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野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改革智慧

时事   2024-11-14 16:31   北京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各方面创新。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汇聚高端装备,展示了众多领域的创新发展成果。图为观众在展区内与机器人对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承载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任,汲取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智慧与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历史文化中进行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之道,倡导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为改革提供了处理复杂社会关系、促进多元共融的哲学基础;“变革图强”精神,鼓励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是改革不断前行的内在驱动力;“民本”思想,强调充分尊重民众的意愿与需求,确保改革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等等。这些文化精髓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文化基因。

“和合”之道:促进社会和谐与共同发展

“和合”之道倡导在差异中共存,在多元中追求共识,以期实现社会整体和谐与共同发展。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认为通过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促进人际间的和谐相处,从而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周易》所阐述的“太和”的观念,关注和谐、追求和平、促进发展。“天人合一”是道家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论述,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遵循“道”的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在各种关系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以达到和谐状态。近年来,“和合”之道更加强调追求和而不同、平等相待、合作共赢,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改革之路并非单行道,而是多元共生的交响曲。《决定》提出,“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关系上进一步取得新的平衡与突破。只有注重平衡发展、妥善协调各方利益,才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深入践行“和合”之道至关重要。要让改革既不失速度,又不失温度,更有效促进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透明的决策机制,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改革进程,共同为改革出谋划策,形成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繁荣进步的强大合力。

“变革图强”精神:激发改革动力与创新活力

中华民族勇于破旧立新,历代先贤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推动社会制度的革新、文化思想的进步。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通过推行一系列法律和社会改革,使秦国变得强大,为后来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基础。商鞅所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就体现了一种敢于变革、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晚清以降,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20世纪初,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引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推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每一次改革都彰显着中华民族勇于打破陈规、敢于创新实践的决心与勇气。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化逆流、单边主义抬头等诸多挑战,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等内部需求,必须坚定发扬“变革图强”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持续深化各领域改革,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必须敢于突破,勇于探索,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引领未来发展,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民本”思想: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民本”思想要求,始终把民众的利益与福祉置于首要位置。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的是一种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凸显出民众力量的重要性。荀子亦以舟水之喻,形象地描述执政者与民众之间相依相存、共荣共损的关系,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到了汉代,执政者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通过减轻赋税、鼓励农耕等措施,让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国家因此迅速恢复元气。唐代“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以人为镜、心系百姓,使得唐朝呈现一派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局面等,这些都是成功践行“民本”思想的有力证明。

到如今,“以人为本”理念是对“民本”思想的现代诠释与创新发展,更加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理念一方面体现在政策制定上,比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还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比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公共问题的治理也都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要求,是对“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化与升华,也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要求我们,必须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各项改革措施能真正反映民意、体现民情、汇聚民智;必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让人民成为改革的真正受益者,方能汇聚起全社会对改革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参与,从而汇聚成推动事业破浪前行、稳步发展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孕育了众多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也为今日的改革之路铺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与精神动力,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养分,结合时代特点,把历史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有机融合,以创新的思维和行动,不断开拓改革的新境界。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广袤深厚土壤中,改革之树定将根深叶茂。(陈琼瑛 王克修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更多内容,为您推荐

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丨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三堂会审丨失职还是滥用职权

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报、中央重点党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