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司马迁正本清源——我在山西大学《史记》年会上的发言

文摘   2024-11-06 16:08   山西  
2024年11月1日,我随原运城市常务副市长、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殿民、河津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袁建顺、河津市司马迁研究会会长薛毅斌等同仁一行九人,应邀出席了由山西大学主办的第二十一届《史记》研究会年会。

下面,就是我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今天中午,渭南师范学院的张守华先生说司马迁的故里是韩城,无可置疑。我认为恰恰相反,实在不敢苟同。

当年山西大学的一副楹联中华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文学院曾悬挂着由文学院长、著名学者张贯三所撰的一副对联:史学冠中华,汉宋以来双司马;经传昭后世,商周而上两尚书。此联气势磅礴,广为传颂,至今依然悬挂在山西历史文化学院的大门前。后来还曾悬挂于北京的山西会馆大门之外。

其上联意思是,山西是冠绝中华的史学巨著《史记》与《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迁、司马光的故乡。下联是说,山西是《尚书》中的《尧典》与《舜典》两篇光昭万世的经典诞生之地。

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颗是与《史记》齐名青史的《资治通鉴》,前者是由汉代的太史令司马迁所作;后者是由宋代的司马光编著。

撰联者张籁,字贯三,号闻田,山西平陆人。近现代著名书藏家、教育家。民国时期,张贯三曾任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据说他家有藏书10万卷,藏书楼曰海藏楼。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他,在联文中肯定司马迁和司马光均为山西人,而且和自己还是老乡,都是河东运城人。

司马光的籍贯在山西夏县,众所周知。而司马迁的故里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从古到今,关于司马迁的籍贯,一直说的是山西河津,而且确凿无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大陆有关学术的研究相对滞后,一些所谓的专家闭门造车、以讹传讹、指鹿为马、人云亦云,闹出了许多荒唐的笑话。          

迁生龙门探根源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明确无误地说道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其意思就是我生在龙门这个地方,从小就在这里耕种牧羊。

那么,龙门在哪里?河山之阳在何处?

司马迁的老师,汉代孔安国在《尚书传》中说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

汉代的官方地理图书辛氏《三秦记》中载河津,一名龙门。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龙门山在河东皮氏县西。

唐代颜师古说:龙门山在龙门县北。

1979年版的权威辞书《辞海》河津词条中,明确载有河津——县名,在山西省西南部。秦置皮氏县,北魏改龙门县,宋改河津县。黄河禹门口(龙门)在县境西北,古迹有司马迁故里。

1983年,原运城教育学院副院长黄乃管教授在《晋阳学刊》第六期发表了《司马迁出生在山西河津说》,文中对司马迁祖籍考证,精辟入里,准确无误。

迁生龙门,龙门就是河津县境内的禹门口,即夏禹凿石治水的地方。《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山在河津县,不言而喻,龙门就在河津境内。

耕牧河山之阳

河,指黄河;山,指龙门山。黄河的阳面是什么地方?公认河的北边为阳面,山的南边为阳面。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河之北,山之南,正是河津县境内。

黄河出龙门,面对的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和滩田,人们称伏龙原、放马滩。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正是这个地方。         

引经据典话太史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建立新朝,并封司马迁后人为史通子。其故里太和坊因此而更名为新封,后改为辛封。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汉阳太守殷济奏请皇帝批准,来到河津为司马迁营建石室,并立碑树垣,这比韩城建于宋代的望祖祠早了700年。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司马子长墓,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其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垣。太史公自序曰,迁生龙门,是其坟墟所在矣。

元代监察御史王思诚在《河津县总图记》中记载:司马迁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为之建石室,立碑树垣。太史公自序曰:迁生龙门,居于太和坊,是其坟墟所在矣。

明代嘉靖年间,河津县知县樊得仁编修的《龙门志》中,收录有明洪武时的山西按察司佥事文学大家张孟兼所作的《游禹门记》载:并河之东为太史公墓。墓前有庙,有晋永嘉中殷济树碑,今皆圮于河。

