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小寒,如何养生?
政务
2025-01-05 16:57
西藏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民间谚语云:“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从节气名称来看,大寒似乎比小寒更为寒冷,其实不然。人们常说:“冷在三九”,而三九天恰在小寒节气内,历年气象记录也表明,小寒往往比大寒还冷。小寒节气,昼夜温差较大,此时正是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季节。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结合小寒节气,介绍中老年人养生防病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他认为应多注重保暖,防止寒气侵袭,同时还需适当锻炼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小寒养生宜敛精藏气、扶元固本。中医认为,寒是冬季典型特征,属极阴之气,主收藏凝滞。《黄帝内经》早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千百年来指导人们顺应自然变化进行养生保健。因此,小寒的养生原则是敛精藏气、扶元固本,以防寒补肾为主。具体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要调整好作息时间,生活节奏规律,早睡晚起。《黄帝内经》记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因为冬季昼短夜长,人们的起居也要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规律,适当地延长睡眠时间。入寐时阳入于阴,在养精蓄锐的同时,也利于阳气的潜藏。早睡晚起还可避免损伤肺经,避免肺失宣降而气机失调致病。在小寒节气也必须调节心情,避免受到不良精神的影响和刺激,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使肝气疏通而不郁。“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这句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寒节气合理进补的重要性。冬季进补既能补养精气,使身体更强壮,从而帮助身体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这些经验是人们养生实践的长期总结,值得借鉴。小寒节气进补需要注意养肾、保胃。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人体阳气源于肾,因此寒邪易伤肾阳。另外,寒主收引,当温度突然下降,易刺激胃肠道,导致脾胃功能下降。小寒之时可多吃补益脾胃、温肾助阳的食品,如羊肉、核桃仁、大枣、桂圆肉、山药、百合、栗子等。天寒之时宜多饮粥,如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红枣粥等。晚餐应节制饮食,以养胃气。最好不吃寒凉或生冷之品,如生鱼片、冷饮等。但也需注意不宜乱补,体虚多病者服用补阳药不一定有益,反而可造成燥热,甚至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大便干燥等症状。体质偏热、易上火者应注意缓补的原则,以免进补过急而适得其反。善于养生的人在冬季更加注重锻炼身体,以取得养筋健骨、舒筋活络、畅通血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效。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是冬季运动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适量活动。可在午后或天气较好时到户外晒太阳,激发体内活力,增强抵御严寒的能力。中老年人外出时要穿足厚衣,躲避寒冷。如已患上感冒,不可大意,应及时就医,严防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侵袭。寒冷天气,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柔韧度降低,必须在运动前做一些热身,如拍打全身肌肉、拉筋等,避免造成运动损伤。在外运动也需要注意正确呼吸方式,宜采用鼻吸口呼的方式,既可以对吸入的空气加温,又可减少吸入空气里的灰尘与细菌,达到保护呼吸道的目的。小寒正处在三九隆冬,正是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所以这个时候尤其要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加倍呵护。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发生于素体虚弱受外邪侵袭者。由于人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劳累过度,肌肤毛孔疏于防守,外邪悄悄渗入经络、肌肉、关节,致使气血凝滞,阻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弯曲不利,甚至关节畸形等。保暖对此病患者十分重要,最好每天热敷患处,居住环境最好向阳、通风、干燥,衣被经常洗晒。此外,冬天水寒,风湿病患者最好用温水洗脸洗手,睡觉之前用热水泡脚。风湿病患者需少食肥肉等高胆固醇食物,少吃花生、辣椒、甜食等,可适当食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有寒痛痹宜用干姜等温热之品,热痹患者宜食用黄豆芽、丝瓜、冬瓜,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组织炎,中医又称“漏肩风”“冻结肩”。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多见中老年人患病。患者多有肩部肌肉损伤史,加之年老气血亏虚,再受风寒之邪侵袭而复发。小寒天气甚冷,寒湿之气不断侵袭机体,使肌肉和血管长时间收缩,可产生较多的代谢产物,使肌肉组织受刺激而发生痉挛,久则引起肌细胞纤维样变性,导致肌肉收缩功能障碍引发各种症状。因此,患者可在注意防寒保暖同时进行适当的自主肢体锻炼。若局部受寒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用红外线灯烘烤肩部,促进血液循环。另外,穴位按摩(如按揉肩髎、肩髃、肩贞等穴位)、局部推拿、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敷贴也有一定作用。中风即脑血管意外,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昼夜温差大,为中风高发季节。中医认为,中风是在肝肾不足、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醇酒厚味、起居失宜、气候突变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而发病。风、火、痰、热是中风常见的发病因素。中风的防治重在预防,通过严格控制情绪、适当增加室外活动、注意饮食调节等措施,促进机体的阴阳、气血和谐统一,帮助老年人在寒冷的冬天远离中风的威胁。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也是小寒节气高发的疾病。老年人多为气血偏虚,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往往兼有痰湿之邪,气血内虚而血运行不畅成瘀。小寒过后天气寒冷,容易导致寒凝血瘀,不通则痛,可能出现心绞痛;或寒为阴邪,心阳之气偏衰,无力推动血液,日久而为心力衰竭。所以老年人在小寒节气一定要预防感冒,注意保暖。一旦感冒,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肺无以宣发,卫外不固,则不能对外在邪气产生抵抗;肺无以肃降,则不能藏精于肾,肾虚则表现为免疫力减弱,心肾相济,则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老年人早晨应慢慢起床,动作放慢,避免诱发心血管疾病。洗澡时要注意水温适中,不宜忽冷忽热。此外,女性在生理期时更应该注意保暖,尤其是下肢及腰腹部,避免因受凉而引起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可睡前泡脚,尤其是痛经女性,用姜水或艾叶泡脚有助于缓解疼痛。还可以坚持每天按摩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每穴可点按大约10分钟,轻微酸胀感即可,可以解决血虚、血瘀、血热的问题,缓解生理期的不适症状。中医讲究运则行,动则通,气血不行、不通则瘀,瘀则百病生。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以下是石学敏总结的上、中、下“三位一体”养生法的具体锻炼方法。1.坐在椅子或沙发上,靠椅背,头稍后仰,双目微闭,消除杂念,心平气和,双手向后做护住后脑勺状,用两个大拇指在后颈部及耳垂后凹陷处,找准天柱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处)、风池穴(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与耳垂齐平)、翳风穴(位于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依次按压、按摩这3对穴位。每对穴位按压几分钟或十几分钟。2.取双腿稍微前伸的坐姿,找准左右两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用双手大拇指用力按压几分钟或十几分钟。3.再加上健步走、慢跑、游泳等运动。石学敏认为,这些运动有利于增强全身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