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戏迷朋友们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见面会,让我有机会和孩子们坐下来面对面地分享一些关于戏里戏外的人生感悟,大家因为热爱而相聚在一起,话题也更多的是围绕着关于热爱的力量。当时我便想起我的老师孟宪瑢老师——一个真正为自己的热爱而奉献一生的人。我也与孩子们分享了去探望孟老师时的情景,彼时孟老师已经93岁了,可依旧几句话就离不开本行,每当我与她聊起我近期演出的情况,和老师分享演戏的录像,汇报演戏的感悟以及在舞台表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老师的思绪就瞬间变得非常清晰,眼神中闪烁起光芒,让她立刻进入到了工作的状态。老师在用一生向我们证明,热爱的事业足以让人忘却岁月的流转。她的话语,如同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一直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孟老师不仅传授给我技艺的精髓,她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长久热爱,更教会了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初心,将个人的情感与艺术的灵魂紧密相连。
这之后再转一年,正好赶上天津学校招生,我就正式进入学校开始了按部就班的专业性学习。虽然之前在业余班也是有一些专业训练的,但是步入职业后老师在课堂上的状态又不尽相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我们每天两节唱念课,第一节课一定是孟老师的“思想教育课”。十几岁的孩子,对京剧是什么都概念模糊的时候,是孟老师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我们传递关于京剧艺术的价值。她告诉我们京剧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我们应该怎么去认识它,认识它的同时,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个职业,要如何去热爱、去坚持以及怎么去克服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所有艰辛困苦。
在课堂上,孟老师跟我们讲述了很多她小时候学习以及后来进入剧团当演员的经历,她用曾经遇到的艰难和辛苦,用自己对待京剧的热爱和坚持,教育我们要用非常认真和执着的精神去对待自己选择的职业。也许那时小小的我们并不能十分理解老师所讲的道理,但老师的话语始终伴随着我们一同慢慢成长,这些精神也逐渐融入我们的血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直到很多年之后,我在舞台上不断地实践演出,创作新的剧目,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开始担任起教育者的角色,成为别人的老师,这时我才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为什么孟老师能够拥有那种深切的体悟,并且能够如此精准无误地传达给学生们。这一切,都依赖于她那渊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扎实的舞台实践经验。她用系统而科学的教育方式传授知识,帮学生打下扎实的戏曲基础,同时也向学生们灌输了对舞台的敬畏与尊重。
我的第一次登台,在一年级的下学期,也是由孟老师带着,在广东会馆的一个综合性晚会。《苏三起解》是所有学戏孩子的启蒙课,虽然唱念早已烂熟于心,但那是我第一次扮戏,第一次勒头。站在舞台上我才发现,原来演员是看不见台底下的。追光打在演员脸上,其他的地方都是黑乎乎的,我至今依旧能回想起那时的兴奋,天地间突然只剩一个自己,紧张与喜悦交替出现,几乎是晕晕乎乎的就把唱段演完了。但是在这兴奋和晕乎当中,我却并不觉得迷茫,因为理智依旧在想着老师的叮嘱,在站上舞台的一刹那,下意识的就会按照上课时的要求完成接下来的表演。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孟老师日复一日的严格要求以及对那个阶段的孩子们所有状态的精准预判。我们几乎是不需要独立思考的,只要将老师教授的东西日复一日的训练,所有的成果都会自然而然的展现到舞台上。
等到再长大一点,学习范围从折子戏到整出大戏,孟老师又换了另一种教学方式来训练我们。学《四郎探母》的时候班里的男孩子们还没有倒仓,他们调门都很高,而我要在这样高调门的基础上,唱好华丽的花腔!我们还处在学戏的初级阶段,演唱基本方法还没有掌握熟练,排戏的时候那么高的调门根本就唱上不去,还容易冒号。这时候孟老师就会从原理上帮我们分析,为什么调门上不去会冒号,如何找到科学的发声位置,甚至这时候口腔应该是怎样的,都帮我们一条条梳理得特别清晰;并且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无论是否能达到最终效果,都要认真的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这样才能形成肌肉记忆,最终掌握科学的技巧。但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从来都不会是顺顺利利的,一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有一次在排练的时候我因为自己唱不上去,觉得很丢人,就跪在地上崩溃的哭,孟老师这时候并没有叫停排练也没有训斥我,而是带着我替我唱,亲自给我做示范,我能感觉到她的声音毫不费劲的就唱上去了。只有直观地见识到真正正确的解法,才让我知道自己应该更加刻苦学习的方向。只有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去学去练,才能达到我们最终想要实现的舞台效果。
