:退去的考古学家

文摘   2024-11-15 09:00   贵州  

“考古导航”公众号使用指南 6.0版(附总目录)

“考古往事”说明及目录 6.0版

寻找容媛:消失在文献中的女性考古学家


寻找王子岗:退去的考古学家
         

 

         

 

目录
         

 

         

 

一、前言:平淡的故事
         

 

二、早年:仅有的四条信息
         

 

三、教学:讲稿和笔记的见证
         

 

四、培训:从周原到燕园
         

 

五、实习:大事记里的细节
         

 

六、退去:消失的学者
         

 

七、附录:王子岗年谱
         

 

八、参考文献
         

 

   
         

 

正文
         

 

         

 

一、前言:平淡的故事
         

 

最近,为了写《半世纪前的考古本科教育是怎样的?——以四川大学教材为例》,翻看不少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早年情况的资料。其中,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已故教师王子岗,引起笔者注意。按照《川大考古六十年 1960-2020》(下文简称为“《川大考古六十年》”)记载,王子岗的情况如下:
         

 

“王子岗(1935-2020),男,四川广安人。196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同年留校。1973年调入考古教研室任教。主要从事战国秦汉考古、四川地区考古的教学和研究,讲授的课程主要有《战国秦汉考古》《四川地方考古》等。参加过宜都红花套、宜昌中堡岛、洛阳612基建工地等遗址和墓葬发掘。先后发表《印纹陶问题初探》(1980)、《略论江南地区原始青瓷与晚期印纹陶》(1984)、《早期蜀文化研究的新起点——再论三星堆文化》(1993)等考古学术论文十数篇,1985年调至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任教,任该学院教授。”
         

 

   
下文将这段材料称为“小传”,除了这段255个字的小传外,王子岗的事迹散落在《川大考古六十年》“大事记”里的13条资料,这是关于他最详细的资料,甚至是留在考古学史上唯一相对系统的记录。本文主要依据《川大考古六十年》里的相关资料,加上其他文献和网络上少量有关王子岗的直接、间接信息,以及笔者自己收藏的三份王子岗本人手稿,试图对他的人生做初步介绍。因资料稀少,无法对王子岗的具体事迹及其学术做出详细的描述,但拟通过现有资料,尽可能丰富细节,一定程度上复原出他的经历。
         

 

也许,这个故事过于平淡,但考古学史不仅是著名学者的舞台,更是由众多“小人物”组成的共同体。正如考古发掘不能只关注帝陵、都城与精美器物,考古学史也需要关心隐藏在幕后的细节。
         

 

         

 

二、早年:仅有的四条信息
         

 

关于王子岗早年的情况,我们仅能从小传中得知四条信息:
         

 

1.出生于1935年;
         

 

2.四川广安人;
         

 

   
3.196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
         

 

4.毕业后,留校工作。
         

 

不过,从仅有的四条信息中,还是能做一些推测的。
         

 

我们不知道所谓的“196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是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但是,四川大学1955级本科生于1959年毕业,1960年,“根据教学改革计划,大学本科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也因此正式设立的第一届考古专门化,标志着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正式建立),1956级本科生于1961年毕业。换句话说,1960年没有本科生毕业。如此,可以做出以下几种推测:
         

 

1.王子岗为1960年毕业的研究生,那应是1957年入学,假设本科也在四川大学(小传中并未提到其他学校),且是应届生,则是1953级本科生,入学时18岁,但1953级本科生周九香、张勋燎都是1957年毕业后直接留校,周九香1960年已晋升为讲师,王子岗出于何种目的选择读研?;
         

 

2.王子岗为1955级本科生,因特殊原因(如生病休学一年),拖延至1960年才毕业,入学时20岁,但如果延毕的话,还能顺利留校吗?;    
         

 

3.《川大考古六十年》中记载的“1960年”有误,应为前后年份,但由于没有其他佐证,无法进一步核实本书的准确性,只能姑且信之。
         

 

三种情况都有可能,也都存在可以反驳的点,甚至还有其他可能,我们无法进一步分析。但无论何种情况,王子岗都是四川大学历史系五十年代的学生。根据记载,在此期间的学生都有“考古学通论”的课程,且跟随冯汉骥、成恩元等人参与相关考古活动。由于具体年级不清楚,这里不对相关活动展开讨论。
         

 

