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系列评论: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政务   2024-09-18 20:47   江苏  

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

——一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

新的起点,新的进发。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主题,对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统筹安排。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首要任务就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确保改革沿着正确航向行稳致远、破浪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非凡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推进到了新的高度。


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准确领会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作出的重大论断、提出的总体目标、确定的重要原则、部署的改革举措,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为根本遵循的,都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具体运用。要在深刻领会党中央精神的前提下谋划推进改革,在谋划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深化对党中央精神的理解,自觉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真正把党中央的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好,把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全面准确实现好。


要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总目标、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以科学理论之“矢”射江苏改革实践之“的”。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省委《决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主题,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300多项改革任务又作了细化。我们要把准改革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方向,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根据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以改革攻坚突破不断开创江苏发展新局面。


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找准改革攻坚的重点、难点、堵点,在新征程上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江苏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扛起“走在前、做示范”重大使命,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及时研究解决改革推进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确保部署的改革举措一项一项落地,坚定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着力提高改革的质量与水平

——二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江苏必须紧紧围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坚定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着力提升改革的质量和水平。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与开放,是浸入江苏人骨子里的基因,是江苏人的鲜明特质。回望江苏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开放型经济的迅猛发展,还是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壮大,无论是综合实力的大提升、城乡面貌的大改变,还是人民生活的大改善,江苏每一次“华丽转身”,无不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无不得益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改革。迈上新征程,江苏要担负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光荣使命,必须着力提升改革的质量与水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落实各项改革举措。


提升改革的质量和水平,首要前提是把精神学到位、领悟透,做到“胸有成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重大原则,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这次省委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严格对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作出全面部署。胸中有竹才能手下有竹。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当务之急、首要前提就是深刻领悟中央和省委意图,全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部署,联系各地实际深入学习思考,以“学之实”“知之深”保障“践之实”“行之切”。


提升改革的质量和水平,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不能再试图用过去那张“单兵突进”式的“旧船票”登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客船”,必须坚持科学方法论。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经济、政治、民生、文化等各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中又有许多环节。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缺乏系统观、整体观、协同观,即便在某个子系统上实现了突破,因为相关系统缺乏协同与配合,往往也难以实现好的效果。举例来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牵引,其他领域改革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言,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中之重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只有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升改革的质量和水平,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提升改革的质量和水平,必须狠抓落实。改革举措的水平决定改革的水平,落实的效果和质量关乎改革的质量。省委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围绕党中央确定的300多项改革任务,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主题,紧密结合江苏实际,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性作用,对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统筹安排。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抓好落实。全省上下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自觉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将各项改革积极稳妥往前推进,切实把改革任务落细落小落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着力增强改革的力度与时效

——三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对我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进行系统谋划、统筹安排。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江苏落地生根,必须着力增强改革的力度与时效。


改革的力度决定了发展的进度;改革的时效决定了发展的成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不见面审批”等改革品牌享誉全国,改革开放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篇章中的显著特征、壮丽气象。迈上新征程,江苏要担负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光荣使命,必须着力增强改革的力度与时效。我们要按五年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整体推进,率先突破那些中央要求江苏试点先行、江苏发展最为紧迫、具有牵引性意义的改革事项,加快形成更多制度性成果。


增强改革的力度与时效,必须抓住重点、精准发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千头万绪,攻坚千难万险,向何处发力,在何处突破?实践启示我们,改革越深入,越需要找准切入点、发力点。抓住改革重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搬除哪些“绊脚石”?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拆除哪些“篱笆墙”?增进人民福祉有哪些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必须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增强改革的力度与时效,必须抢抓时机、倒排时间。发展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了300多项改革任务,对标对表中央部署,我省提出未来五年要完成的改革任务。完成这些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增强紧迫感。要按照时间节点,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把准改革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方向,把握时度效,根据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党中央已有明确部署的都要抓紧推进,特别是一些标志性改革举措,要加快落地,其他方面要把准备工作先做充分,早热身,争取主动。要紧密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改革谋划,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善于汇集民智、凝聚民心,注重各项改革举措协调配合,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确保拿出的改革方案切实可行,确保部署的改革举措按照时间进度一项项落地。