明代的河津籍理学大师薛瑄,曾在诗作《秋日家山杂咏》中,两次写到了司马迁。一处是子安(王勃)诗在名犹盛,太史书成志已劳。一处是龙门献策文中子,麟趾成书太史公

薛瑄在诗里提到了卜子夏、司马迁、王通、王绩、王勃、薛仁贵等龙门历代前贤,他为家乡有这些杰出的硕儒豪杰而感到自豪,也佐证了司马迁确系河津人。

明代的文学家李贽,在纪传体《藏书》中,明确记载:司马谈,绛州龙门人,谈为太史公,有子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文中的绛州龙门,正是现在的山西河津。

明嘉靖二十五年,河津知县雍焯在河津县衙东边创建了三贤祠,祭祀卜子夏、司马太史、王文中子三位乡贤。

康熙十一年,县令马光远重修,乾隆二十二年再修。康熙年间,孔子六十四世孙、国子监博士孔尚任编纂的《平阳府志》中,明确载有:司马谈,龙门人建元中为太史令。司马迁,字子长。汉太史公墓,在县西十五里。

中华民国六年(1926),由中华书局邀请京师大学堂教授林传甲编纂的《大中华山西地理志》中,有关河津的历史人文先后两处写到了司马迁。

其一:卜子夏、司马迁、王通、薛瑄后裔均有奉祀生;其二:太史乡,为司马迁故里,在西辛封。这与民国十七年(1928),知河津县事曾广钦在西辛封村口树立的汉太史公司马迁故里碑相吻合,为我们研究司马迁是河津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而与河津一河之隔的韩城芝川的汉太史司马迁墓祠,始建于宋代,就连衣冠冢都算不上。因为从汉代到宋代已经长达千年之久,司马迁的衣靴早已化为灰烬。

至于祠,乃是后来的人们纪念司马迁的场所,并不足以证明司马迁就是当地人。如薛仁贵的庙宇多在朝鲜,及广西、山东、东北,但并不能因此说薛仁贵就是当地人;王勃的庙在越南;诸葛亮的武侯祠在成都;岳飞的庙在杭州;文天祥的庙在北京;关公的庙和孔子的庙遍及世界各地,如果大家都说是当地人,还不把曲阜人和解州人给累死。

顾名思义说缘由

其实,司马迁的名字中,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许多信息和答案。司马迁,为何名迁?古时候,父母或长辈为子女取名字,十分讲究,而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古人的名和字,是两个概念,一层意思。二者之间形同互补,相互贯通。古人的字是对名的意义诠释和说明,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只有父母或朝廷可以唤起名,朋友或同僚之间,只能称其字号,以示尊重。

如诸葛亮字孔明(意思是即使给我一线光明,也要照亮我的人生)、关羽字云长(意思是羽翼丰满,云翥长空)、张飞字翼德(意思是张开双翅,展翅高飞)、赵云字子龙(龙从云,风从虎,飞龙在天)、岳飞字鹏举(意思是大鹏展翅,一飞冲天)等等。

而司马迁字子长(zhang,有什么寓意呢?首先,查阅一下《辞海》,关于迁字的注释,共有三层意思:迁移、擢升、歼灭。然后,按照排除法,将上升和歼灭逐一排除,只有迁移之意颇为正确。

《诗经-小雅-伐木》有云: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回头再看司马迁的字——子长。意思是,为了他更好地成长。将司马迁字子长的名和字连接起来,就是说(司马家族)之所以迁徙到此地,是为了他(司马迁)更好地成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谈离开了祖辈几代人居住的陕西夏阳高门,而来到了一河之隔的山西龙门皮氏县呢?

龙门文化 西河学派

众所周知,河津古为皮氏,春秋战国时,也就是三家分晋以后,这里是魏国的皮氏邑。当时的魏文侯邀请孔子的高徒卜子夏,来到了这里讲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河设教。魏文侯当时拜子夏为师,吴起、李悝、田子方、段干木、公羊高、谷梁赤、禽滑厘等人均出自其门下,可谓富国强兵,佐君战国称雄。龙门西河,成了继孔子曲阜杏坛开设之后,先秦乃至秦汉时期的第二个文化传播中心。

古时的教育远远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主要由官方办学,达官贵人的子弟可以去国子监读书,平民的孩子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而卜子夏的后人世代书香,奕叶相承,一直在龙门西河传播儒家文化。司马谈为了儿子将来能够学有所成,便举家迁到文风兴盛的龙门西河,无可厚非。

