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康汇医院创新完成
经胸入路CRTD电极移除再植入术
近日,天津康汇医院宣布:成功开展国内首例“经胸入路CRTD电极移除再植入”手术。这一创新之举,为晚期心力衰竭重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挽救生命提供了新的可能。
据悉,患者男性,54岁。5年前因扩张型心肌病,出现胸闷气短伴晕厥,经查为“3度房室阻滞,心室率30-40次/分,室性心动过速”,在当地医院植入心室再同步复律除颤器(CRTD)后,右室除颤、左室电极先后出现功能障碍,虽经补救再植入一根右室起搏电极(第4根),但CRTD的重要功能——电击复律和双室再同步治疗已经不复存在。术后CRTD检测显示多次发作室速/室颤,频率在250次或以上,每次均为超速抑制(对室颤无效)终止。
“这名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且复杂。主要有两个重点难题:一是因CRTD无电击复律功能,随时可能因室速/室颤而猝死;二是因CRTD功能失效已造成心脏再次扩大,并且会进一步恶化。不做手术,患者随时有生命风险;做手术,危险性又极高,对术者的临床经验和技术能力要求也都非常高。”天津康汇医院心血管内科齐向前主任介绍。
对于起搏器电极损伤或功能异常问题的处理,多采用经皮静脉入路电极拔除的方法。然而,这种常规手术在面对一些复杂病例,特别是此例具有右室除颤和左室共4根电极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更高的风险性。
据齐向前主任介绍,巴西学者梅内塞斯2018年对16家医院的3354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中的3081例患者接受了经皮静脉入路电极拔除术,平均成功率为92.4%。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4%。患者的平均院内死亡率为5.4%,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率为0.4%至3.6%。6个月后平均死亡率为20%,随访1年后为14%。近期数篇文献资料显示,在超6000例电极拔除术患者中,84%-89%患者完全成功,术中死亡率0.79%-3.96%,院内死亡率(第3-30天)3.17%-15.38%。鉴于这些令人瞩目的统计数据和手术本身伴随的高风险,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面临着极其艰难且复杂的抉择。
面对这一棘手病情,该院心血管内科齐向前医疗团队没有选择墨守成规,而是展现了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疗团队进行了深入、频繁地沟通交流,并组织多科室术前会诊,集合多个领域的专家全面剖析患者的情况。经过一系列严谨细致地讨论与综合权衡,齐向前主任最终提出了“经胸入路CRTD电极移除再植入”这一在国内具有创新性的手术方案。
这一方案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心内科深厚的电生理起搏临床实践基础、心外科精湛的手术技术以及对手术过程的精准把控。针对此例患者,虽然经胸入路在操作上更为复杂,但却有着明显的优势。它可以避开一些经静脉入路遇到的棘手问题,同时能够更清晰地暴露电极周围的组织结构,为新电极的植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手术当日,在确定了最佳手术切口位置后,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崔光浩主任切开患者的皮肤、肌肉,逐步打开胸腔,凭借着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小心翼翼地移除电极。随后,齐向前主任又准确无误地植入新电极到预定位置,恢复其正常的传导功能。手术持续4个小时左右。
手术结束后,齐向前主任、崔光浩主任对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了持续40个小时的床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胸部X片显示,电极未见异常移位,CRTD各种参数良好。这一结果让所有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也让患者家属悬着的心落了地。
通过手术,CRTD恢复了固有功能,“治愈”了3度房室传导阻滞,有效地治疗了室速/室颤,达到了预防心脏猝死的目的。患者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心动过速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从原本的虚弱状态逐渐恢复了活力。“经胸入路CRTD电极移除再植入”手术的成功实施,为CRTD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不仅让该名患者获得新生,更为国内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来源 | 搜狐天津
宣发 | 行政党务部 宣传科
版权声明 |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 | 本文章所有权归天津康汇医院,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