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谊日月长——毛泽东与杨昌济、黎锦熙相交往事

学术   2024-09-10 23:04   广东  

大外交青年智库

Glory Diplomacy

让中国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见

为中国青年智库代言


01

今日语录

(2024年9月10日)


每个老师都能把孩子领进教室,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使孩子学到真正的东西。我的老师与我相亲相爱,密不可分,我永远也分不清,我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喜爱,有多少是自己内心固有的,有多少是她赐予我的。她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是沿着她的足迹前进的。我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属于她,我的才能、抱负和欢乐,无不由她的爱所点化而生。


————〔美〕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02

师生情谊日月长——毛泽东与杨昌济、黎锦熙相交往事

来源

党的文献


位于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自然环境优美,时代气息浓厚。毛泽东在这里就读时,受教于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老师,如杨昌济、黎锦熙、徐特立、方维夏等。他们不仅教会他知识,而且帮助他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而毛泽东本人也是尊师重道的典范。在这里,我们择录毛泽东与杨昌济、黎锦熙这两位恩师的相交往事,以缅怀伟人,并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祝全国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毛泽东与杨昌济

在湖南一师,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1903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做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1914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做“异材”的。


杨昌济也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在一师成为风气。毛泽东尤其用功,还经常到杨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1916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杨昌济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后,数次写信请毛泽东来京,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他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李大钊安排毛泽东到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可惜,毛泽东的这位恩师杨昌济不久就病逝了。毛泽东曾多次到医院探护杨昌济。杨昌济病逝后,他到法源寺与杨开智、杨开慧兄妹一起守灵,并发起募捐,抚恤遗属,操办后事。1920年1月22日,又同蔡元培、章士钊、杨度等联名在《北京大学日刊》发出《启事》,公布杨昌济病逝的消息,介绍他的生平。



毛泽东与黎锦熙

黎锦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从事教育、科研70余年,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湖南大学等校任教师、校长等职。一师时期,黎锦熙教授毛泽东历史课。毛泽东很喜欢到他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毛泽东从与黎锦熙的交往中,得到许多教益,因此对黎锦熙非常尊重信赖,他在1915年11月9日的来信中称:“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在1917年8月23日的来信中称:“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又在1920年6月7日的来信中称:“先生及死去了的怀中先生,都是弘通广大,最所佩服。”这些已足见他们之间的关系之深,情谊笃厚。同时,黎锦熙仅比毛泽东年长三岁,且同是湘潭人,因此毛泽东在来信中又常以“仁兄”称黎锦熙,而自称称“弟”、“小弟”或“乡弟”。从这种称谓中也不难看出他们关系的亲密程度。


1915年9月黎锦熙应教育部之聘,离开长沙来京任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兼文科主任。黎锦熙来京后与毛泽东常互通音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15年至1920年间毛泽东的6封来信,黎锦熙一直珍藏到全国解放后。


这6封来信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许多是关于学习的,涉及哲学、伦理学、佛学、语言文字学等学科;还有谈及他办报编刊,游学交友,计划组织自修学社,培养德、智、体兼备人才,以及筹集资金组织留法、留俄、勤工俭学等事;信中还大谈如何立志、如何做人、如何研究学问,以及他个人的近期安排、远期规划。6封来信中还有许多指点江山、批评时政、改造社会的内容,如1917年8月23日来信,长达3300多字,综述了他观察、改造社会的看法和主张。黎锦熙看过此信,在日记中评写道“大有见地,非庸碌者。”在这6封来信中也充满着对老师的敬重与关怀。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到了北京。1949年6月17日,毛泽东来到北平师范大学教工宿舍代校长汤璪真家,邀请黎锦熙及家人会面、聚餐,并请同一宿舍内的其他教师参加,询问他们的生活及工作情况。会面时,毛泽东想请黎锦熙出任教育部长,黎锦熙只想从事文字改革和教书工作,便婉言谢绝了。晚饭后,毛泽东用汽车送黎锦熙回家。据黎锦熙回忆,毛泽东出门时,院中儿童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说:“这就是你们先进教育发生的影响。”这是解放后也是阔别三十年后的第一次会面。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同住在北京,特别是黎锦熙被推举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后,见面的机会就增多了。两人多次共商文字改革问题。毛泽东对黎锦熙的身体、生活也一直很关心。1953年1月3日,毛泽东派人把各兄弟民族先后所送的礼物中的珍贵药品送给黎锦熙。1953年2月7日,黎锦熙在怀仁堂参加政协一届四次会议时,毛泽东知道黎锦熙有病,叮嘱黎锦熙不必终会,宜好好休养。1953年5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休息室及1954年12月25日在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又问起黎锦熙健康情况,让黎锦熙以休养为主。1954年10月19日,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到家中慰问。以后还曾多次派人来慰问。1971年毛泽东派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毛泽东在一师时的同学)来家看望、问候黎锦熙。周世钊向毛泽东汇报了黎锦熙在“文革”中居住条件较差的情况,毛泽东得知后,立即责成中央组成“五人小组”落实老知识分子待遇问题。


在毛泽东的直接关怀下,黎锦熙于1972年迁居朝阳门内北小街一所四合院内,并把他五十多年来的家藏图书资料集中于此,进行整理,以利于工作。黎锦熙就是在这寓所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6年。(文章根据《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及黎泽渝《先父黎锦熙与毛泽东交往追述》(《党的文献》1993年第2期)编辑而成。)




03

广而告之

(2024年9月10日)


