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灾社区位于红桥区丁字沽胜灾南路与零号路交口,辖2个自然小区16个楼栋,均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社区常住人口1219户2249人,60岁以上约占45%,困难群体约占10%。作为红桥区老旧社区的代表,基础设施薄弱、社区资源匮乏,小区内老龄人口比例高、纯老家庭和独居老人多,安全监管、关爱服务力量不足。社区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聚焦夯实基层基础、扎实群众服务、务实创新开拓,搭建“慧党建、汇治理、惠服务”的“胜灾·HUI立方”智慧社区运行体系,集中破解“过时的社区硬件布局”和“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提升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水平,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加安全、暖心、便捷的生活环境。
搭建“慧党建”
提高基层工作效能的着力点在哪里,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就在哪里。坚持党建引领,区、街、社区联动,促进“实体网格”与“智慧微格”融合治理,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强化“红色引擎”。立足红桥“三级平台五级网格”治理体系,将责任、组织、队伍嵌入,价值、情感、机制融入,通过党建引领,推动网格红色化、防范全域化、机制内生化来发现和处置问题。发挥社区党委“统资源、抓处置、强实战”职能,承接做好“两代表一委员”履职信息模块、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等贯通接入,动态掌握社区人、物、事数据变化,增强对未知风险的感知灵敏度。细化“微网细治”。聚焦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群众诉求多样化、治理资源碎片化、党群服务同质化等难题,深化大走访大调研,收集居民意见,厘清需求清单,及时分类分级处理。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服务设施功能布局,深挖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党员报到、部门包联等力量进网入格,迭代资源清单与服务清单,汇成“一张网”兜起社区大事小情。深化“分众引领”。引入红色教育在线资源,依托“小院讲堂”,探索情景教学模式系统阐释,开办“居民夜校”,开发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更好满足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搭建“汇治理”
社区工作的痛点在哪里,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就在哪里。打通、汇集并及时更新与基层治理和民生相关的各级各类数据,做实共享互联和标签分类,夯实数据分类治理、精准服务基础。打造“多能平台”升级版。细化量化“人、房”两类主体、厘清理清“动、静”两种状态,完善重点人群基础数据库,提高基于高频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测和预警能力。打造“数据运用”升级版。结合全市社会治理“一张表”系统,把基层治理“一张网”拓展辐射到关联的系统(平台),推动基层治理由“稳得住”向“管得好”转变。打造“平战结合”升级版。加强对各类事件处置流程标准化管理,巩固深化“津治通”APP运用,结合关联或铺设的各类视频监管终端、水电气暖井等物联终端、生命体征智能感知设备推送的实时动态数据,第一时间做好三级分类事项清单任务快速分派,将“看不见”的城市运行情况、变为“看得见”的传感监测数据。
搭建“惠服务”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就在哪里。聚合社区周边生活服务资源,对接就业、健康、卫生、医疗、救助、养老、助残、托育、未成年人保护等服务,统筹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养老圈。探索“数字+生活服务”。探索新时代下基层治理的多场景应用,对接街道做好8大类民生服务“网上受理、一网通办”。引入自助终端设备,推动4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社区办”“指尖办”。探索“数字+养老服务”。接入家庭医生系统及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探索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三合一”跨界融合养老模式,系统提升身边、家边、床边服务质效。探索“数字+志愿服务”。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治理渠道,以党建引领、智慧赋能搭建基层治理平台,构筑“就近服务、就近参与、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强化街区神经末梢感知设备的物联数据汇聚、智能运维、共享管理等能力,不断覆盖更完整的智能发现方式与可视化管理界面,助力线上与线下服务融合,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业务流程高效统筹,降低信息沟通和数据流转成本,提升事务流程运行效率。突出“问题导向、需求牵引、服务驱动”,特别是围绕“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的需求变化,不断深化智慧治理的场景应用,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实现以“智”助“治”,跑出数字治理加速度,实现老旧社区治理的华丽转型和效能跃升,大大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来源于“天津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