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圈里收藏了满屋子假货的人多的去:有救的和无药可救的区别就在这里

文化   2024-10-01 13:00   浙江  

点击上方“收藏家大掌柜”蓝字,直接免费关注!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家聚乐部
刚看到一个收藏论坛上有人坦言:自己曾经耗时3年,花了150多万元,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全军覆没——全是赝品。好在自从他发现了这个悲剧,从头开始,总算走上了正途。这种人算是有救了。


收了一屋子假货咋办?先认栽!


古玩圈里收藏了满屋子假货的人多的去,大多数人无法像这位收藏者那样,面对自己的全军覆没。所以有救的和无药可救的区别就在这里。


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甚至极其惨痛的错误,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还有希望,还能重新崛起。所以,往往年轻能赚的收藏者,比较能够听真话。



而那些年岁已高,就靠点可怜的工资或退休工资,家里没有一件值钱的家什,只有堆满的国宝的人,如何面对?


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过那还好,默默舔伤口呗。有家小的,怎么面对老伴和小辈的责难和鄙视?一些小辈还切切地盼着老爷子的那些宝贝让自己的人生翻身呢。


于是,他们中有的聪明人决定:将错就错,变着法儿拿这些害了他的假货,继续去蒙别人。
  
但这样做无疑步入了地狱,一念之间受害者成了施害的魔鬼,痴心妄想化成了无穷无尽的欺骗、争斗、恐慌和不安。


自己以为可以借此摆脱困境,赢回本钱、梦想和亲友的尊敬,最后可能连自己的亲人也被连累进去。这些年来,有些古玩字画界的风云人物后来销声匿迹了,天知道。



人生需要勇气和善良,不管什么时候跌倒,都要努力爬起来,实在爬不起来,也要坦承自己跌倒,提醒别人不要也在此跌倒。切莫因自己跌倒而拉更多的人跌倒,这罪过大。


周围的人们则要懂得鼓励和安慰跌倒的人,不要再去羞辱和过多责难了。事已至此,羞辱和责难能让他或你过得更好吗?



以下是一位圈内大藏家的文章,
不愿透露姓名,
值得一读。继续......



和无数初入藏界的朋友一样,我开始只是带着一种对古物朦胧的企盼,以及骨子里对传统古代文化的追崇,开始了收藏之路。

每每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前,欣赏商周古铜器的凝重雄浑、汉唐古玉的鬼斧神工、宋明古瓷的拙朴典雅,心中便会由倾情艳羡进而产生一种不安分的躁动;我也要收藏和拥有古物。

最初进入收藏时,总是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浮躁、捡漏、淘宝的欲望之中。因一件心仪的古物而牵挂不已,为失去一件宝物的机会懊悔万分。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


我至今仍然记得:


一幅黄秋圆的四尺山水图700元嫌贵放手;


一品有一流釉色、器形规整的南宋粉青龙泉炉,要价3000元,却只留下张照片就放弃;


一件28厘米的刻划“枢府”款的大碗,内有双鹤缠枝纹饰,釉是一流的鸭蛋青色,只为8000元价偏高,眼睁睁让别人夺得;


一面铭有“东王公”的东汉神人车马镜,径20厘米,纹饰精美,钮大缘厚,黑漆古包浆,已经拿下却因卖主要搭卖一个影青碗赌气放弃。


这类当断不断而失去机会的例子,在我十几年的收藏生涯中不胜枚举。至于因固执已见而误入套局,捡漏心切而购得赝品,就更是家常便饭了。


当然,也有过恃眼力捡漏的愉悦、凭机缘得宝之惊喜。正是在这种跌跌撞撞、坎坎坷坷的收藏过程中,感受着收藏者的真正乐趣,从而不断领悟收藏的本质和内在之美。



一位我所敬重的从事文博工作的资深专家,曾多次向我谈及对民间收藏的不屑,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对民间收藏的蔑视,认为收藏是走私、盗墓、苟利的源头,收藏圈大都是一些沽名钓誉、见利忘义之徒,建议政府取缔民间收藏,直到新《文物法》颁布,此君仍然认为:承认民间收藏是一个历史性的失误。


对于这位专家的偏执,我只能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且不说收藏本身就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且不说收藏对于传播大众文博知识、藏宝于民的积极因素,就以全国几千万收藏队伍对于社会就业、社会稳定乃至经济、文化、社会效益的积极贡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况且,就是在故宫、上博等一些国家级大博物馆的许多重量级藏品中,不也有相当部分来自历代民间藏家的无私捐献?我想,当我们这位文博专家,在以张伯驹、徐世璋、孙瀛洲等名垂千古的大藏家所捐献的国宝古物进行鉴赏研究做学问时,不知内心会作何感想?


的确,民间收藏如同任何社会活动一样,收藏家并非人人皆是谦谦君子,收藏圈并非至纯的净土,也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势利、诈骗、浅薄、浮躁和贪婪、有以牟利为终极目的的商人。



我曾亲眼目睹一位事业有成的朋友,过度地偏执和贪婪,终因愚昧无知,将百万家私打了水漂;


我也看过一位古玩铺店主,以百余元捡得一件石涛的尺幅,以8000元倒手给了广东商人,当知道此幅石涛之真迹被转手卖了30万时,顿时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我亦见过一位退休老干部,以平生积蓄购得一块汉玉赝品,从此一病不起;


一位老捡漏淘得一部元代版古籍善本,颠狂失态乃至当场中风倒地。


我以为,这都是偏离了收藏的本义,而陷入了物役、物累的怪圈。


收藏是一种心灵感受并融入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寻根过程。


一件古物,无论其保存完整亦或残缺破碎,它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沉穆朴拙的艺术风貌,都会给我们传递远古先人的非凡的创造力和活动轨迹,因而令人心灵怦动。


而古物表现美的特征,最吸引着我们的往往是那种恬澹、自然、古朴。一切古物都可以从中泛射出朴拙自然之美,人们在把玩、欣赏和摩挲之中,与远古先人进行着跨越时光的交流、对话,从而领略一种无尽的遐思和陶醉。


明宣德  青花庭院仕女图高足碗


我始终认为,浮躁是收藏之大忌。一个真正的收藏鉴赏家,审视古物的眼神是清澈的,心态是极为平和的。


有人曾作过一个统计,大收藏家、文博专家平均寿命要比常人高出10至20岁。这恐怕是得益于他们与世无争的超脱心态、甘心恬淡、栖志浮云的境界,以及接受古物鉴赏中那种常人很难领略的审美情趣,心灵愉悦的原因吧。


收藏,应该是拥有,而不是简单的占有;收藏是对美的发掘,而不是对物的掳掠;能够感受和体味古物深厚历史文化内在美的本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



一位腰缠万贯的大款,他可能凭借财力短时间获得别人要许多年才得到的一大堆藏品,也可能借行家之眼一夜之间拍得几件罕世珍宝。


这当然是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必然出现也无可厚非的一种收藏形式,收藏者也能从中获得某种乐趣。但这种收藏,却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之愉悦和美感。


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收藏,与既有过程又有结果的收藏,其对收藏的感受是有程度差别的。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号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号客服微信:zqd1118

收藏家大掌柜
关于收藏,还是听听大掌柜的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