总之,可以初步认为,王子岗读书期间,就已接触过考古学。
         

 

         

 

三、教学:讲稿和笔记的见证
         

 

1960年,25岁的王子岗留校工作,工作内容不得而知。
         

 

改变来源于十二年后。197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恢复设置考古学专业,将考古专门化正式更名为考古学专业。按照“大事记”的记载,王子岗这时与李克林相继调入考古教研室。但根据“教师简介”,他是1973年调入的,下文叙述中,将以此时间为准。无论如何,王子岗调入考古教研室,是与四川大学历史系恢复设置考古学专业紧密相关的。    
         

 

在考古教研室,王子岗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自然是授课,按照“教师简介”的记载,他“讲授的课程主要有《战国秦汉考古》《四川地方考古》等。”
         

 

王子岗于1981-1982年编写了一份多达533页的《战国秦汉考古》讲稿,这份资料从未正式出版,也没有内部印刷,只有用信签纸写成的手稿(很有可能仅此一份),因此不为人知。此份讲稿共分为“序言”“中国冶铁技术的发生发展和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战国秦汉考古的分期”“战国都城”“战国秦汉葬制的几个问题”“战国秦汉各期墓葬情况”“西汉长安城和东汉洛阳城”“战国秦汉的金属货币”“中国秦汉时期的度量衡”“边疆地区考古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十个部分,对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学情况做了系统性介绍。从体例上看,本文资料与四川大学公开出版的《战国秦汉考古》教材(宋治民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既有一定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受到北京大学考古教学的影响(见后),具有自身特色,为以前学界未见的资料,因此将另撰他文,对其做更系统的介绍。
         

 

至于《四川地方考古》的课程,王子岗编有一份《四川地区考古简况》,根据“结语”,他提到,这是为四川大学历史系地方志培训班学员使用而编写的,全书于1982年10月完成初稿,1983年6月修改后,同年8月,由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印,编印前,已经过两届学员使用。经查,地方志培训班第一期为1982年12月举办,第二期为1983年6月举办,恰好符合初稿、修改时间,第三期为1983年11月举办,尚没有确切材料证明王子岗有无授课,但考虑到8月时,历史系将《四川地区考古简况》编印出来,应是发放过第三期学员,且现在旧书市场上有较多《四川地区考古简况》流通,故可认为第三期时,王子岗也参与授课。    
         

 

这本教材分为“序言”“四川地区的原始文化”“四川铜器时代考古与巴蜀文化”“四川地区战国秦汉文物概况”等四个部分,共153页。“序言”部分,王子岗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考古学是什么以及四川考古发展简史,这自然是出于地方志培训班成员不了解考古学所编写的,但他也并没有因为使用者不是考古专业人员或学生而敷衍,里面尽可能引用最新发表和发现的材料,将相关问题表述更全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川地区战国秦汉文物概况”中,包含少量三国、唐宋、和元明时期相关遗存的介绍,这大抵是当时后段时期的材料较少,无法单独成为章节,故而附在最后,而不是教材只写到秦汉部分。王子岗表示,编写时,尚无一本专门的《四川考古》以供参考,确实,在此之前,有关四川考古的系统性论述,仅有郑德坤的Szechwan Archaeological(1947)和Archaeological Studies in Szechwan(1957),但这俩本书编纂时间较早,材料较老,目的是研究著作,而不是教学性质的书籍,实用性不强,且是英文版,知道的人不多,另有一本童恩正编纂的《西南考古学》讲义,为内部印刷,但内容包含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四省的考古概况,较为全面,但无法对四川考古的特点展开进一步论述。因此,某种意义上,王子岗这本《四川地区考古简况》有开创之功。    
         

 

1983年秋天,王子岗编写了一本《考古学通论》,带有一册《附图》,根据孔夫子旧书网上的记录显示,这本通论共分为“绪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时期考古”“战国秦汉考古概况”等五个部分,至少有174页(目录显示“结束语”为174页,不清楚结束语有多少页),具体情况未知。
         

 

可以发现,从1981-1982年编写《战国秦汉考古》,到1982-1983年编写《四川地区考古简况》,紧接着,1983年,又编写了《考古学通论》,王子岗在短短3年时间内,完成三部系统性教材,这自然与他每日懃恳工作、教学是分不开的。
         

 

