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这座充满阳光与活力的城市,近几年来,以创新的志愿服务模式,用生动的实践、丰富的形式和务实的态度,每一个角色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每一份力量都汇聚成守护舌尖安全的强大动能,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食品安全共治网络,绘制一幅食品安全志愿服务的生动画卷,为群众“舌尖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食安星空间”
引领志愿服务新风尚
一间白色的小屋、几位志愿者,屋内摆放着可折叠桌椅板凳、音箱话筒、智慧监管屏、志愿服务活动用品等设施,这就是攀枝花市东区“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现在这里已成为我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驿站。”攀枝花市东区食品安全志愿者刘俊介绍这间仅有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小小的“身材”、大大的“能量”,在攀枝花市东区的乐活天街商圈,这座名为“食安星空间”的志愿服务站集智慧监管和志愿服务于一体,已初步具备数字“驾驶舱”、食安“孵化园”、服务“解忧室”三大功能,成为群众们学习食品安全知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温馨港湾。
攀枝花市东区在“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组建6支志愿小分队,定期发布志愿服务招募信息,利用站前场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日常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咨询、受理投诉、食品安全“你点我检”线下投票等志愿服务。
“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外的智慧监管屏实时更新着各家食品经营户的后厨情况,实现“一屏可视、一键可控、一码可溯”。穿上红马甲,食品安全志愿者贾先生像往常一样来到智慧监管屏前察看乐活天街商圈餐饮店的情况,人员操作是否规范、后厨卫生情况是否到位、食材储存是否符合规定……只要看到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立马截屏取证,报告给监管人员前往现场进行相应处理。
刘铁柱泥炉火锅店就开在“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的对面,店长黎天燕说:“食品安全志愿者为我们店带来不少监督和帮助,店开在这里也让我们很有安全感,时刻提醒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食安星空间”还通过“日、周、月”志愿服务活动,将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到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每天推送一条食品安全法条,还是周末突击检查外卖网红店,亦或是月末进行食品快检……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和热情的笑容,成为这里最亮丽的风景线。
“1+4+16”
模式拓宽志愿服务新渠道
与东区遥相呼应,仁和区则以“1+4+16”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模式,为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工作增添新的活力。这一模式以智慧展示窗口为“点”,以志愿服务品牌为“线”,以食安共享驿站为“面”,实现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覆盖。
在烟火仁和·国潮风情街“食安共享驿站”,食品安全志愿者杨敏介绍道,为将食品安全共治理念带入千家万户,仁和区立足“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家门口的食安共治服务站”。“食安共享驿站集志愿服务、科普宣传、微型培训、普法宣传为一体,让老百姓在休闲娱乐中牢记食品安全,像这样的驿站全区已有16个。”
为了延伸食安共享驿站的触角,仁和区依托外卖员、学生、生产企业、包保干部等角色打造4个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在食品安全志愿服务的带动下,外卖员不仅是送餐的骑手,更是食品安全的义务监督员,他们化身“仁小哥”义“骑”护食安;学生们通过“小手拉大手”志愿服务活动,成为食品安全的小小宣传员,食安“小卫士”上任监督校园餐;食品生产企业内部人员主动举报违规违法行为,企业“吹哨人”织密“安全网”;包保干部利用新媒体传播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基层新农人宣传纷纷出实招。
罗皓昀是一名美团外卖骑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入“仁小哥”队伍。“今年,我被仁和区市场监管局聘为‘仁小哥’,对我来说这是一份荣誉,更是责任。”罗皓昀自从加入“仁小哥”后,对食品安全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明白其重要性。从最初的取了餐就走,到现在主动履行自己的监督义务,罗皓昀发挥“移动探头”作用,对日常送餐中发现的食品安全轻微问题及时向商家反馈并报告给外卖平台,涉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和线索及时报告市场监管部门核查处置。“因为所有的食物都由我们的手送到顾客手中,我们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保障食品安全。”
仁和镇总发村包保干部刘志鹏是当地的“网红”,他接触短视频已经有两三年了,从包保干部到出圈“网红”,刘志鹏在工作之余用相声的形式传递食品安全新声音。“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在食品安全意识上还有所欠缺,但是大家对短视频又比较关注,我就在包保工作之余带着村里的商家一起拍食品安全相关的视频,没想到收到了不错的反响。”刘志鹏说。“以前去检查食品安全,有些商家会比较抵触,但是邀请他们拍视频,大家就很高兴,也容易接受。”刘志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实用的食品安全知识。
外卖员、学生、生产企业、包保干部……以这些群体建立的志愿服务品牌深植在群众中,如同一股股清流,汇聚成守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力量。
统筹|旭 审核|ecx扬 责编|无愚 小编|Thur09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