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男子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蔓,没想到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吃过

文摘   2025-01-27 19:00   浙江  

1593年,陈振龙因商贸需要来到了吕宋岛(今菲律宾),在这里,他发现了一种极为特别的农作物。这是一种藤蔓,挂满了如同红灯笼一般的果实,见之让人惊叹。当地的居民称这种作物为“朱薯”,它不仅长势旺盛,产量惊人,还具有强大的抗旱能力。与当时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相比,红薯的亩产量可以高达4000斤,而小麦则最多只能产三五百斤。福建等地常年遭受旱灾,粮食歉收的情况屡见不鲜,百姓往往因此陷入饥荒困境。看到这种“神奇”的作物,陈振龙心中立刻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能将朱薯带回中国,在干旱的年份,百姓或许能得救。然而,问题随之而来。西班牙殖民政府已经意识到朱薯的巨大价值,严令禁止其出口。陈振龙并没有放弃,他巧妙地将一根朱薯藤蔓和麻绳搓在一起,外面涂上一层泥土,藏在船的角落里。尽管守卫对船只进行了严格检查,陈振龙还是成功将藤蔓带回了福建。回到福建后,时值严峻的旱灾时期,粮食短缺的状况令人心焦。看到家乡百姓因饥荒而苦不堪言,陈振龙决定将这一发现付诸实践。他让自己的儿子陈经纶,将这根藤蔓呈给福建巡抚金学曾。经过初步尝试,朱薯的丰收惊艳了所有人。仅仅几个月,成片的红薯就结出了果实,远超当时其他作物的产量。不久后,朱薯的种植开始在福建等地流行开来。由于红薯产量高,且能够抵御干旱,其不仅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粮食危机,还有效地缓解了灾后复苏的困难。为了感激金学曾的推广,百姓将其称为“金薯”,而因其外形鲜艳,红彤彤的,又有地方称其为“番薯”或“红薯”。每逢灾荒,红薯成为了许多人赖以生存的食物。根据统计,这种农作物至少拯救了3亿人次的生命。而陈振龙的这一贡献,也被后人称为“古代袁隆平”,足见其历史地位和意义。更多详情,请点击下方视频查看:

后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大家阅读后能点左下方“分享”出去,可以帮到更多人!或点击“在看”,支持一下!

精英看历史
点击上方公众号头像图👇👇【关注】,再点击【发消息】就可以看到下集视频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