另外,1980年,王子岗为考古学专业1978级本科生讲授“先秦两汉葬制的几个问题”和“经籍运用中的几个问题”。1978级学生梁太鹤记录的笔记中显示,“先秦两汉葬制的几个问题”包含“葬俗渊薮”“先秦时期埋葬习俗的演变”“先秦昭穆制度”“棺椁制度”“周代用鼎制度”“秦汉时期葬制的演变”等六个问题,“经籍运用中的几个问题”包含“有关我国古代文献书目概况”“敦煌遗书与外流史籍的再发现”“几部经学简况”等三个问题。具体情况可见《半世纪前的考古本科教育是怎样的?——以四川大学教材为例》。    
         

 

三本教材和两份授课笔记,是目前所见有关王子岗授课的直接记录。
         

 

         

 

四、培训:从周原到燕园
         

 

叙述其他事项前,先让我们将目光转到北方。1976年9月,王子岗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考古进修班学习。
         

 

五十年代,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举办过四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为全国各地培养大量专业人才,被称为“考古的黄埔四期”,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引起了极大关注。但1955年,四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结束后,北京大学没有举办过相关培训班;从1988年举办“考古学系第一期文博干部专业证书进修班”开始,到现在,北京大学举办多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名称各式各样,较为复杂,统一将其称为“培训班”),但在此之前,也罕见类似的培训班。换言之,从1955年到1988年,北京大学仅举办过一次培训班,也即1976年的“历史学系考古专业考古进修班”。同时,1976年的培训仅有28人(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员官网和《北京大学考古百年 1922-2022》中的“历届毕业生名录”显示,有28人,但《北京大学考古百年 1922-2022》中的“教学与学术活动纪略”显示,有31人)参加,与之前、之后的培训班相比,都显得较少,且全员都是已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全国各地文物干部。因此,少有人关注这次培训班。    
         

 

北京大学考古的进修班由俞伟超、严文明具体负责,学制一年,要求严格。在此期间,王子岗得到众多学术名家的指点,笔者找到两本王子岗听课时记录的笔记,共有7门课程的内容,可以对进修班的情况窥见一斑。
         

 

第一本笔记,有5门课程的内容,分别为:
         

 

1.“周代用鼎制度”,共44页,授课者不明(指笔记上未标明,下同),但基本为俞伟超、高明于1978-1979年年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的三篇《周代用鼎制度研究》的内容,考虑到进修班的负责人是俞伟超,应是由他亲自授课,但也不排除由高明讲授。
         

 

2.“先秦两汉墓地的变化”,共28页,授课者不明,基于笔记内容与背景,或许也为俞伟超授课。上文提到王子岗1980年讲授的“先秦两汉葬制的几个问题”,就来源于“周代用鼎制度”和“先秦两汉墓地的变化”这两门课的内容。    
         

 

3.“关于元大都平面规划的复原”,共28页,后附一张元大都平面手绘图,授课者为徐苹芳,徐苹芳作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51级毕业生,主持过元大都的发掘,对其有深入研究,系统性论述可见《明清北京城图》一书以及多篇论文,请他主讲此门课程,自然合情合理。
         

 

4.“关于‘地震考古’情况简介”,共9页,授课者为孟繁星,当时,正值唐山大地震后不久,地震考古学引起学界关注,恰好1977年9月,孟繁星作为第一作者,与其他6位研究者共同出版了《地震与地震考古》一书,本门课程即是对地震考古学的情况进行介绍。
         

 

5.“战国秦汉考古简介”,共51页,授课者不明,但封面标明“周原亦工亦农短训班用”,时间为1976年10月-11月,当时,俞伟超正带领他们在周原进行发掘(见后),进修班是他负责,且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战国秦汉考古》教材由他编写,课程也是他上,因此,这门课应该是由俞伟超在周原直接讲授。后面附有一份“考古材料摘录——有关战国秦汉考古部分材料”,共14页,摘录时间为1976年10月16日。
         

 

第二本笔记,有两门课程的内容。先看第二门课程的内容,为“从考古发现看中西文化交流”的笔记,共125页,授课者不明,但应是宿白讲授,内容可见他的《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一书。所有笔记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一门课“日本考古学”的记录。    
         

 

