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治气,“宁”的天空这样炼“蓝”

政务   2024-10-05 18:02   江苏  

“蓝天白云越来越常见,空气越来越清新,我出去跑步的次数、里程都多了,也经常在朋友圈发蓝天和漫画云的照片。”南京市民孙宇航的手机App里,记录着他的运动轨迹,社交平台上,也经常晒出南京的生态美景。


孙宇航的感受是有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的。2013年—2023年,南京PM2.5浓度从7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9微克/立方米,降幅达62.8%。自2020年以来,PM2.5浓度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今年1—8月,南京市PM2.5浓度28.8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三,在都市圈城市中数值最低;优良天数比率81.1%,达“十四五”同期最优,全省排名第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越来越频繁地刷爆南京人朋友圈的“水晶天”,已成为南京不遗余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动写照。

01



精准“画像”,构建市域全覆盖自动监测网络


2013年,对南京市民来说,“雾霾”是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词。


“污染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很罕见。”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周徐海表示,痛定思痛后,大家深刻意识到,等污染来了再启动预警和应急减排措施,为时已晚,必须“跑到雾霾前面”,推动防治方式从末端向源头转变,弄清楚成因和来源,消除“病根”。


两年以后,科研人员绘就南京首张PM2.5“基因谱”,结果显示南京大气内源污染特征比较明显,工业相关污染是最大污染源,占比为46.4%,机动车尾气污染排名第二,在PM2.5构成中占比24.6%。同时南京的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力度较大,工地、渣土车扬尘对大气影响也不小。但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南京就像位于一个“大锅底”里,空气对流条件很差,污染物不易扩散,加剧了空气污染的治理难度。


“基因谱”的绘就得益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近年来,南京不断夯实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形成覆盖“省—区域—市—县—乡镇”的五级生态环境监测组织架构,建成包括384个省级PM2.5网格化站点共540个,市域全覆盖、多类别、多功能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是洞悉大气污染“密码”的眼睛和大脑。


在技术驱动下,南京空气质量监测正变得越来越及时和准确。今年,江宁区九龙湖国际企业总部园楼顶上多了一个长约五六十厘米的银色长柄、酷似加长版平底锅的仪器,这是被动式采样仪,完成采样后,样品钉将被寄送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颗粒物电镜分析联合实验室进行测试。通过对这些单颗粒测量结果的统计归类,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本地污染源分布情况,可定量计算工业、机动车、建筑扬尘等主要来源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占比,进一步为颗粒物种类信息及可能来源的科学识别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02



有的放矢,铁腕治气打好蓝天保卫战


2014年4月1日零时起,南京行政区域内的加油站(点)全面改售符合国Ⅴ标准的车用柴油,标志着南京正式进入“国五油”时代。至此,南京成为全国继上海、北京之后,第3个提前使用“国五油”的地区,也是第一个推广“国五油”的省会城市。2019年10月,南京市又在省内率先实施高排放机动车限行政策。


提早行动的背后,是对严峻形势的充分认知及对空气污染症结的详细掌握。南京首张PM2.5“基因谱”显示,机动车产生的废气等污染物排放对PM2.5贡献率达24.6%。使用更环保的国五标准车用汽油,加快推进本地剩余国三柴油货车淘汰,可有效减少尾气污染。


这只是南京解锁大气污染“密码”后得到的清晰路径之一。周徐海介绍,从2015年起,南京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统筹推动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和社会面源大气污染防治,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加快空气质量改善步伐,全力推进大气污染协同防控。



工业相关污染是南京最大污染源。近年来,南京市以最严要求、最高标准,持续推动重点企业超低改造、煤电机组全负荷脱硝、重点行业深度治理、重点园区治理等工作。以钢铁行业为例,南京市将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列入全市各项大气工作计划,作为年度重点治气工作加以推进,分解落实责任,指导相关企业统一、有序开展改造及监测评估工作。


为了实现超低排放目标,南钢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建成100多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降耗、环保治理项目,又陆续增加了11套脱硫脱硝装置,完成112套除尘器的升级改造,建成了铁矿粉、煤炭堆场全封闭大棚和煤筒仓。“如今,我们的吨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较改造前分别降低60.5%、74.3%、89.6%,成效显著。”南钢相关负责人说。



一系列重点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在省内率先开展VOCs治理,先后完成石化化工、包装印刷、加油站油气回收、汽修等行业综合整治,近5年南京市累计完成减排项目3000余个;组织南京市75个涉气园区全面实施大气整治提升,推动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实施多轮整治,全省VOCs排名从全省末位到退出后十;出台储罐治理提升10条措施,全面推进高效密封改造和低泄漏呼吸阀更换……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南京市累计退出钢铁产能200万吨,完成水泥去产能572万吨,化解船舶产能140万吨,提前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南京市7家燃煤电厂35台燃煤机组、5家水泥企业6条水泥熟料生产线、2家钢铁8台钢铁烧结机和4台焦炉等已全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全省领先,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超过50%。截至目前,南京市燃煤机组已全面完成全负荷脱硝,提前一年达到省定目标。


03



科技赋能,积极探索大气污染治理新模式


以监管执法倒逼企业治理大气污染,是常规思路。南京则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式,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以科技赋能,积极探索大气污染治理新模式。


近期,在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钟岚里工地施工现场,工人们站在基坑内,正在开展一系列施工作业。抬头望去,一张大大的“蓝色遮阳伞”就覆盖在基坑之上。这是南京首个防尘降噪“天幕系统”,不久前正式启用。


“天幕系统采用全覆盖的方式,共设置5个电动天幕单元,实现基坑核心区域全覆盖,覆盖面积达4250平方米。”中铁建工梅园地块项目经理王涛介绍,在这张“巨幕”之下,“露天作业”变成了“室内作业”,在360度旋转高杆喷淋的加持下,有效防治扬尘污染,同时减少基坑外硬化地面保洁工作量,施工噪声也有效降低。此外,在夏季高温时段,“天幕”还兼具遮阳、降温功能,基坑内施工人员的作业环境得到改善。


玄武区因地制宜试点首个“天幕工地”,是南京市积极探索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新模式的缩影。近年来,南京扎实开展“两治一提升”工作,积极探索“绿色高科技”创新和运用。国内首创活性炭“码上换”管理平台,南京市5000余套活性炭设施纳入有效监管;鼓楼区在草场门隧道顶部安装大型空气治理设备,建设了全省首条“生态”隧道,隧道顶部安装了24台隧道空气治理设备,运用物联网和5G技术,可自动收集隧道大气污染物,及时处理;秦淮区在全省率先推出“码上洗”平台,实行“一台一码”,有力提高了执法监管效能,同时减小了对餐饮企业正常营业的影响……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近日《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南京市上下将从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推动能源结构清洁低碳高效、推动交通结构绿色清洁运输等九方面协同发力,力争到2025年,南京PM2.5年均浓度较2020年再降一成,控制在28微克/立方米左右;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完成省下达减排目标。


“蓝天常在、空气常新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美丽南京建设的愿景之一。”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抓好《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推动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更大进步,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


主管: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审核:吉樱
校核;王洋溢
编辑:李夏菁
版式:张晨

2024年度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开幕

全文实录|新闻发布会: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做法和成效

共绘长江绿,第六季“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再启航

加快绘就美丽江苏新画卷
江苏省第二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大赛暨2024年江苏省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在宁举办

好文!请您点赞

江苏生态环境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省内外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及公众参与互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