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渐消,又一批毕业生们完成了从校园到职场的转身与蜕变。站在就业选择的十字路口,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犹豫、彷徨,想要做出最优选择。对于法学生而言,什么才是就业的最优选呢?近年来的“考公热”是否影响着法学生的就业抉择,又是什么阻碍或激励着法学生们投身律师行业呢?
01
法学毕业生们都去哪儿了?
*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21)》
受疫情与经济形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考公人数只增不减,毕业生们越来越青睐稳定性强的工作,而这一特点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有“考公圣体”称号的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上。以老牌强校,也是每年输出法学生最多的中国政法大学为例,根据法大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1届法大毕业生就业去向仍以党政机关、司法部门、企事业单位为主。落实工作单位的2077人中,到机关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最多,有873人,占全部落实单位总数的42.03%;其次是到企业的毕业生,有807人,占全部落实单位总数的38.85%。
反观律师方向,2077人中共有 382 人选择到律师事务所工作,包括本科毕业生66人,硕士研究生311人,博士研究生5人。选择成为律师的法学生占比为18.4%(若排除毕业生中非法学专业的部分则该比例会有所提升)。而382名选择成为律师的学生中,有 243 名同学加入到了中伦律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等钱伯斯排行榜内各领域的一流律所工作,占比78.14%。
入职单位性质分布
*来源于《南京大学法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根据《南京大学法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南大法学院本科毕业生入职单位性质前三位分别为民营企业(45.83%)、党政机关(12.5%)和其他事业单位(12.5%);硕士毕业生入职单位性质前三位则分别为党政机关(37.28%)、国有企业(23.3%)和民营企业(22.22%)。与中国政法大学一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是南大法学院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与以上两所学校不同,身处魔都上海的华东政法大学,律所向来是该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较为集中的单位。华东政法大学2022届毕业生共4973人,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86.81%,其中641人进入党政机关工作,占比26.28%;525人去到律师事务所工作,占比21.53%;去到各类企业(律所除外)就业的955人,其中有127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占比13.3%。而这样的区别自然也与魔都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律所数量和律师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影响分不开关系。
02
做律师是最优选吗?
毕业生求职偏好
*来源于《南京大学法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作出职业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个人兴趣、家庭期待、社会地位、薪酬待遇、工作氛围、工作强度、稳定性等等。根据南京大学法学院对2023届毕业生的调研,影响毕业生们求职意向与偏好最大的因素为“薪酬待遇”“单位性质”“专业对口”,也正是这些在求职时的考量影响着法学毕业生们作出是否投身律师行业的选择。
实习期
根据《律师执业管理办法》,律师在执业前必须实习满一年,在这个过程里,无证的实习律师需要挂靠某个律所来开展工作,而一旦中途离职,一年的实习期将重新计算。加之一线城市的挂证人数较多、手续也较繁杂,许多人在正式入职律所半年后,才能取得实习律师证并开始计算实习期。而也正是这样的规定,让很多法学生望而却步。
后疫情时代,随着部分法律业务的收缩和版图的调整,很多律所能给出的HC(Headcount, 人员编制数)数量相应减少,这也导致很多毕业生都曾面临实习半年后也无留用机会的窘境。而挂证需满一年不能中断的限制也使得实习律师们需要忍耐更多职场中的疲惫、压力,只有少数人能够选择洒脱地离职。相较而言,入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虽需经过激烈的考试等层层筛选,但上岸后便能收获“稳稳的幸福”,而这或许也是放弃进入律所而选择“二战”“三战”的法学生们的出发点。
北京青年律师年薪收入
*来源于《北京市青年律师发展调研报告》
除了上述问题,薪酬待遇也使得青年律师的实习期分外难熬。如上图所示,北京青年律师的年薪为10万~30万元的占46.4%,年薪为10万元以下的占比19.9(606人),绝大多数青年律师年薪在30万以下,而实习期律师的薪资则更低。而对于绝大多数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律师而言,房租、交通等支出必不可少,更有很大一部分律所无法缴纳社保,甚至还有工位费、培训费等额外支出。不同于初入大学时对毕业即加入“两万元俱乐部”的美好幻想,大多数毕业后选择进入律师行业的法学生们都要经历很长一段“捉襟见肘”甚至“入不敷出”的时期。
