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何以中国”,
离不开何尊。
其铭文“宅兹中国”的记述,
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两周风云际会,兵法谋略层出不穷
止戈为武——两周礼乐兵器与军事文化展
众多明星文物集中亮相,
带您领略青铜盛宴,
回答“何以中国”之问。
2024年9月26日,由伪满皇宫博物院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联合举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支持的止戈为武——两周礼乐兵器与军事文化展即将在伪满皇宫博物院博物馆之眼艺术宫第2展厅开幕。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它的出现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中国的青铜时代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突飞猛进,数量、种类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并逐渐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数量增加,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是研究当时社会的重要资料。
“止戈为武——两周礼乐兵器与军事文化展”以116件青铜礼乐兵器为线索,讲述两周时期著名战例、重要将领等丰富的军事故事,强调战争是为和平而战,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治世武功。通过此展览带领大家走进两周军事世界,亲身体会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览目录
第一单元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代以礼治国,祭祀天地是国之大礼,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兵戎则是定功安民、合众丰财的保障。“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若之何敌之?”政通人和、民心所向历来是战争取胜的关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昭示的道理,亘古不变。本单元用逨盘、秦公镈等文物讲述发生在周秦时期的战争,为观众展现周秦历史的发展脉络。
何尊
复制品
西周早期
通高39厘米 口径28.6厘米
何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院之宝”,乍看像喇叭状的花瓶,上圆下方,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通体四道扉棱,腹部为饕餮纹,粗大卷曲的兽角翘出器外,颇有腾跃欲食的动感。其底部刻有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字样,最早见于何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作为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何尊不仅成为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人教版)的封面,并且在第二单元第8课中出现,是国家首批禁止出境的文物。
逨(lái)盘
盘腹部较浅,平底,两耳之间有两个相对的兽首衔环,圈足下另附四个兽足。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共十二代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铭文最长的铜盘,堪称“青铜史书”。逨盘是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境的文物。
四十三年逨鼎
西周晚期
通高21.5厘米 口径23厘米
四十三年逨鼎共有十件,是记录西周册命典礼最完整的铭文之一。器内壁铸有铭文31行,计316字,讲述了周宣王四十三年逨被提拔为官司历人(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官)后周天子对其的告诫,还原了约2800年前的廉政故事。
复制品
西周中期
通高20.3厘米 口径22.3厘米
簋口沿外倾,颈部收束,下腹部向外倾垂,圈足矮而外倾,盖面隆起,圈形捉手。器、盖均饰垂冠大鸟,两两相对。双耳作竖冠昂首鸟。器、盖同铭,各铸铭文134 字,详细记录了一场发生在3000多年前的战争,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历史、地理、军事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秦公镈
春秋
通高75.1厘米 镈身高53厘米
共出土三件,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秦公镈中起四道扉棱,侧旁的两道扉棱,形状是九条盘曲的飞龙,前后两条则是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舞部(镈上方的平面)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向后回首。器身有铭文135字,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景公、秦宪公四代世系,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
第二单元 弓矢斯张 干戈戚扬
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于夹谷会盟。时任鲁国中都宰一职的孔子提醒鲁定公要带军队前往,他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历史经验表明,军事力量从来都是国家政治和外交的坚强后盾。在火药发明并广泛应用于战争之前,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冷兵器时代。以青铜铸造的戈矛剑戟、斧钺刀矢运用了两周时期最珍贵的金属原料以及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军事装备的完善和军事科技的发展是安国强军的物质保障。这一单元利用枕戈待旦、自相矛盾等成语典故作为切入,为观众展示戈、矛、剑、戟等兵器的使用。
夨(zé)仲戈
西周
长24厘米 内长6.8厘米
内上有铭文“夨中(仲)”二字。内部有接柲(bì,多指兵器的柄)痕迹,应为实用器。该器造型精美且铸有铭文,对研究戈的形制演变及西周夨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单元 我车既攻 我马既同
武器装备历来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彰显国家实力与科技水平。然而,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时,武器装备也要应时而变、顺势而为。两周时期车战盛行,战车数量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国力的指标之一。“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提法从此而来。牧野之战时,周武王派出戎车三百乘,至晋楚城濮大战增至七百乘。战国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地形的复杂多变以及骑兵的出现等因素,战车逐渐没落。本章图文结合,为大家呈现车马器的使用与发展。
人兽纹辕饰
西周
通高12.5厘米 管径4.7×4.8厘米 圆孔径1.7厘米
位于辀(辕)的首端,上面人物高鼻深目,披发,背部有鹿形的装饰,相貌不同于中原地区,有学者认为其是戎人的形象,体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第四单元 匍有四方 我武惟扬
“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止戈为武是理想,我武惟扬是方法,军事力量始终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保底手段。人类在不断地征伐中发展、进步,那些见证了战争的冷兵器,也成为两周时期科技与艺术的实物代表。要打造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军队,仅靠武器的精良远远不够,“以军礼同邦国”,即以军队的法律来严明纪律,才能保证国家事务的顺利推行。本单元为观众展示兵器与科技、兵器与艺术、仪仗用器、毁兵习俗的相关文物,带领观众一同探索青铜兵器的内涵。
丞廣弩机
战国
廓长12厘米 廓高3.4厘米
弩机出现于战国,兴盛于秦汉,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明之一。使用时,将弦张开,以“牙”钩住,将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用“望山”瞄准目标,扳动“悬刀”,弓弦回弹,箭即射出。
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展览信息
名称:止戈为武——两周礼乐兵器与军事文化展
地点:伪满皇宫博物院博物馆之眼艺术宫第2展厅
展期:2024年9月26日至2025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