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刚才,黄润秋部长代表生态环境部领导班子作了工作报告。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全面总结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系统部署2025年工作。部党组会研究审议了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在润秋部长所作工作报告的基础上,再讲三点意见。
一、坚决贯彻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大部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决定》明确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围绕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设置专章,系统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大原则和科学方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见效,在完善上见功夫,在深化上见水平,在落实上见能力。
一是在发现问题上用力。坚持问题导向,是改革的鲜明特征,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经验。改革因问题而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我们推动改革的成色和成效,找准问题也就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向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下决心解决“职责重叠、叠床架屋”“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等体制机制问题。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决定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实现了“五个打通”,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相贯通,推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里程碑式重大突破。当前,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在“进一步”“深化”上想问题、谋思路、抓改革。我们必须立足部门职能和职责,紧紧围绕“一完善、两健全”的目标,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着眼点,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上下足功夫。可以说,改革到了今天这个阶段,必须在这方面下大功夫、下真功夫,铆足劲下绣花功夫。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敏锐并紧贴实际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担负不起领导和推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责任的。我们要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力戒形式主义,防止大哄大嗡、做表面文章、搞“口号式”改革。
二是在结合实际上用力。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找准自身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改革举措,防止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我国各地的区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背景也有所区别。推进改革必须围着实际转,体现差异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提出,没有差别就没有政策。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多向人民群众和企业问需问计,了解实际、掌握实际,让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举措更接地气,通俗地讲就是要经得起基层的“品头论足”。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实地去看去听去闻,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改革措施对不对路子、政策制度能不能落地,会有切身的体会。有些政策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看似合理、逻辑自洽,但过于理想化,地方实际上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落实。我们的同志在基层调研时,重点要关注两方面问题,既要关注基层对制定的政策有没有执行或者敷衍执行的问题,还要关注这些政策有没有与基层实际情况相差比较远的问题。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大的原则不能变,具体工作中紧扣地方实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克服一把钥匙开所有锁的念头,不能将发达地区的模式照搬套用到欠发达地区,也不能用治理城市的标准来治理农村。尤其要克服“平均主义”思维,不能简单用“平均数”作决策,更不能以“平均数”代替或者掩盖“大多数”。要注重区分政策制度的执行层级,确保改革事项地方接得住、管得好。
三是在制度建设上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本身就是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如果一些问题屡屡发生、反复出现,就不能仅仅从人的身上或者管理上找问题,还要从制度机制角度找原因、找根源。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吃透中央精神,摸清地方情况,回顾反思已出台的制度机制有不有效、适不适应,是不是有利于更好地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凡是好的要坚持,不适应的要健全完善,确实不行的就要废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在完善制度机制上下功夫,坚持立破并举、先立后破,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做法上升为制度机制。同时要强化制度执行,打通贯彻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改革落地见效。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如果上面协调不畅,基层落实起来就不顺,有时是想干干不好、不干又不行。这就需要我们跨前一步,争取理解支持,把工作职责和机制理顺,上下左右联动形成合力。
二、做好今年工作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于今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再强调四个需要着重把握的问题。
一是要树牢大局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要求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大局就好比森林,如果对大局不了解,就容易在森林里迷路,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无功。反过来说,如果对大局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就知道自己所处的方位和前进的方向。我们要树牢大局观念,不能只埋头干事、不抬头看路,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想做好分内工作,也必须对分外工作和全局工作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树牢大局观念,不只是自上而下布置任务,而是为了干好自己的工作主动去做,带着责任、带着兴趣、带着任务去做。树牢大局观念不是一句虚话,是有具体含义的。要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准确把握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深入了解经济增长总量和结构情况,主要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传统和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能源和资源消耗情况,财政收支状况等等。其次,要着眼生态环境保护全局,精准掌握所在地区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对工业源、生活源、农业面源等不同来源的污染贡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制定政策措施就更加有的放矢。此外,我们还要关心关注国际形势变化,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斗争精神,积极参与引领全球环境治理,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二是要增强法治意识。法律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现实中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和顽瘴痼疾,一旦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教导我们,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破解难题的意识和能力,主动从法律层面想办法找答案,切实发挥好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标准是对法律法规的支撑和延伸。在现行生态环境标准中,有些是多年前制定的。要认真进行梳理,有效的继续执行,明显陈旧且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按要求抓紧修订。地方可以多做一些探索,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地方法规标准。
三是要提升科学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现代管理是科学的管理,现代管理者必须具备科学思维,作为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运用科学思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先搞清楚我们治的到底是什么污?192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开宗明义提出了革命的首要问题。治什么样的污,也是我们工作中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直截了当地说,我们要治理的主要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于纯自然因素造成的污染,更多的是顺其自然、趋利避害,否则就容易偏离工作的重心和方向。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弄清楚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机理,科学制定污染治理措施。“三个治污”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要全面准确落实。我的体会,具备了科学思维,做到了依法,精准也就在其中了。
四是要践行实干精神。我们党历来强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坐而论道、纸上谈兵。邓小平同志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向全党发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工作,蓝天“造不出来”,恶臭也掩盖不住。我们要以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的成绩接受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决不能为了几个漂亮的数据搞“口号环保”“数字环保”,这样就背离了环保的初心,对上弄虚作假、对下掩盖真相,对自己更是自欺欺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坚持干字当头、实干为要,把有限资源和力量集中到完成中心任务上来,进一步把工作抓实,把基础打实,把步子迈实,决不搞花架子、面子工程,坚决摒弃虚功、无用功。同时,要旗帜鲜明地为实干者撑腰、为干事者鼓劲,树立干事光荣、避事可耻的工作导向。
三、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带头深化理论武装,带头夯实基层基础,带头正风肃纪反腐,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着力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引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行稳致远。
一是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要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从思想上正本清源、从理论上固本培元,持续提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驾驭复杂问题、解决群众困难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多读书勤钻研、多实践善体悟,努力提高自身理论和业务水平,在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展现担当作为。
二是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显著成效,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最有获得感,国际社会也普遍认可。各地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要善于打好宣传教育“主动战”,及时总结经验成效,深入挖掘精神价值。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展示好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变化,讲清楚这一成绩的来之不易,汇聚起全社会更多的正能量,从而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赢得支持,这也是在积极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创新大众化传播方式,加快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对外讲好美丽中国故事,让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三是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近年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坚持减负与赋能相结合,在工作形式上做减法,在效能提升上做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但也要看到,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为基层减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从严精文减会,统筹规范各类督查检查考核,给基层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干实事、抓落实。减负不是“减担当”。要引导党员干部积极作为,心中多想环境质量,脚上多沾泥土尘灰,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四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定不移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着力推动严的基调一贯到底。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要贯彻民主集中制,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要紧盯权力、资金、资源集中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纪律与规矩是一根带电的“高压线”,同时也是党员干部的“护身符”,是对党员干部的最大爱护。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持续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 信:驻马店市生态环境局(市纪委监委派驻第十八纪检监察组收)
来 访:驻马店市纪委监委派驻第十八纪检监察组(广泰大厦1418房间)
电 话:0396-2817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