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研大匠
据澎湃新闻记者从李海增教授亲友处获悉,知名青年科学家、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增教授,因突发心梗,于2024年8月29日在青岛逝世,终年34岁。
据不完全统计,近1个月内,已有7位中青年学者因病去世,他们分别是:
从左至右:李海增、费俊峰、库尔班江·阿布都西库尔、李长生、刘阳、潘孔寒、黄永远
9月3日,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校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原主任费俊峰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年仅50岁;
9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肝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库尔班江·阿布都西库尔医生在家中突发疾病去世,年仅47岁;
8月29日,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长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29日23时30分逝世,享年57岁;
8月21日,社会学学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阳博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年仅44岁;
8月1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方面获悉,重症医学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潘孔寒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60岁;
8月9日,韩国史学者、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朝鲜语系副教授黄永远因突发脑出血,医治无效,于韩国首尔去世,终年37岁。
公开资料显示,李海增,教授、博士生导师,SID显示未来之星青年领袖,青年泰山学者,首届山东省海外优青项目获得者,获得Nanoscale新锐科学家奖,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优秀青年科学家奖,Wiley中国开放科学2022年度作者奖,任国产期刊Nano-Micro Letters (IF: 26.6)、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IF: 15)、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 (IF:8.3)、Nano Materials Science (IF: 9.9)、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预计首个IF>10)、Frontiers of Physics (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期刊, IF:7.5)青年编委。
近五年,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在Joule、Advanced Materials (3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Materials Toda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3篇)、ACS Energy Letter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Nano-Micro Letters、Nano Energy、Nanophotonics、Nanoscale Horizon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主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当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此外,李海增教授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美国专利1项。
学校为失去一位青年才俊表示遗憾,为李海增教授的突然离世深表哀痛。
天堂没有痛苦,祝李海增博士一路走好!
此事经报道后,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无数网友纷纷表达惋惜。
近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心梗猝死事件向大家发出警告,心梗并非“老年病”,青壮年群体同样存在巨大风险。
心梗先兆七个信号:
胸痛、胸闷,疼痛时间超过15分钟。
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
胸背、肩颈不固定疼痛,疼痛有转移现象。
肥胖、三高的患者突发胃疼。
牙疼持续3分钟左右,且反复发作。
毫无缘由地焦虑,半夜惊醒,恐惧感。
没有任何原因的心跳加剧,持续数分钟。
应如何预防心梗?“健康北京”曾撰文提醒注意这5点——
注意气候变化,作好防寒保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早睡早起。
不吸烟,不饮酒,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老年人应避免情绪激动,保持排便通畅。
中国科协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高学历者每日工作时间更长,睡眠缺乏情况严重,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9.29小时。同时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都不足5小时,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群体。
该调查课题负责人、中科院心理所陈祉妍教授说,从数据看,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可能通过挤压有利于健康的运动时间,换取更多的工作时间,长此以往,可能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由《知识分子》联合自然科研等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得出了类似结论。该调查称,12.84%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多于40小时,刚刚符合《劳动法》的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而多达58.39%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人表示自己过度疲劳,不太健康;只有一成人群表示自己非常健康。
青年学者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不管是劳累还是忧虑,都是青年科研人员健康的主要凶手之一。
一个月内,仅仅媒体报道出来的因病去世的中青年学者,就已多达7位之多,没有被报道的,可能还有更多。
之前偶有看到中青年教师因突发脑溢血或突发脑梗去世的报道,但是,在过去的仅仅一个月内,便有如此之多的中青年学者因病去世,还是让人感到恍惚,痛惜!
就是因病去世,这个“病”的具体原因可能各异,但总体上或许跟过度劳累和感染过新冠有关。有人说,感染过新冠之后,身体似乎更容易疲劳。
多名学者的不幸离世,也给我们敲醒了警钟。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不可太过劳累,不要太勉强自己的身体。失去生命,便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