与很多艺术老师不同,孟老师会要求学生们做笔记,笔记的内容不仅包括唱腔、气口的符号标识,还包括声音、气息、口型,每个辙口的发声和吐字位置,甚至还要有当天出错的记录,为什么唱的不好,在哪一句上冒号了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都要把具体的分析写出来。甚至到后来和孟老师学习《宇宙锋》等更侧重表演部分的一类戏时,老师会精确要求到从出侧幕到九龙口需要多少步,走到什么位置,哪个脚先踏步……这些都必须是固定的,都要仔细的做好笔记,同时也要清晰梳理自己在课上学习和课后练习时的思绪,不只要练笔,更要走心。
从一开始对京剧是什么都懵懂无知的小孩子,到逐渐踏上学习之路,直至深深热爱上这门艺术并且投身京剧事业,孟老师就如同一位引路人,用她那坚实而温暖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着我们成长。她不仅传授给我们京剧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她教会了我们如何用心去感受和表达,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我们才能逐渐领略到京剧艺术独有的魅力与韵味。
成为一名优秀的京剧艺术家,或许需要天赋的加持,对京剧艺术的深刻感悟,以及不懈的努力与汗水,去琢磨那细腻入微的唱腔、精准到位的身段、以及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表达。然而,成为一名卓越的京剧教育家,则还需额外注入更多的心血与智慧。这不仅仅是对京剧技艺的精通,更要求教育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将复杂的艺术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同时,还要拥有高超的教学技巧,能够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心,愿意倾囊相授,为学生的成长铺路架桥。
孟老师的卓越成就,正是这三方面因素的完美融合与体现。首先,她对京剧艺术的热爱驱使她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更让她在教学时充满了激情与感染力,能够深深打动每一位学生。其次,孟老师拥有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她能够系统地总结京剧的精髓与教学方法,将复杂的表演技巧、人物塑造等抽象概念,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深入浅出的传达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最后,孟老师丰富的舞台实践积累是她教学的一大宝库。她亲自示范,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演绎得淋漓尽致,通过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直观地感受,从而更加热爱并投入到这门艺术的学习中来。正是这三点,共同铸就了孟老师在京剧教育领域的辉煌成就。
人一生的心血总归是有限的,等我们长大后,孟老师年龄也大了,可哪怕后来她出不了家门,却也依旧没有停止她的教育事业。她的精神,通过一根根无形的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艺术的火种得以延续。我后来教授的学生中,有才二十几岁的孩子,也依旧得到过孟老师的指导。而我帮着这些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时,依旧与当初孟老师教育我们时是一样的,我想这正是老师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她从一开始就教会了我学习京剧的思维习惯和对待艺术的态度,这才让今天的我依旧坚定而执着地追寻着下一个目标。
而今乃师已去,可她对我的影响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的每一个细胞,又在无形中将我塑造成今日的模样。正是因为有孟老师这样甘做人梯的好老师,才有了京剧艺术薪火不绝的传承。而这种传承,正是孟老师给予我最宝贵的礼物。它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它让我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怀揣着这份力量,继续前行。
——2024.7.27 王艳
孟宪瑢(1931年—2024年7月22日),女,著名京剧教育家,京剧旦角。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迷上京剧,曾受到京剧名票陶汉祥、从鸿逵的悉心指导,程派、梅派“两门抱”。一生潜心教学,被誉为“旦角之母”,荣获“京剧艺术终身成就奖”。
♥ 心灯永燃,织梦者不灭篝火
声明:本公众号仅为粉丝交流平台,不代表任何官方态度,一切以官方消息为准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更多王艳老师信息,请持续关注本微信公众平台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