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2024,这十年,你还好吗?”这十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十年;是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十年;是无数医务工作者怀揣梦想、砥砺前行的十年。十年间,你我是否都已成长?是否都已蜕变?2024与2025年交汇之际,《医师报》特别策划“大时代 大医学|我这十年”主题报道,邀请各领域的医师共话这十年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共同记录并见证医学的进步与无数个人的成长。让我们重新整理思绪,从一个新的起点迈向另一个新的起点。
“三高”要靠自己管
不久前,我参加了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的 “三高”共管研讨会。众所周知,“三高(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引起心脑血管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住“三高”,才能从源头上遏制逐年增加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
大多数人认为,“三高”共管应该在政府主导之下推动,由三级医院指导,由基层社区医生执行。既往的经验也发现:在项目或课题的推动之下,免费发放血压计和药品,给予基层经费支持,大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然而,当项目或课题结束之后,十几亿人的“三高”要怎么“管”?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健康中国”积极倡导的“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理念,其实已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三高”要靠自己管。只有切切实实地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和主动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真正实现“三高”共管,促进全民健康。
因此,健康科普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频次的正规的科普内容的输出,让老百姓知晓主动健康的重要性,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对“三高”的重视。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主动测量血压,主动筛查血脂、血糖,主动“管住嘴,迈开腿”,预防和管理“三高”。
患者的误区就是灵感来源
科普应该由谁来做?答案是肯定的,由专业的医生来做。我十分尊重的心血管病专家郭艺芳教授,十余年来坚持每天在公众号上推送科普文章。虽然在页面编辑上朴实无华,但文章却专业、实用、接地气儿,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2020年初,我也开始尝试在公众号、微博上写科普文章,用手机录一些短视频,发布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也收获了不错的阅读量。渐渐地,科普对我而言,从最初的兴趣变成了沉甸甸的责任。
科普作品的产出,既要保持科学性和严谨性,又要语言通俗,其实与写SCI论文和课题项目书一样,都需要查阅国内外文献、指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因此,如果没有一种情怀支撑,很难坚持下去。而来自于患者、同行和大众的认可赋予了我巨大的能量。
经常有同行问:“你每周都发布原创文章,创作的灵感从哪里来呢?”从门诊、病房、诊治患者的点点滴滴中来,把患者疑问最多的问题、容易出错的误区,用最通俗的语言“念叨”给大家。
前两天门诊,我就遇到一个72岁的大爷,平时血压控制得不错,血管也没有明显硬化,有一天因为外出劳累血压突然高起来,他特别紧张,引起了情绪性血压升高,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他连续吃下十几片硝苯地平片!在当天门诊结束后,我就写了一篇“血管升高,硝苯地平可以这样吃吗?!”的科普文章,希望帮助更多的大爷大妈避免这种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行为。诸如此类,很多医生以为患者应该知道的基本常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需要科普发挥力量的时刻。
多方聚力 打造权威性科普名片
医学知识专业性很强,老百姓对于扑面而来的科普作品也是难辨真伪。前几天我收到了一条很有意思的留言:“奔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来看,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得到的?方法科学吗?数据准确吗?”这位朋友的担忧不无道理,科普文章中的数据是否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方法学是否规范?是否来自于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或流行病学调查?
我的老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组长李玉明教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总编随笔,题目是 “健康科普:是责任 更是义务”,呼吁更多的医生,尤其是各大医院的专家们,抽出时间写一些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录一些科普音频、视频,向大众宣传正确的医学常识。
科普宣传更理想的途径是由医学专业学会组织专家团队来撰写、审核、发布。目前,越来越多的专业学会创建了自媒体科普号,发布科普作品,然而,影响力和传播量并不广泛。未来,如何通过大家的努力,从专业学会层面上,打造具有权威性的科普名片,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