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铜仁梵净山马拉松赛道一路前行,既有繁花似锦,又有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文风情。今天,小编推介的沿途打卡点——方田坝遗址,其中方田坝Ⅱ区出土了贵州第一件牙璋。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方田坝遗址位于铜仁市坝黄镇坪茶村西,处在锦江(大江)北岸一级阶地之上,于2009年7月调查发现,是锦江流域难得的一处面积较大、遗迹、遗物较为丰富的先秦文化遗址,分布面积约100000平方米。
方田坝遗址2010年出土陶片
方田坝遗址2010年出土石器
方田坝遗址航拍图
方田坝遗址航拍图
2010年5月经过一次试掘。2020年7月,省考古所再次对方田坝遗址进行发掘,方田坝遗址现在发掘面积总计2000平方米,钻探面积50000平方米,探方63个,探沟4个。
方田坝遗址2010年出土遗物
遗址主要分布于阶地靠近锦江边的斜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整体较为平坦,堆积以南面靠江的一侧较为丰富。遗址试掘区域的文化堆积目前自上而下可分9层:方田坝遗址2010年出土遗物
第①—②层:灰褐色土,夹灰白泥,土质疏松,出土夹砂绳纹陶片、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文化遗物,也伴出现代瓷器,为近现代地层。第③—④层:灰红褐色土层,土质紧密,出土有夹砂绳纹红褐陶、灰褐陶,泥质黑皮陶等,为先秦时期地层。第⑤-⑦层:为灰沙土层,无包含物,应为河水泛滥形成。第⑧层:黄褐色,夹带白色花斑,土质紧密,出土夹砂陶片等,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遗迹方面种类较为单一,共发现遗迹85座,以灰坑为主,其中灰坑80个,沟3条,灶2个,还有零星分布的柱洞。灰坑分直筒状、锅底状、不规则状等,大小深度有别,出土物的丰富程度也不尽相同。以H12为例,H12坑口呈不规则圆形,斜壁,底部倾斜,由上至下逐渐加深。坑口长度:6.25米,宽度:5.20米,深0-0.34米。坑内填土为浅褐色,土质致密,灰坑H28在④层下,除陶片外小件器物共计83件,器型有石斧、石锛、豆柄、陶杯、陶罐、盘等。方田坝遗址H12及出土陶器
陶器残片数量丰富,且不乏底部、口沿等,可修复的陶器10余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夹细砂的红褐陶和灰褐陶,数量较多,大多均有纹饰,纹饰多是近似于线纹的细绳纹、交错绳纹等,器类主要有各式罐类,尤以平底罐最具特色,还有杯、豆、钵、盘等,此外还有圈足器。另一类为泥质黑皮陶,数量较少,器类主要有罐、豆等,纹饰有刻画纹,漩涡纹,多数豆柄有转孔。且两种陶器多出自同一遗迹单位之中,为同一时期的器物组合。另外还有纺轮、网坠、器足等器物出土。石制品出土较多,可分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两类。打制石器有100余件,主要有石片、砍砸器、石锛、石斧等类型。石片主要为零台面石片,也有少量的自然台面和有疤台面石片。砍砸器、石锛、石斧等均是以砾石为素材加工而成,周身可见修理痕迹,基本上都属于砾石石器,少见石片石器。磨制石器也有100余件,多为斧、锛等工具,大多呈长方形或梯形,无段,无肩;多是在打制的基础上,施以局部磨光而成,磨制的部位多集中在刃部和两个侧棱。通体磨光的石器标本也有发现,数量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出土了约30件小型石器,器型有锛、镞、茅等,其中Ⅱ区H12出土了一件牙璋,为贵州首次发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方田坝Ⅱ区出土小石器
方田坝Ⅱ区出土穿孔小石器
方田坝Ⅱ区出土贵州第一件牙璋
方田坝遗址的文化遗存,与磨刀湾、笔架冲等遗址的西周至春秋时期遗存面貌差异很大,以细绳纹为主体的陶器纹饰、以平底罐、豆等为典型代表的先秦时期遗存,文化面貌独具一格,甚为特殊,时代要略早一些。从陶器方面来看,与临近的黔东北乌江中下游地区的沿河黑獭遗址群,沿河洪渡中锥堡等遗址等商周时期遗存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如陶器除了较多的夹砂红褐陶外,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泥质黑皮陶;陶器器类见有平底器、圈足器等。此外,方田坝遗址还出土了一件牙璋,为石质,器体较小,呈长条形,刃沿有残损,为贵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这些特点均明显可见铜仁锦江流域受早期巴蜀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峡江地区古文化沿乌江向南渗透进入贵州腹地的情况。从地理位置来看,锦江(大江)的上游源头也紧邻乌江流域,这种地理位置的邻近使得乌江中下游地区的古文化得以沿锦江而向东发展。
(微碧江综合整理 部分资料由坝黄镇提供)
一审:龙春霞 郑 荐
二审:樊韶清 宋国平
三审:陈 伟 田 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