“日本考古学”笔记,共有82页,授课者为安志敏,里面详详细细记载了他上课的内容。此门课程内容以往从未公布,仅在日记中提到过,安志敏从1977年4月2日开始准备“日本时期时代考古”的授课提纲,12日整理完毕,5月4日进行备课,于5-6日进行讲授,5日讲完“日本先土器时代”,6日讲完“绳文时代”,讲完后,他表示“站了近3个小时赶到非常疲乏。”可以看出,安志敏对这门课做了较为充足的准备,但由于只是两天的课程,较为简单,未专门撰文。不过,王子岗将课程内容系统的记录了下来,这份笔记不仅对研究安志敏的学术成就有重要作用,更是研究国内对世界考古学关注的关键资料,具体情况将另撰他文,进行介绍。
         

 

根据孔夫子旧书网上的信息,还至少存在6本王子岗的笔记,不过这些笔记的具体情况不明,也不清楚是什么时候记录的、是否与此次进修班有关,这里不再进行讨论。
         

 

不过,王子岗参加进修班,首先到达的不是北京,而是周原遗址。《北京大学考古百年 1922-2022》“教学与学术活动纪略”记载,“历史学系考古专业考古进修班”于1976年9月-1977年1月,由俞伟超、严文明带领,在陕西周原遗址进行发掘。1976年3月,由陕西省文化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历史学习考古专业、西北大学历史学习考古专业等多家机构共同组成陕西周原考古队,对周原遗址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发掘。发掘之余,几家单位共同举办了“陕西周原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根据上文提到的笔记记录,“历史学系考古专业考古进修班”与“陕西周原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是一同上课。    
         

 

我们可以初步推论出“历史学系考古专业考古进修班”的安排,应该是上学期(1976年9月-1971年1月)先在周原进行田野发掘,跟着“陕西周原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一同听课,下学期(1971年7月前)到北京,在北京大学里听课。按照《川大考古六十年》显示,1977年7月,进修班结束后,9月,王子岗又赴陕西扶风,参加周原遗址发掘,次年1月才返校。如果记载无误,1976、1977年,王子岗都参与了周原遗址的发掘工作。
         

 

这样一来,王子岗的理论知识和田野技能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为接下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实习:大事记里的细节
         

 

我们的目光回到四川大学,教学之外,王子岗还频繁带领学生实习、参观。《川大考古六十年》“大事记”里,简短提到各次实习、参观的情况,这里将依据其他资料,尽可能将更多细节展现出来。    
         

 

王子岗刚刚进入考古教研室,1974年,便与马继贤、杨建芳、李克林带领1973级全体学生,组成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到湖北宜都县红花套遗址进行发掘实习。红花套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于六十年代初经宜都县文化馆发现,1973年10月到1977年5月,长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干部训练班的全体辅导员和学院,以及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考古专业部分师生等300余人参与红花套遗址的发掘工作,共发掘探方105个,总面积2925平方米,发掘简报《红花套遗址发掘简报》发表于《史前考古 1900-1991》。1974年,与四川大学一起发掘的还有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两个学校考古专业1973级学生,其中,北京大学学生由吕遵谔、严文明、李志义、赵朝洪四位老师带领,或许正是在此期间,严文明发现王子岗认真、负责,几年后邀请他参加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考古进修班。
         

 

两年后,王子岗与宋治民、李克林带领1973级部分学生前往广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合作进行钟山汉墓的发掘,这里提到的“钟山汉墓”,应是钟山县的牛庙汉墓,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官网上的“广西博物馆1976年度大事记”显示,“4月6日,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三十多人到广西开门办学。我区在钟山县举办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方一中、巫惠民主持教学和古墓发掘工作。川大师生与训练班学员集中钟山县牛庙进行发掘实习。”此次发掘于当年6月结束,未见简报。    
         

 

