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作为非遗大省,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涵盖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3000余项。非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福建,为助力乡村振兴,各地依托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设立了219家非遗工坊,涉及文房四宝、食品制作、雕刻绘画等多个行业。这些工坊既有涵盖舌尖上“人间烟火”的非遗美食,又有值得感受情怀的茶酒之旅,还有讲述文化密码的独到匠心……这些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让手艺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吃上“非遗饭”、捧起“金饭碗”,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让福建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非遗工坊正成为吸纳脱贫人口创新创业、丰富乡村文旅场景业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
从技艺之美、生活之韵
到艺术之魂
福建非遗工坊一路“繁花”
其中,
龙岩有5个非遗工坊入选
👇👇
传承客家百年技艺
创新非遗发展之路
所属工坊:
永定万应茶采善堂传习馆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中医养生(永定万应茶)(国家级)
“采善堂”品牌创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如今,正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工坊采用“农户+合作社+工坊”模式,惠及1639户农户,提供2300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助力乡村经济稳定发展。工坊构建三级传承保护体系,复兴古老技艺。为推广非遗产品永定万应茶,设立采善堂永定万应茶非遗工坊,并在福建土楼永定景区、金砂红色小镇等旅游景区开设了“非遗体验分坊”,年接待超3万人次,让游客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一壶茗香飘四方
做活乡村振兴“茶文章”
所属工坊:
漳平市天星水仙茶家庭农场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国家级)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芽一叶吐芳华。水仙茶作为漳平及龙岩的特色产业名片,助力农民增收。工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用“企业+徒弟+农户”模式,与茶农紧密合作,年助销干茶6000斤,为农户增收超120万元。同时,工坊致力于漳平水仙茶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工坊带头人悉心传授技艺,培养出多位徒弟,包括两位非遗传承人,并运用现代技术革新生产,探索出炭焙去冷链的新工艺,让非遗焕发新光彩。
根系沉缸技艺
更寻开枝散叶
所属工坊:
沉缸酒传统酿造技艺非遗工坊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龙岩沉缸酒)(省级)
“跟着非遗去旅游”成新风尚,工坊借“沉缸博物馆”平台,年接待近10万人次,成研学旅游热点,带动村民就业,助力脱贫。工坊设大师工作室,传承沉缸酒酿造技艺,并组建研发团队,与高校合作,科技赋能传统,共获18项专利,让沉缸酒历久弥香,非遗魅力得以延续,乡村振兴添新彩。
传统高粱酒
酿出乡村振兴“新滋味”
所属工坊:
福建三堡酿酒有限公司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永定三堡高粱酒酿造技艺(省级)
三堡阙氏十六世祖公于清咸丰年间创独特酿造工艺与秘制酒曲,酿出三堡高粱酒。此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工坊建非遗传习体验中心,推非遗研学课程。同时,工坊注重品牌建设,成功注册“三堡”商标,并获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提升国际认可度。品牌影响力提升,带动堂堡镇磜下村于2022年入选福建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
非遗“老手艺”
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所属工坊:
福建良亚工艺品有限公司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竹藤编制技艺(龙岩市级)
竹藤编制技艺,承载中国古代生活智慧与对自然的热爱,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不拘于古,不囿于今。工坊以竹、藤、草、麻、线等纯天然材料为主,借助非遗编制技艺和现代手法,打造文化工艺产品,畅销国内外,赢得国际品牌合作,彰显东方美学魅力。同时,工坊打造博物馆式文化体验工厂,设体验中心、传习中心、研学基地等,让更多人领略“指尖技艺”的魅力,感受其文化韵味与工艺之美,传承指尖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