对比法务行业,2023年调查数据显示,年税后薪酬在60001~96000元期间的受访者占比最高,为22.26%,从总量看,超过一半(53.85%)的受访者税后年薪在12万元以上,但仅有不到1%的法务超过了50万元。同时,四分之一的人年终奖超过了3万元,可见法务的收入相对可观。若选择党政机关、法检、国企等单位,则社会保障、租房补贴等各种福利待遇更佳,很多人关注的户口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毕业生们也能得以更为快速地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职业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律师是一个大后期行业,虽然前期可能较为难熬,但独立执业、成为合伙人后薪资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较企事业单位的薪资更具竞争力。目前,绝大多数律所都为青年律师们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标准,但这一过程无疑是较为缓慢的。以著名的“红圈所”为例,君合律师事务所有着“3级9档”的清晰晋升通道,海问律师事务所则采用了“8年律师+顾问/合伙人”的晋升制度。严格的晋升机制压缩了青年律师们自由规划与发展的空间,律所的“公司化”也使得很多青年律师在逐级的晋升中丧失了最初的拼劲,而这也是一大部分“红圈所”中高年级律师没有熬到高级合伙人就选择跳槽进入企业工作的原因之一。
除晋升机制外,职业发展与成长的空间也是毕业生们主要考虑的问题。初入律所,实习律师们都会被安排一个“指导律师”。但这样的“师徒”关系并不像商业社会的雇佣关系,也不纯粹是传帮带的师徒情谊,这就导致了“有带而无教”的常态。而许多律所管理模式粗放,不愿花费金钱与精力对青年律师进行系统培养,青年律师的成长“天花板”往往受限于带教师父的经验和能力。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青年律师的职业成长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很多人只能靠自己“摸爬滚打”,行业内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二八定律”更为明显。虽然人人都想成为行业顶尖,但现实是大部分律师的薪资难以达到当地律师的收入平均数,行业内10%的律师“吸收”了90%的业务。这样看来,虽体制内或企业内的薪资“天花板”不敌律师行业,但从业人员的薪资差距较小,培养模式更为完善,反而是适合大多数人的选择。
工作强度
*来源《北京市青年律师发展调研报告》
作为高压行业,律师的工作强度有目共睹,而这也让很多法学毕业生们望而却步。根据《北京市青年律师发展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律师每天工作时间大多超过8小时,只有17.5%的青年律师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更有6%的青年律师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对律师来说,出差、加班是家常便饭,而always stand by更是工作常态,生活与工作很难划分出明确的界限。相较而言,企事业单位朝九晚五的工作强度较律师而言轻松许多,下班后个人生活的空间也能更好的得到尊重。
这样的工作强度也尤其影响着女性法学毕业生的选择。“红圈所没给职场女性留太多生育空间”。进入律所,对很多女生来说意味着要成为“拼命三娘”。但即便如此,生育带来的职业停滞期也难以得到解决。因为生育带来的停滞,女律师们可能面临着客户的流失、团队的人员变动、错过升par的关键期等等问题,因此,不少女律师陷入了怀孕焦虑。相较而言,体制内留给女性的生育空间更为充分,对职场女性的生育权益保护也更为全面,而这也是更多女性选择进入体制内的原因之一。
*来源《法务就业与薪酬调查分析(2023)/法务阶梯》
职业稳定性
*来源于《杭州青年律师发展调研报告》
很多人选择加入律师行业是因为喜欢源源不断的新鲜感和充满挑战的生活。然而,“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律师行业的不稳定正是他们最初就放弃律师行业的原因。深圳、北京、重庆、杭州等地的青年律师行业发展调研报告均显示,身处在国内一线城市的青年律师们普遍都存在着严重的案源压力。即使成为了合伙人,案源的压力也一直是悬在执业律师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律师们难有“躺平”机会,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则必不可少。
今年初,被视为行业薪资天花板的“红圈所”们纷纷降薪裁员,而这也让无数从业人员和渴望投身律师行业的法学生们心凉了半截。受宏观经济因素等影响,近年来全国法律服务业务量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跟上律师执业人数的增长速度,法律服务市场日益细化、案源的竞争更为激烈,大多数律所都进行了业务的缩减和版图的调整,不少人感叹“律师行业的寒冬就要来了”。然而,体制内的从业人员似乎并没有受到宏观“风雨”的冲击,这份收入的稳定性在近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法学毕业生,“铁饭碗”受到了更为激烈地争抢。
*南京市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名单
近期,网络上流传的一张“南京市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名单”显示,法院、检察院、纪委、司法所的入围人员中,清一色的都是来自律师事务所,其中不少还是行业头部律所。这样的情况不止于南京,全国各省市都掀起了律师考公潮,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公示的2024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中,“一级法官助理及以下”岗位拟录用的24人中,有9人的工作单位来自律师事务所。这样的数据,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了职业稳定性在当下对于律师的吸引力,也提醒着还未步入法律职业的同学们更加慎重地作出自己的选择。
影响一个人作出职业选择的因素很多,但无论如何考虑,我们很难断定,做出的选择就是适合自己的“最优选”。职业选择不仅是因人而异,更是因时而异的。有人说“律所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也有人对律师行业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每一个选择都不是完美的,但相信每多一分热爱就能多对抗一分困难,也祝愿每一位法学毕业生都能遵从内心,作出当下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