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5周年纪念日。
75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少先队初心不改、使命不渝、始终坚持高举队旗跟党走,坚持“学校”和“预备队”的基本定位,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坚持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坚持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坚持守正创新,塑造了光荣传统,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独特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全国教育大会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新时代新征程上,少先队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聚焦主业、担当作为,更好承担起为党育人的光荣职责。
少先队发展的历史中,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永远地定格下来,一起跟着团团,来回顾几段与南京少先队有关的故事吧。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同月,南京市文教局发出捐献废铁的号召。这个消息在各校小朋友中间迅速地传布开来。他们说:我们一定响应号召,我们不愿像朝鲜小朋友一样遭受不幸。于是,南京少年儿童们走遍各个角落,搜集了四万斤废铁,献给国家。他们要求把这些废铁做成炮弹,保卫边疆,或者造成机器,进行生产。
九十个小学、八个中学的少年儿童,在搜集废铁运动中发挥了集体力量,他们分了工:有的搜寻,有的担任运输或管理。
乱石堆,废墟中,山岗上,河塘里……为了搜集废铁,小朋友们走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偶尔捡到一块废铁,就能使他们雀跃半天。寒冷的冬天,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冷,什么是苦,衣服刮坏了,鞋子磨破了,那又如何?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把废铁都收集起来,做成炮弹保卫边疆。
1951年2月3日,一万多名少年儿童在南京大学草坪举行了献铁爱国大会。一辆辆装满废铁的车子,跟随着迎风飘扬的红旗穿过大街。大行宫小学的少年儿童队队员们抬着用一千多个铜元组成的“献铁爱国”四个大字的牌匾,昂首阔步走在队伍前面。
江苏省南京市少年儿童队员们收集了五万斤废铁献给国家,他们用其中的一些钢铁组成“献铁爱国”四个大字,送给志愿军归国代表。
回到学校,王家箴主任找到校长,商量并起草了一封“为中国制造汽车,红领巾出份力”的倡议书。支援祖国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一汽工程,队员们立即行动了起来。队员们捡废铜、铁、碎玻璃等,一共卖了旧币51600元(折合人民币5.16元)。他们把钱汇给中国少年报社,请他们转交给一汽,同时还附了王家箴教导主任写的一封信,信上说道:“这一点点钱,代表了红领巾们的心意,我们愿为一汽建设添一块砖、加一块瓦……”
2004年,陶吴小学向一汽捐款50周年。这年的7月15日,一汽纪念建厂51周年,当年那些捡废铜废铁支援一汽建设的红领巾代表及当今的“一汽英雄中队”的少先队员应邀来了。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只有11岁。公司党委负责人动情地说道:当年陶吴小学通过中国少年报社给一汽寄来的捐款虽然钱数不多,但这件事却影响了几代一汽人。在解放奥威重卡下线仪式上,一汽领导代表全体一汽人把一台解放卡车模型送给了陶吴新老红领巾的代表,上面写着八个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当年的“红领巾”丁吉宝说,当年捐款活动影响我上学、当兵、当教师,可以说是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次到一汽来,看到一汽正在为自主品牌而努力工作,我对“爱祖国”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的“红领巾”胡德兴老人说:到了一汽,看到了我们国家汽车工业的希望,我们的汽车梦圆上了!