1979年9月,为配合葛洲坝水利工程建设,与宋治民、马继贤、李克林带领1978级考古学专业学生(另有1976级考古学专业学生2人)赴三峡进行田野考古实习,与宜昌博物馆合作,先后发掘清水滩、白庙、中堡岛等遗址;12月,与宋治民、马继贤、李克林带领1978级考古学专业学生赴武汉、郑州、安阳、洛阳、西安等地参观访问;1981年9月至11月,与林向、冉光瑜带领考古学专业1978级学生赴川南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先后调查高县、珙县、长宁、筠连等地的悬棺。有关1978级的实习和参观情况,《半世纪前的考古本科教育是怎样的?——以四川大学教材为例》里已有详细介绍,此不复述,仅需注意的是,1981年的川南调查,对多处悬棺、崖墓进行清理或实测,这对王子岗的学术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时间来到1984年,这时,王子岗与马继贤、冉光瑜、李永宪又一次带领考古学专业1982级学生奔赴北方,来到河南洛阳实习,有关这次实习的情况,资料不多,小传中提到的“洛阳612基建工地”发掘,应属这次,但也未见相关发掘信息和资料。其后,王子岗与李永宪带领学生,前往郑州、新郑、安阳、北京、大同、太原、西安、武汉、重庆等地的考古工地及文博单位参观,信息也不清楚,仅知道6月12日,前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观时,接待他们的,正是王子岗几年前在北京大学学习的授课老师安志敏,安志敏“向他们介绍了考古所情况,并讲了考古学概念等问题。”    
         

 

从北方回来后,同一年的11月,王子岗与林向带领考古学专业1984级学生赴邛崃十方堂窑址参观考察。邛窑遗址发现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十方堂窑即为最早发现的窑址,从1984年3月至1989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邛崃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十方堂窑进行了为期近6年的考古发掘,川大师生前往十方堂窑址参观时,正好为窑址发掘的第一年年底,由于王子岗有陶瓷考古方面的研究(见后),由他带队,也显合理。
         

 

然而,估计谁也没料到,拥有多次带领学生实习经历的王子岗老师,竟然没多久就调离了四川大学。不管怎样,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1973级、1978级和1982级学生,至少在实习方面,都受到了王子岗的指点和影响。
         

 

         

 

六、退去:消失的学者
         

 

转过年后的1985年,王子岗便调离四川大学,进入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任教,担任教授。    
         

 

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原名为“四川财贸管理干部学院”,于1983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1984年3月,增挂四川行政管理干部学院的牌子;1986年1月,调整为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1997年5月,省政府决定在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四川行政学院,同时保留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的牌子。2001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合并,同时保留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的牌子。
         

 

需要注意的是,王子岗1985年调过去时,仍叫“四川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只不过1986年1月,便调整为“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所以他日后参加学术活动和发表论文时,署名单位都是“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王子岗调离原因、调离后的工作任务未知,虽远离考古界,但他仍然从事学术研究。
         

 

纵观王子岗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陶瓷考古研究,1978年,在江西庐山举行的“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上,“近百名代表对有关问题,进行了为时半月的广泛深入的讨论”,被称为中国考古学史一次重要学术会议,王子岗在会议上提交的《印纹陶问题初探》后发表于《文物集刊3: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此后,他撰写《论江南地区印纹陶的衰落》《略论江南地区原始青瓷与晚期印纹陶》《试论我国古陶瓷的装饰工艺》《论中国古陶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略论江南原始青瓷与晚期印纹陶》等研究论文,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相对系统的讨论。    
         

 

2.墓葬研究,八十年代,王子岗与林向、冉光瑜带领学生对川南地区高县、珙县、长宁、筠连等地的悬棺,长宁七个洞和宜宾黄伞崖墓,宜宾横江宋代崖墓进行调查,并对部分悬棺和崖墓进行清理或实测。王子岗撰写《武夷山悬棺葬年代的探索》《四川长宁“七个洞”东汉纪年画像崖墓》《四川东汉崖墓初论》《试论四川东汉崖墓的研究价值》等文章,并给学生讲授“先秦两汉葬制的几个问题”,另有一篇《略论秦皇汉武陵》。
         

 

3.其他研究,在王子岗发表的其他文章中,即有《三星堆文化的启示》《早期蜀文化研究的新起点——再论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蜀文化的先声》《涪陵出土的巴文物与川东巴国》等巴蜀考古的文章,又有《论谋略人才在建立西汉王朝中的作用》《论汉代简犊与中国文化和哲学》《秦汉简牍与中国文化和哲学》等秦汉考古文章,还有《台湾文化:一支瑰丽的民族文化》《神州文化 再树丰碑——周总理关怀文物古迹》等普及文章。
         

 

4.此外,王子岗还完成《考古学通论》《战国秦汉考古》和《四川地区考古简况》三部考古学教材。    
         

 

