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日报版面截图。
12月7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记者驱车来到桂平市罗秀镇植棠村。
罗秀镇位于桂平市东南部,地处大容山脉,与平南县的平山镇、玉林市容县的石头镇相邻,历史、人文、语言相近。该地自古种桑养蚕,织罗绣锦,故名“罗绣”,后同音简写为“罗秀”。据史载,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设罗绣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2022年,罗秀镇被列入广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名录。
好山好水好生态,罗秀的美食、特产很多,其中罗秀米粉和罗秀炒鱼片历史悠久,是当地人招待贵宾或重大节日酒席上的“重头戏”,成为该镇的两张名片。
△图为植棠村村民制作的罗秀炒鱼片。(记者樊奥星摄)
罗秀的徐老师介绍,罗秀一带山清水秀,到处都有山泉水。鱼塘清水长流,盛产鲩鱼,鱼身稍长而生猛,肉质结实、晶莹剔透。罗秀炒鱼片制作工艺独特,选料、配料精细。入秋之鱼,出水去鳞、净血、起骨,骨肉分离后匀刀切片。鱼片配料种类很多,黄豆、花生米、罗秀米粉,姜、葱、蒜、紫苏叶、瓜萎叶、芫荽,还有些叫不上名的、罗秀一带特有的香草。黄豆、花生、米粉等配料垫底,鱼片一片片铺在配料上,香菜叶随后撒在鱼片上面,犹如蝴蝶停落在元宝上。鱼片口味香鲜、脆甜、爽口,色香味俱佳,食者口、耳、眼、鼻都得到美的享受。做罗秀炒鱼片的最高境界,是在鱼塘边的空地或树荫底,支起炒镬,用松木柴生火,即时制作。夹一片鱼片、放几粒炒黄豆,放入口中一嚼,顿时齿颊留香。遇上讲究的炒手,会观察食众人数,先炒一盘上来,每人两片,光盘后,征询食众意见。众人停筷等候,下一盘更合口味,让你渐渐地品出罗秀炒鱼片的味道。
除了美食,罗秀镇还有现存较完整的清代古民居——植棠村古民居群。2023年4月,植棠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驾车驶过弯弯的村道,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的两个小池塘,右侧池塘中间连接着一根从山上接下来的水管,山泉水从管内流出,水流潺潺,十分悦耳。池塘边栽了一排竹子,竹林叠翠,映在水中,煞是好看。微风拂过,沙沙作响,村庄显得格外静谧。
传统村落是孕育和保存中华民族根性文化的空间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明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3个方面。
植棠村古民居群长约200米、宽约50米,主要由大夫第、克昌祠明经第及双衡庄组成,整体建筑保存较好。这些年代久远的建筑掩映在绿树和竹林里,在山间若隐若现,置身其中,宛若步入时光走廊。
△图为植棠村古民居群鸟瞰图。(记者熊耀章摄)
沿青石台阶而上,古民居群逐渐展露在眼前。古民居群整体保持着清代民居建筑的原貌,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合院式布局、硬山顶、青砖黛瓦,青石砖铺就的台阶、地板皆是清代岭南民居遗风。用手触摸白灰青石的墙体,抬头望向长满青苔的屋檐一角,仿佛穿越时空,置身百年前的“时光现场”。
△植棠村古民居群一角。(记者樊奥星摄)
据植棠村李氏家族宗谱记载,明末清初,连年灾荒,兵祸不断,李氏先祖由原住地浔州府军陵里路江村(今桂平市寻旺乡南津村立岭屯)逃荒至罗秀木村(今罗秀镇木村村),后迁至植棠六现(今植棠村六现屯),最后定居植棠村植中屯(今克昌祠建筑群所在地),繁衍生息。
南方湿润多雨。数百年前,李氏先祖在挑选宅基地时,选择了山坡而非平地。房屋依山而建,房前挖泥留塘、取土造屋,沿山坡由低向高逐级构建。每进四合院都有天井,保留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前后院以侧门和回廊相互贯通,既保持了良好的采光通风效果,又形成了天然的排水优势。
位于最中央的建筑,就是植棠村古民居群最著名的克昌祠,是该村李氏家族宗祠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克昌祠建筑群为三进结构,头厅为寝堂,中厅是四檐滴水的拜亭,三厅为家族议事之所,左右两侧均建有横廊房,前后共花18年的时间,于公元1819年建成。
△图为克昌祠建筑群一角。(记者樊奥星摄)
如今保存较好、古朴依旧的古民居群,背后的修复工作并不轻松。“由于年久失修,房梁、墙体和地板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老化问题。”植棠村古民居群管理人李日森介绍,1926年以来,李氏族人自筹资金,对克昌祠古建筑进行多次修复;2017年,桂平市政府依据相关政策陆续拨付14万多元资金,修复古建筑大门挡土墙;2020年,族人捐款出资修复左横廊。
经过多次修缮、加固,克昌祠建筑群保留了原始韵味,留住了植棠村的根。目前,古建筑已成为村中举办酒席、节庆、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李氏家族数百年在罗秀镇繁衍生息,族群和基业日益庞大,后代子孙以祖屋为中心,在四周寻宅基建房,分别建有明轩庄、最香庄、讯芝庄、式芝庄、时闻庄、东甫庄、南山庄、德廉庄、为芝庄、世蔁庄、显芝庄、殷芝庄、德志庄、蕴芝庄、双衡庄、锡芝庄、中芝庄、静芝庄、友连庄共19处宅院,且大多沿袭祖屋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折射出该村李氏家族特有的宗族文化。
数百年来,植棠村李氏家族祖先带领子孙勤耕苦读,人才辈出。近代以来,全村走出一百多名高层次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书香世家。
当然,最能体现李氏家族文化底蕴的,还属克昌祠建筑群内张贴的李氏族规、族训、保存良好的农耕用具、生活用具,以及张贴悬挂于建筑群各进门楼、中堂、正厅两侧的10余副楹联。这些楹联多数为李氏族人所作,比如,以敬祖争光为主的“来格精灵凭爱敬,增光爼豆在诗书”;以和睦手足为主的“阶前花萼枝枝秀,万丈文光射斗牛”等,饱含着李氏祖先对后代子孙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是李氏家族传承家族历史、延续文化脉络、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方面,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至十六日,植棠村李氏家族人都会聚集在祠堂前,点燃亲手制作的五色孔明灯,寄托对先人的思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是李氏家族代代相传的传统。
李日森是孔明灯技艺的传承人之一。选竹条、拼骨架、贴五色纸、放入点火用的干油纸……多年来,李日森一直坚持带领族人制作孔明灯。不仅如此,他还给族里的年轻人教授制作技艺。“这项传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自然要传承下去,不能忘了本。”李日森说。
当天,与记者一同游览古民居建筑群的还有几名外地来的游客。大家惊叹,在现代生活里,还能在植棠村内感受到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找回记忆中的乡愁。现在,当地人愈发认识到古民居群保护的重要意义,村民保护观念的提升,无疑是对古村落最好的保护。
漫步在植棠村古民居群内,记者看到了石磨盘、纺织机、太师椅以及各类农耕用具等老物件,这些老物件让记者切身感受到,乡愁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珍贵记忆。
来源:贵港日报
查看更多房产信息网直接扫描以下二维码
联系房产信息网房姐咨询
桂平房产信息网公司地址:桂平市国会路口新政务中心侧门停车场旁桂平房产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