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曾钢,航天科工(长沙)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轻质合金事业部副部长,其项目《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及其结构件制备关键技术》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青春大赛(科技创新专项)金奖。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一代代长征运载火箭点火起飞,我们的卫星环绕地球、天问探访火星、航天员进驻天宫。这么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今天的主人公——曾钢,就是助力我们逐梦星辰的幕后英雄。
曾钢及他的团队,一起成立了“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及其结构件制备关键技术”项目,项目瞄准航空航天领域重大型号装备轻量化迫切需求,自主设计开发系列化高性能镁合金材料,以及多向模锻、高效连续挤压等近净塑性成形技术,成果批量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多个高新型号装备,同时具有向3C产品等领域转化应用的广阔前景。
参加本次大赛的创新团队由5位青年科技人才组成,核心成员均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平均年龄31岁。团队成员长期从事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及其结构件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在项目团队负责人曾钢的带领下,发展成为国内少数自主掌握变形镁合金产品全流程加工技术的高水平团队,并获评2023年度芙蓉计划湖南省科技创新创业团队。
曾钢说:“镁合金结构件的成形难度较大,由于镁合金的塑性较差,加工成形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损伤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团队优化了合金成分和成形工艺,提高了材料的可塑性,开发了精密加工技术,提高了成形的精度和质量。
曾钢常常守在熔炼铸造、锻造挤压、机加工等生产现场,及时解决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早出晚归、“白天+黑夜”是他工作的常态,尤其是在湖南的夏天,锻造现场的温度超过40℃,身上的衣服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针对镁合金材料耐腐蚀性较差的问题,团队成员们开创性地采用了稀土微合金化以及合金元素配比精确调控等方法,自主设计开发新型超高耐蚀镁合金材料;同时研发出镁合金导电耐蚀表面处理技术,提高了镁合金复杂结构件的耐腐蚀性能,使其更能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严苛服役要求。
与此同时,曾钢带领团队积极联合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用”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的良好生态。通过与高校联合对技术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推动实验室成果的工程化应用。
在“创青春”大赛获奖之后,曾钢表示很激动能获得这个殊荣,“我们在比赛中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对我们团队实力和创新能力的认可,是对我们团队努力和默契配合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未来发展的鞭策。”
航空航天工业是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团队将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为使命,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创新驱动引领团队高质量发展,加速团队镁合金技术成果转化,助力我国镁合金行业进一步发展。
本文由青年湖南综合整理
转载请联系授权
- 欢迎团子们下方留言 点赞 转发- 来源|湖南共青团 组稿|豌豆 校对|阿澜
本文由青年湖南综合整理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组稿|豌豆 校对|阿澜
初审|凡粒陀 复审|景茜 终审|宁小桃
初审|凡粒陀 复审|景茜 终审|宁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