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有个刘庄村

民生   2024-12-07 23:27   山东  





Liu Zhuang



前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东去,在中原大地孕育出一颗明珠——东明。这片土地,承载着千年的记忆,而地名,便是开启这记忆宝库的钥匙。东明每一个村庄,都是岁月长河里沉淀下来的珍宝。如今,我们踏上这东明地名故事的连载征程,我们将深入挖掘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传说。让我们跟随文字的脚步,在东明的地名里穿梭,去邂逅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去感悟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与深沉的底蕴,去见证东明地名文化的不朽与辉煌,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秘之旅。本期介绍东明集镇刘庄村。

刘庄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东南16.5公里处,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现有居民542 户,2071人,耕地3479 亩。




地名来历

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刘氏祖定基、元基兄弟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此前,已有胡姓在此垦荒居住,定村名为胡刘庄,后刘氏人丁兴旺,胡姓仅余两户且迁到胡庄,又因大屯镇亦有一刘庄,与该村相距不远,历史上曾一度叫过西刘庄。


历史沿革

刘庄初为大名府长垣县管辖,明代中期归东明县阳进里,1911年属东明县第六乡东明集乡董局,1944年属东明县第二区,1947年后为第二区政府驻地,1953年属东明集区,1958年属东明集公社,1984年属东明集镇至今。

该村曾住有28姓,刘姓人口居首,现有423户1598人,除始迁户刘姓外,其余各姓皆清末民初迁入。


村庄记忆

清末民初,刘庄在全县影响较大。村里有“四大院”,即刘元照、刘黎照、刘旭照、刘树森四大地主的院落。“四大院”有楼房80间,厅房、瓦房400余间,其中刘黎照的“转楼”最为壮观,占地2.5亩,26间房子。“四大院”共有土地110顷,外庄地两处,佃户400余户。首富刘元照为清光绪年间举人、河南南汝光兵备道刘雨田之子,拥有土地48顷,在新郑烟厂、济宁烟厂、青岛市老刀烟厂、炮台烟厂、新兴集烟厂都有股份。村中60%的农户都是刘元照家的佃户。刘元照比较开明,1930年河北闹饥荒,灾民结队而来,他在今东明集设粥厂救济,被四邻八乡称为“善人”。

为了防匪防水,民国初年经当局准许,在村周修了土寨。寨墙高8米,顶宽5米,上有垛口,内有跑道,全长1.5公里。东、南、西、北四面各建有岗楼,五个寨门(四方门、小东南门)镶大铁帽钉。寨墙外挖有海壕。寨门上架有大白龙土炮,配长枪20杆。平时有三五人绕寨墙巡逻查看,若遇土匪攻寨,男女老少上寨护守。当时曾有民谣曰:“刘庄寨真是行,铁裹门帽子钉,耳把炮摆三层,寨门架着大白龙。”

1942年春,日寇一个小队和宪兵队、皇协军共900余人由队长小田次郎、伪军队长周佐带领闯入该村,在村中间建了一个“日本园子”,强迫村民为他们担水、劈柴、做饭。他们以此为据点,经常到八路军活动地区王屯、丁嘴、杨庄一带扫荡,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抢掠财物。当时,以开药铺为掩护的地下党员刘甫轩,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在村里秘密发展了刘照军、刘孟义、刘进田、李二完等6名青年为共产党员,秘密开展对敌斗争。

文化底蕴

刘庄村文化底蕴丰厚,历来重视教育。早在明清时期,村里就有私塾,据《刘氏族谱》记载,刘氏先人刘雨田、刘子励、刘坚、刘禹祥、刘德润、刘德朝等都有贡生、举人、太学生等功名,或被列为军功六品,有储备生员16人。1931年后,刘玉坤做董事,在村里办了一所小学,可容四五十名学生,培养出了刘少文、刘明杰等一批人才。来源:东明县民政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