2005年,一汽集团回访陶吴小学,帮助学校兴建了“红领巾一汽广场”和“红领巾一汽”展览室,捐出10万元现金作为学校办学资金。
2021年5月6日,搬入新校园的陶吴中心小学,重新修建了“一汽红领巾广场”。当天的活动现场,一汽代表为新成立的联合中队授“一汽红旗中队”旗。他说,“67年前,陶吴小学的少先队员在困难时期向一汽伸出援手,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青年党员需要学习这种精神,为打造民族汽车品牌而努力奋斗。”
作者:杨伟, 南京市江宁区陶吴小学副校长
20世纪50年代,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1957年10月25日,《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又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发布,大兴水利、大办农业的高潮在各地兴起。
为鼓励少先队员们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时任南京市雨花台区第一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兼“卢志英中队”班主任的丁芝秀,积极探索、实践将少先队员劳动和祖国建设结合起来的方式方法。丁芝秀先是发动自己班级的学生,继而带动全校22个中队开展“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活动,准备将少先队集体劳动收入的一部分钱集中上缴,在最有意义或者最需要的地方修建红领巾水闸和水库。
红领巾水库建设发起人——丁芝秀
当时身为共青团江苏省委委员的丁芝秀将自己的想法汇报后,得到了共青团江苏省委的大力支持。由此,1957年底,南京市雨花台区第一中心小学449名少先队员向全省少先队员正式发出“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的倡议,号召大家把自己的劳动所得捐献出来,在苏北革命老区最需要的地方修建“红领巾水库水闸”。
1957年12月21日,共青团江苏省委和省教育厅联合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少先队员和少年儿童都来参加这项活动,并决定将“红领巾水闸”修建在涟水县,将“红领巾水库”修建在革命老区赣榆县,以支援徐淮地区的农业生产。
这一号召得到了全省各地的热烈响应,少先队员们有的靠收集废报纸、牙膏皮卖给收购站攒几分钱;有的挖树根、挖草药换钱;还有的给菜站剥毛豆挣钱……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他们就筹集到了7万多元。
1958年,红领巾们用向日葵支援水库建设。(赣榆区档案馆馆藏)
1957年12月30日,《新民报》晚刊以“江苏红领巾支援四十条”为题报道了江苏少先队员开展的“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活动情况。江苏“红领巾”这一举动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他专门作出批示:“乔木:红领巾新闻可阅,并可参看江苏报纸,由新华社写一条新闻播发。毛泽东一月二日。”按照毛泽东的批示,新华社于1958年1月10日刊发了题为《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江苏少年儿童决定兴修红领巾水库》的电讯,《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20余家报刊、电台转发这一消息。
1958年2月,江苏省水利厅将7万多元捐款拨给赣榆县“红领巾水库”施工工务所。赣榆县又筹资3万元,合计10万多元用于建设“红领巾水库”。在全体民工、少先队员的苦干实干和四面八方的支援下,1958年5月初,“红领巾水库”正式竣工。
1958年,劳动中的赣榆红领巾。
60多年来,“红领巾水库”灌溉了万顷良田。在“红领巾水库”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热爱祖国、情系家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少先队员们童心向党,奋发图强。
1980年4月4日下午,南京市3500名少先队员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北殉难处群雕像前,代表全省700万少先队员和少年儿童参加共青团江苏省委举办的红领巾献款仪式。
1980年2月,南京市雨花台小学、南京市工农小学(今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的全体少先队员向全省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开展“向雨花台烈士致敬”活动,号召全省少先队员每人捐献一分钱,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建造红领巾广场,以表达学习先烈、继承革命遗志、誓做革命接班人的坚强决心。
在共青团江苏省委的支持下,全省少先队员掀起了为红领巾广场捐款的热潮。这一分钱,是孩子们通过捡废纸、捡碎玻璃、糊纸袋、缝手套等劳动得来的,很多学校的共青团员和教师也参加了捐款活动。全国十几个省、市少年儿童纷纷响应,汇来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的钱款,总数额达7万元。
少先队员将7万元分币捐献给雨花台。
为设计出红领巾广场的最佳建设方案,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南京市园林设计院、南京市城建局派出设计人员,共绘制了30多张图。最后,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集各设计图之所长,完成了定稿。
红领巾广场建设图纸档案。
1981年6月,红领巾广场正式动工。在建设过程中,少先队员们轮流参与义务劳动,拔草夯土,清理碎小石块。大家深刻理解了“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孩子们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义务劳动。
1982年6月1日,正值“六一”国际儿童节,红领巾广场建成,来自全省各地的40多名优秀少先队员和南京市1400多名少先队员在此集会,庆贺红领巾广场胜利竣工。共青团中央少年部发来贺电。
建成后的红领巾广场坐落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西殉难处以西、共青团路东侧,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红领巾广场的主体建筑为少年先锋台,两边是紫藤花廊。少年先锋台用花岗岩砌造而成,台的北面立有整块花岗岩石碑,碑高6.5米、宽5米,碑身正面中心镌刻着“星星火炬”的立体图案。石碑的背面刻有碑文,记载着捐款建造红领巾广场的经过。
少先台背后碑文。(张俊哲/摄)
红领巾广场建成后,成为南京乃至全省少先队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许多少先队员就是在这里参加了自己的入队仪式。
“星星火炬,代代相传。”红领巾广场见证了一批批少先队员茁壮成长,雨花英烈的英雄事迹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其影响将一直延续。
在这75载的光辉岁月里,南京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红色记忆,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勇敢追梦、勤奋向上的少先队员。他们的故事,是勇气与智慧的交响,是梦想与责任的传承,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我们携手并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让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
让少先队的光辉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来源 | 青春南京
审稿 | 陈雪媛
审核 | 蒋 澎
发布 | 陈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