增强改革的力度与时效,必须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改革决不能“放空炮”,而要真刀真枪干。要拓展有效的改革路径和改革方法。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和基层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创造和推广一批能够产生改革实效的改革措施和改革方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改革检验评估机制。从改革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从改革督察指导到跟踪问效、巡视巡察等,都要着眼于解决问题、着眼于促进发展、着眼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切实提高各方面推动改革取得实效的积极性。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强化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四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主题,对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统筹安排。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要着力强化改革的探索和创新,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4+1”等重大任务,因地制宜,主动作为,以改革攻坚突破不断开创江苏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开放以创新为魂、因创新而成,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改革早期破题到步入深水区后的攻坚突破,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江苏都承担着一系列为改革大局试点试验的任务。实践证明,江苏先行先试、敢闯敢干的探索与创新,既有力支撑了自身现代化建设,也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振奋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按照“走在前、做示范”的要求思考、谋划、推进改革,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贡献江苏智慧、江苏力量。


着力强化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要因地制宜、服务全局。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越重,越离不开基层的探索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改革的顶层设计上力度空前、成效显著,同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比如,我省自贸试验区设立5年来,累计探索形成近40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10项在国家部委备案。正是“顶层”与“基层”的良性互动,推动着改革落地生根,不断取得突破。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江苏具有重要地位。要辩证处理全域与一域、试验与推广的关系,立足省情实际,全面梳理汇总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因地制宜谋划推出一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体现江苏特色的原创性原动力改革,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着力强化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要主动作为、实干争先。改革面对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江苏人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改革探索中,形成了锐意改革的精气神。面对新征程新任务,要永葆改革的锐气和豪气,鼓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激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热情,以积极主动的心态、真抓实干的状态勇闯改革深水区,不断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的局面。要激发党员干部拼搏的斗志,以干部选育管用为抓手,不断激励干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担当作为,正确运用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为探路者松绑减压。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基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不断释放出动力和活力,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从群众中寻找改革的突破口、破题的发力点。


强化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要攻坚突破、形成品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为复杂,涉及的利益格局调整和制度体系变革更为深刻,挑战之艰巨、任务之繁重,可以说前所未有。我省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率先发展的同时也必然率先遭遇问题和挑战。党中央赋予江苏改革试点任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探索如何以改革“硬招”来推动前沿突破。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不为改革举措可能触及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而畏惧、退缩,在关键处发力、在要害处用功,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要结合自身所长,抓好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的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改革先行突破,以一批开创性的改革举措形成一批“江苏品牌”,切实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五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全省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聚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重要任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体现了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刻把握,为我们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和省委部署,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推动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江苏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好,市场规模大,开放程度高,要在放大这些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制度供给的优势,全面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特别是要瞄准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探索发展耐心资本的有效举措,强化首发经济等政策供给。要加强数据开发利用、交易流通、安全治理等领域制度供给,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更好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要聚焦重点环节、细分领域,努力在“微笑曲线”两端补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要加快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信息披露、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无论是“500强”还是中小微企业,投资江苏就是江苏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做好服务。要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坚持全国一盘棋,纵深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从制度上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要加快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动实现要素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中之重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要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有组织科研与有组织转化协同并进,加快打造高校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改革先行区。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要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突出松绑减负,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


以改革彰显法治优势

——六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紧扣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这一重大使命,谋划改革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方方面面,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牵引,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等领域改革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各领域的深化改革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整体进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要以改革彰显法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方面,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把对改革和法治关系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助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强调“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地方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国家立法的延伸、细化和补充,担负着保障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实施和推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职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江苏立法呈现出量质并进的良好态势。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要求我们认真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各项部署,继续充分发挥好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发挥好法治社会建设基础性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增强改革的穿透力。同时,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及时修改或废止,促进地方治理方式转变和治理能力提升,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才能有效促进、保障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对制度的调整、治理的创新,最终都要以制度形式固定延续下来。一方面,要对江苏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及时通过立法的方式确认下来,并形成制度;另一方面,积极加快法治江苏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法规制度建设,为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美西方打压持续加码的背景下,要更加注重用好法治的武器,加快提高涉外法律服务水平,为各类企业更好“走出去”保驾护航。