限于篇幅,这里不拟对王子岗的学术贡献展开更细致的讨论,目的仅是描述出他的经历。大概是后来远离考古界,王子岗的事迹鲜为人知,现将能找到的信息,汇集于此,自然不甚全面,由于资料的稀少,部分推测上也可能存在错误。但总觉得应该把这段故事讲述出来,以作纪念及参考。
         

 

若日后找到新资料,将在本文的基础上继续补充、完善。
         

 

         

 

七、附录:王子岗年谱
         

 

本年谱以《川大考古六十年》“大事记”里的相关部分为主,以王子岗的视角进行叙述,表述上调整了相关顺序,把原文中的少量缩写还原成原样,并加入其论著,以及依靠其他材料,补充少量细节,最终形成此年谱。
         

 

1935年 0岁
出生。
           

 

1960年 25岁    
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同年留校。
           

 

1972年 37岁
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恢复设置考古学专业,将考古专门化正式更名为考古学专业。
与李克林相继调入考古教研室(或1973年)。
             

 

1974年 39岁
3月至7月,与马继贤、杨建芳、李克林带领考古学专业1973级全体学生,组成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赴湖北宜都县红花套遗址进行发掘实习。
             

 

1976年 41岁
4月6日至6月,与宋治民、李克林带领考古学专业1973级部分学生赴广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合作进行钟山汉墓的发掘。
9月,参加“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考古进修班”。该月,由俞伟超、严文明带领,到陕西周原遗址进行发掘。
10月-11月,在周原听取“战国秦汉考古简介”课程,于10月16日写“考古材料摘录——有关战国秦汉考古部分材料”。
             

 

1977年 42岁
1月,结束周原遗址发掘工作。    
5月5日,听安志敏讲授“日本先土器时代”。
5月6日,听安志敏讲授“日本绳纹时代”。
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考古进修班”结束。期间,先后听取“周代用鼎制度”“先秦两汉墓地的变化”“关于元大都平面规划的复原”“关于‘地震考古’情况简介”“从考古发现看中西文化交流”等课程。
9月,赴陕西扶风参加,周原遗址发掘。
             

 

1978年 43岁
1月,结束周原遗址发掘工作,回到四川大学。
8月至9月,赴江西庐山,参加“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印纹陶问题初探》,后刊于《文物集刊3: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3月)。
               

 

1979年 44岁
9月,为配合葛洲坝水利工程建设,与宋治民、马继贤、李克林带领1978级考古学专业学生(另有1976级考古学专业学生2人)赴三峡进行田野考古实习,与宜昌博物馆合作,先后发掘清水滩、白庙、中堡岛等遗址。这是在湖北境内三峡坝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前后历时3个多月,揭开了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各遗址发掘报告先后刊于《考古学报》《考古》等期刊。
12月,与宋治民、马继贤、李克林带领1978级考古学专业学生赴武汉、郑州、安阳、洛阳、西安等地参观访问,并先后听取了郑州大学李友谋、考古所安阳工作站杨锡璋、西安半坡博物馆巩启明等学者的学术讲演。    
               

 

1980年 45岁
为考古学专业1978级学生讲授“先秦两汉葬制的几个问题”和“经籍运用中的几个问题”。
在第4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论江南地区印纹陶的衰落》。
与王家祐在《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五辑·四川地方史研究专集)》(四川人民出版社)上发表《涪陵出土的巴文物与川东巴国》。
               

 

1981年 46岁
9月至11月,与林向、冉光瑜带领考古学专业1978级学生赴川南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先后调查高县、珙县、长宁、筠连等地的悬棺,长宁七个洞和宜宾黄伞崖墓,宜宾横江宋代崖墓,宜宾岷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等,并对部分悬棺和崖墓进行清理或实测。调查发掘简报分别为:①《四川筠连县僰人湾一号悬棺清理简报》,刊《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6期;②《宜宾县双龙、横江两区岩穴墓调查记》,刊《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③《四川宜宾县黄伞崖墓群调查及清理简报》,刊《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6期;④《四川叙南崖葬调查纪略》,刊《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1期;⑤《四川长宁“七个洞”东汉纪年画像崖墓》,刊《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    
12月8日至13日,“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届年会”在杭州召开,提交《武夷山悬棺葬年代的探索》。
在第4期《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略论秦皇汉武陵》。
至1982年,写作《战国秦汉考古》讲稿。
               

 

