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领头雁” | 一名农业经理人的“兴农梦”

民生   2024-11-19 12:04   陕西  

“作为农民,有机会一定要来杨凌,这里是中国农业的‘硅谷’。你们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带回去,结合家乡的资源优势,一定可以发展壮大……”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54岁的王中来站在自家的蔬菜温室大棚前,向20余名从青海远道而来的农民讲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Δ11月12日,王中来在合作社的蔬菜温室大棚前,向20余名从青海远道而来的农民讲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我几乎每周都举办农民培训班,到外地给一些合作社、种植基地作培训和技术指导更是家常便饭。”11月12日,王中来在自家创办的嘻哈农园里告诉记者。


高级职业农民、高级农技师、劳动模范、合作社理事长、公司法人……在王中来众多的身份和荣誉中,最“吸睛”的是农业经理人。


作为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紧缺人才,农业经理人是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从事农业生产组织、设备作业、技术支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管理服务的人员。他们不但要熟悉农业,还要懂经营、善管理,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的“白领”,在农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之前,王中来和许多传统农民一样,外出打工补贴家用。2010年2月,他看到了杨凌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便回乡成立了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大多数人一样,王中来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两三年,由于不懂技术,他的蔬菜大棚不仅没有效益,反而每年还亏损十几万元。


不服输的王中来犟脾气上来了:作为一名杨凌农民,如果不懂技术,出去还不被人笑话?于是,他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找专家虚心请教学习,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各种技术培训,再把学来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短短一年时间,王中来的合作社就扭转了亏损局面。


现在,中来合作社每个温室大棚都采用标准化管理、智能化育苗系统和无土栽培的种植模式,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解决了蔬菜瓜果的连作障碍。善于钻研、总结的王中来还采用套种方式栽培葡萄和菜花,使用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方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使用智能化设备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指数等,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消耗。


在他的带领下,中来合作社的社员从最初的5户壮大到现在的152户,流转的土地从30亩发展到800多亩。他还把合作社基地办成了“田间课堂”,做给农民看、教给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辐射带动了全国35万多名职业农民脱贫致富。


“合作社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那些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王中来说,多年来,他坚持向专家教授请教,和他们做朋友。这样一来,合作社的大棚既是专家的示范田,又是农民的聚宝盆。专家培育的每个新品种,王中来总是率先试验,效果得到认可后,才向社员和外界大面积推广,不让农户承担风险。通过近10年的发展,合作社社员的年收入已从最初的200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3万元。


如何将自己以及合作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是王中来近几年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中来合作社一方面积极接待外地参观团学习,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推广工作,在安康、渭南等地开展基地建设和技术合作工作,形成了“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户+金融服务”的示范推广模式。


近年来,中来合作社先后接待外地参观考察的乡镇干部、职业农民和种植户超过10万人次,已经成为全国妇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教学院、陕西省农广校等多家单位的实训基地。


2020年6月,王中来与蔬菜育种人、西安市劳模王建人合作,成立杨凌双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揉谷镇建成占地350亩的蔬菜育种基地,与全国20多家省级农科院合作,繁育推广蔬菜新品种。


“你看,这个西红柿新品种长势多好,再过半个月就能上市了。”在一间蔬菜温室大棚里,王中来说,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当好一名农业经理人,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来源:陕西日报

责编:侯勃  于婷婷
审核:吉燕



更多精彩视频

尽在《农业科技报》视频号

欢迎关注~


农业科技报
农科为本,面向全国,服务三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