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作为“全球大外交青年智库开创者及代言人”,立志“为中国青年提供向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建言献策的渠道和平台”,致力于“让壹亿中国大外交新青年的智慧和方案被全球看见”,“做好中国的智库外交、青年外交等民间外交工作”。“大外交”最早从2014年建设国际政治外交外事青年人才群,到2016年开始建设全国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群,2018年开创付费社群模式,至今已建设成中国国际问题智库里具规模、具影响、垂直细分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人才社群矩阵(30个)。


“智库报告及思想共享群”系大外交智库(GDYT)创建,日更,为进一步给中国政府、企业、高校、媒体以及各类组织及个人等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分析报告、国别简报、每日信报、编译评议报告、时政分析报告、行业报告、产业报告、智库报告、政府报告、商业报告、经济报告、市场报告、品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报告而组建的报告发布高端功能付费社群(¥1999/人/年)。


联系人:王盖盖 大外交智库(GDYT)创始人兼理事长

微信号:GDYT-2017

请备注:“报告群-实名制姓名-单位部门身份/高校院系所专业-最高学历”(否则不予通过,谢谢您的配合)


04

平台记事

(2024年9月10日)

2024年4月26日,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受邀入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新闻,注册“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官方账号并加V认证。5月30日,“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顶端新闻官方账号发布第一篇文章。6月4日,“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顶端新闻官方账号推文总阅读量突破1万;6月11日,推文总阅读量突破10万;6月18日,推文总阅读量突破20万;6月25日,推文总阅读量突破30万;7月1日,推文总阅读量突破40万;7月8推文总阅读量突破50万;7月14推文总阅读量突破60万;7月21推文总阅读量突破70万;7月27推文总阅读量突破80万;8月3推文总阅读量突破90万;8月12推文总阅读量突破100万;8月24推文总阅读量突破110万;9月5推文总阅读量突破120万;截至9月9日20推文总阅读量突破122万。


05

推荐关注

(2024年9月10日)



大外交青年智库(简称“大外交智库”)(Glory Diplomacy Youth Think-tank,Glory Diplomacy或GDYT)是一家创办于2017年的以外交安全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社会/青年智库,总部在中国深圳,是深圳首家非官方外交安全智库、中国首家青年智库,创始人是王盖盖。GDYT一直坚持“只有修炼好内功,才能放心去实战”的发展理念,从2017年创始初期稳扎稳打,于2018年成立青年原创评论组(于2022年改组为《智本青析》编辑部)并创办《智本青析》电子刊至今;2019年在海南开设分支机构即海南大外交学会,同年成立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在2019年创办“大外交青年发展与实践启航项目”研修班至今,在2021年创办“世界青年菁英坊《早点知道》讲座项目”至今;2020年成立应试就业研究中心并创办《真题解析》付费专栏;同年7月,成立外交外事涉外安全决策咨询公司,集中研究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海外利益分析与保护、青年外交与青年发展、区域国别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与全球治理等事务;2021年成立外文编译评议组并创办《大译编参》电子刊至今(该编辑部于2022年创办《每日信报》微电子日刊),同年成立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22年创办《新国别简报》栏目);2022年成立世界外交数据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22年创办《鸿士论天下》栏目)、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并合并所有专访项目(青坊谈、最有影响力人物访谈、21世纪中国外交天团、学人专访等)整合为《与名人对话》栏目,组建“青年智库特种部队”全职高精尖部门和全球范围内的“大中华菁英圈”,开启“Smallibrary·小书屋”全球青年阅读挑战计划(该计划于2022年创办《智库书屋》栏目),运营新知太学(网络)书院(该书院于2022年创办《线上共读》栏目);2023年,成立全球创业研究中心、全球湾区研究中心、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海洋治理研究中心、基式外交研究中心,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香港大外交学会(GDYT HK)”,创办“华湾国际创业发展新菁英汇”国际人才交流平台等。GDYT从2021年以来,多次举办全国(含全球)青年国际问题学术研讨、政策分析与思想交流等活动,如“国际问题研究型青年智库发展模式探索论坛”、“新型国际问题青年智库建设与发展论坛”、“国际关系青年辩论赛”、“国际关系青年辩论赛最佳辩手论坛”、“世界青年菁英坊《早点知道》系列讲座”、“国际问题/区域国别学术研讨会(GDYT·ISAS)”系列活动、“《与名人对话》系列采访活动”、“《鸿士论天下》系列讲座活动”、“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高端论坛与菁英论坛”、“华湾国际创业发展新菁英汇”系列活动、“GDYT与国际知名学者对话”等等。自创办以来,GDYT一直致力于“让壹亿中国大外交青年智慧与方案被全球看见”,聚集全球各地有志青年为实现个人、企业、社会、国家和世界和平发展而奋斗,至2021年底,已发展成集专家顾问、研究员(含高级)、特约研究员(含高级)、助理研究员、编译评议员、时政评论员、实习生、志愿者等全方位国际人才体系(200人)的样本标杆青年智库,聚焦中国与全球大外交领域青年的原创方案、发展计划和外交延伸等助力与服务,在“对照全球外交发展、对接世界高端智库、对比新型平台建设”的三原则指导下,为中国的外交与安全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和方案,为政府、企业、智库、高校、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都有提供过咨询服务,被海内外青年誉为现代智囊的“青年精英大脑集散地”,是全球新型外交青年智库的开创者和代言人!

大外交青年智库

Glory Diplomacy

让中国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见

为中国青年智库代言


库智交外大
即大外交智库(GDYT),是一家以外交安全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社会/青年智库,成立于2017年,并于2020年成立专门咨询公司,总部在中国深圳,如今被海内外同仁誉为现代智囊的“青年精英大脑集中营”、全球大外交青年智库的开创者和代言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