以改革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七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要以改革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必须以改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以改革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改革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领域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不断提高提升江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大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以改革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这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内外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奠定重要基础。


以改革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必须在网络治理领域进一步提升行动自觉。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极大冲击和挑战意识形态和新闻舆论工作传统格局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塑和创新意识形态和新闻舆论工作格局的时代机遇。作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新兴事物,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尽快完善发展和管理机制,更好地赋能文化强省建设。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展望未来,江苏必将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使命感,汲古润今、守正创新,不断以改革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努力把江苏打造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


以改革更好造福人民

——八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要着力提升改革的质量与水平,确保改一件成一件,务求于发展有利、于民生有益、于群众有感。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把更好造福人民当作改革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为此,我们要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好发挥公益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有力促进共同富裕;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让全省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残疾人福利和权益保障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回答好“改革为民、改革惠民”的时代考题。


把更好造福人民贯穿改革全过程。改革的每一步进展、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要紧紧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需要和期待。首先,改革必须紧贴民生需求。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痛点,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领域,通过改革创新解决长期困扰人民群众的问题,让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公民。其次,改革要注重公平正义。包括加大对苏北苏中地区扶持力度,通过改革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发展。另外,改革应增强人民参与感。改革过程中应广泛听取民意,鼓励人民参与到改革的各个环节中来,使改革决策更加民主、科学。同时,通过加强信息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让全省人民能够及时了解改革进展、监督改革实施,增强人民对改革成果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把更好造福人民当作改革“金标准”。改革要持续推进、不断深化,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保持改革的定力和韧性,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给全省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要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改革成效好不好,广大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金标准”和“试金石”。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不变的主线——以人民为中心。把更好造福人民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改革的全过程,不仅体现了改革的价值追求,也是推动改革不断深入的动力源泉。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确保改革在正确的方向上每一步都坚实有力,让改革成果公平惠及每一个人。


以改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九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与安全是必须处理好的两个重大问题。省委全会强调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以改革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和协同共进。


发展和安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江苏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只有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走在前、做示范”才能有坚实的支撑和保证。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更加严峻复杂。江苏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位于应对战略承压前端、防范风险挑战前哨,更要自觉从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进一步巩固各领域的安全防线。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发展与安全“双轮驱动”。一方面,必须紧紧围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坚定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着力提升改革的质量与水平、力度与时效、探索与创新,以改革攻坚突破不断开创江苏发展新局面。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守好每个环节、把好每个关口,加强基层力量、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未发之时,为平安江苏筑起铜墙铁壁。把改革创新与化解改革中的风险统一起来,把握好改革时机、方式和节奏,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


国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改革更好统筹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安全这个“头等大事”,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相得益彰,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让人民群众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享受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

——十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强调,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各项改革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事业拓展到哪里,党的领导就覆盖到哪里,着力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在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下,必须牢牢把握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推进、督察、评估等机制。对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事项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对结合实际的探索性改革要同党中央改革取向保持一致。要进一步发挥好省委深改委牵头抓总作用和改革专项小组统筹协调功能,强化对重大改革的全链条谋划推进。进一步完善改革落实机制,用好各级领导联系重点改革任务制度,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改革牢牢抓在手上,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以上率下、扎扎实实推动各项改革落地见效。


打铁必须自身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始终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要持续深化管党治党制度改革,健全干部人事、基层组织建设、一体推进“三不腐”等制度机制,以鲜明用人导向建设政治过硬、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以建强基层基础锻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以从严监督执纪营造风清气正、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持续释放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强烈信号,着力营造有利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环境。


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既要有态度,又要有能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力提高各级党委(党组)谋划和推进改革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改革方法论。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哪里矛盾最集中、问题最急迫、疙瘩最难解,改革就要指向哪里。要注重整体推进,准确把握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在统筹联动中增强整体效能。要坚持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坚决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杜绝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一步一个脚印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遇到大量全新课题,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带头解放思想、攻坚克难,自觉做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把各方面干劲带起来。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深化落实省委激励担当作为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最大限度调动各层各级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高中伟
审核:杨 骥

涟水党建
交流发布涟水党建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