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了!获奖名单有1000多行……

时事   2025-01-09 01:19   北京  



一些中小学生花钱参加“水赛”的习气,正蔓延到大学校园。“随手拍张照,参加就有奖”“春节前投稿就有奖”……据报道,即将迎来寒假的大学生,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收到了满屏“竞赛通知”。不少竞赛举办方巧立名目,宣称获奖证书可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加分项,吸引大学生报名,而后收取报名费、证书费、冠名费等。
有的“水赛”奖项,仅在一个赛区获奖名单就有1000多行,有的比赛甚至人人都能获奖。

报道截图 社交平台上的“水赛”广告

“参加就有奖,加综测分,有奖金”“报名费60元,获奖率65%以上”“‘国际’名头的赛事,报名费会普遍上浮”……不论从报名条件、奖额设置、主办机构等哪个角度看,“水赛”都含金量低、组织松散。与其称之为“竞赛”,不如称其是“生意”;与其说是“报名”,不如说是“交钱”;与其说是“评比获奖”,不如说是各取所需、走个过场。

这不是面向大学生的“水赛”第一次引发关注。去年10月,有媒体就曝光了面向大学生的各类山寨赛事,“5分钟2张国家级证书”“22个水奖,帮我拿下1.8万元奖学金”。不断“揭批”之下,“水赛”为何仍在涌动?明知是“水赛”的大学生又为什么愿意“配合”主办方?这背后,有大学生美化个人简历、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考虑,也有盲目跟风、被动“卷”奖项的现实。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与某些高校在大学生综测加分、评优评先等事项上审核把关不严谨、打分不公正有关。有大学生就表示,通过参加“水赛”获奖,成功实现综测加分。

由此观之,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动辄打着“国家”“国际”旗号的“水赛”野蛮生长,不只是一个市场乱象问题,更关乎诚信导向和教育公平。靠花钱就可获奖,且更容易获得评比加分,对平时努力学习、潜心钻研的学生,并不公平。劣币驱逐良币,长此以往,投机钻营泛滥、学风乌烟瘴气,还有谁愿意踏实学习,有本领去参加真正权威公正的比赛,并获得奖项。

治理满眼铜臭的“水赛”,不仅要从需求端对学生强化教育引导,从市场供给端规范治理办赛资格和办赛类型,更需要高校加强审核把关,把“水赛”证书和奖项排除在外。参加“水赛”没用了,其生意链条也就自然断了。

竞赛,关乎真才实学,更关乎诚信和公平的底线。“水赛”不该成为大学生评先评优的加分项,大学生更不该明知“水赛”还要去送钱。

北京晚报 记者 李松林


监制:刘昊
编辑:张力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北京日报
思想·温度·品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