1982年 47岁
10月,完成《四川地区考古简况》初稿。
12月,四川大学历史系地方志培训班第一期举办,讲授“四川地方考古”。
               

 

1983年 48岁
6月,修改《四川地区考古简况》。
6月,四川大学历史系地方志培训班第二期举办,讲授“四川地方考古”。
8月,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印《四川地区考古简况》。
8月,四川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立。
11月,四川大学历史系地方志培训班第三期举办,讲授“四川地方考古”。
秋,编印《考古学通论》及《附图》。
“中国古陶学术会议”在厦门召开,提交论文《略论江南地区原始青瓷与晚期印纹陶》,后刊于《中国历史论丛》(《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1984年)。    
               

 

1984年 49岁
3月至8月,与马继贤、冉光瑜、李永宪带领考古学专业1982级学生赴河南洛阳实习,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合作,发掘多处洛阳东周及汉代遗址、墓葬。其后由与李永宪带队赴郑州、新郑、安阳、北京、大同、太原、西安、武汉、重庆等地的考古工地及文博单位参观,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为同学们作专题学术演讲,其中,6月12日中午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观,安志敏“向他们介绍了考古所情况,并讲了考古学概念等问题。”
8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成都召开,提交论文《四川东汉崖墓初论》。
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4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邛崃召开,提交论文《试论我国古陶瓷的装饰工艺》。
11月,与林向带领考古学专业1984级学生赴邛崃十方堂窑址参观考察。
               

 

1985年 50岁
在《考古与文物》第5期上发表《四川长宁“七个洞”东汉纪年画像崖墓》,为第一作者。    
调离考古教研室至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任教,任该学院教授。
               

 

1987年 52岁
12月16日至21日,“中国古陶瓷和古外销陶瓷学术讨论会”在晋江召开,提交论文《论中国古陶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在《四川文物》第2期上发表《试论四川东汉崖墓的研究价值》。
               

 

1988年 53岁
9月23日至29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徐州召开,提交论文《论谋略人才在建立西汉王朝中的作用》。
               

 

1991年 56岁
7月29日至8月2日,“中国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提交论文《论汉代简犊与中国文化和哲学》。
               

 

1992年 57岁
4月2日至4月6日,“纪念三星堆考古发现60周年暨巴蜀文化与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广汉召开,提交“三星堆文化——蜀文化的先声”的摘要。    
在第6期《文史杂志》上发表《三星堆文化的启示》。
               

 

1993年 58岁
写作《早期蜀文化研究的新起点——再论三星堆文化》。
               

 

1994年 59岁
在第2期《文史杂志》上发表《台湾文化:一支瑰丽的民族文化》。
               

 

1995年 60岁
在《四川文物》第1期上发表《三星堆文化是蜀文化的先声》。
在《文史杂志》第1期上发表《神州文化 再树丰碑——周总理关怀文物古迹》。
               

 

1998年 63岁
10月,在《简牍学研究 第2辑》上发表《秦汉简牍与中国文化和哲学》。
               

 

2020年 85岁
去世。
         

 

         

 

八、参考文献    
         

 

关于王子岗本人的论著,已见年表部分,此不复述,仅列其他文献。另外,部分自藏资料或《半世纪前的考古本科教育是怎样的?——以四川大学教材为例》中提到的信息,前者将另撰专文进行介绍,也不再单独列出。
         

 

【1】红花套考古发掘队:《红花套遗址发掘简报》,《史前考古 1900-1991》,1991年12月。
         

 

【2】余直:《发掘新的资料 拓宽研究领域——中国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撮述》,《历史教学》,1992年第3期。
         

 

【3】宋治民著:《战国秦汉考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
         

 

【4】陈显双、尚崇伟:《邛窑古陶瓷简论——考古发掘简报》,《邛窑古陶瓷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5】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著:《吉金铸国史: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6月。
         

 

【6】安志敏著:《安志敏日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3月。    
         

 

【7】郭荣臻:《通论、概论与导论——历史学专业本科考古学课程内容设置的思考》,《河南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2期。
         

 

【8】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川大考古六十年 1960-2020》,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4月。
         

 

【9】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北京大学考古百年 1922-2022》,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4月。
         

 

【10】龙天一:《半世纪前的考古本科教育是怎样的?——以四川大学教材为例》,未发表。    





考古导航
个人学习考古帐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