古有孟母三迁,司马迁在中《史记》曾经说过:父母之为子,当为之思高远。

在浩繁的《史记》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司马迁在《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里均以第一人称相称,这就是作者在告诉我们,他是晋国后人,而非秦人。

司马迁出生在龙门,即古时河东皮氏县,今山西河津市,西辛封是他的故里,至今还有司马家族后人生活在这里。有史籍可考,有自序可证,有史志可依,有诗联可佐,有碑文可阅,有论述可稽,史籍记载斑斑,实地遗存昭昭,铁证如山,不容置疑。

翻开河津的史页,如同走进了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孔子高徒卜子夏、千古史圣司马迁、隋代大儒王通、斗酒学士王绩、初唐诗杰王勃、白袍虓将薛仁贵、明代理学大师薛瑄、国学大师李亮工,西河桃李,争芳斗艳,代有名儒,贤达辈出,龙门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龙门文明进程从未间断,且影响深远。

一个人的成长,和他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司马迁是一颗种子的话,只有龙门大地这片得天独厚的文化沃土,才能滋养司马迁这位千古奇才成为参天大树。

回头再看陕西韩城的史书,只有稀稀疏疏的几行字:韩城历史悠久,历史人物众多,有文化之乡之称。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这里。

春秋时期的赵武,其实就是历史上的赵氏孤儿。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晋献公灭耿后,赐赵夙为采邑。也就是说赵家的封地是耿地,《赵氏孤儿》的发生地在赵氏的封地下宫,即今天的河津市北张村与夏村一带,与韩城何干?

排除掉春秋时期的赵武,我们就会发现,在韩城的历史长河中,司马迁形单影只,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同《西游记》中从石头中破石而出的孙悟空,孑然一身。

在韩城的那片文化贫瘠的土壤里,司马迁犹如一颗孤单的野草,随风摇曳。没有丰腴的土壤滋养,浓厚的文化熏陶,怎能培育出者人中龙凤,史家之豪雄?

河汾讲堂 源远流长

清代的贡生张汾宿,曾为河津文庙明伦堂撰联:莫谓人弗杰,周卜子,汉马迁,隋传仲淹,明表敬轩,那几家硕士高贤,洵足接千秋道统?漫言地不灵,东虎冈,西龙门,南来飞凤,北迎卧麟,这一带山清水秀,亦堪壮三晋观瞻。

全联大意:不要说我们河津没有杰出的人才,周代的卜子夏,汉代的司马迁,隋代的文中子王通,明代的文清公薛瑄,这些硕儒先贤,完全能传承儒家道统。不要说这里地不灵秀,河津东有虎冈,西有龙门,南有飞凤岭,北有卧麟岗,这一带山清水秀,足可以称得上是山西风光最秀丽的地方。

无独有偶,民国时期,晋威将军姚以价曾为兰州的山西会馆撰联:吾乡多英豪,汉子长,隋仲淹,唐仁贵,明敬轩,上下两千年,文德武功人宛在;此邦具形胜,东崆峒,西祁连,南朱圉,北贺兰,纵横几万里,万里黄河我来游。

姚以价,字维藩,号龙门山人,是河津西毋庄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曾任太原起义总司令。由于日寇侵华,姚以价流落西安、兰州一带,他在为兰州的山西会馆撰联中,上联写到了司马迁、王通、薛仁贵、薛瑄等龙门先贤,字里行间洋溢着赤子情怀;下联赞美了祖国西北的大好河山。此联气壮山河,令人读后热血沸腾,荡气回肠。

今天,我们相聚在山西大学的河汾讲堂。河汾讲堂,是山西大学的文脉传承之地,也是三晋文化的传播中心。而河汾讲堂源于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的河汾讲学,其门人魏征、李靖,房玄龄、杜如晦、薛收等人,被称为河汾门下

我们河津的龙门文化,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卜子夏西河设教、隋末王通的河汾讲学、明代理学家薛瑄的河东学派,以至于民国时期与章太炎齐名,号称南章北李的李亮工,先后主讲于山西大学、陕西华麓学社。龙门文化一直潜移默化,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滋养着三晋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还原历史真相,让太史公司马迁名至实归,魂归故里。




古耿生活向导
河津同城信息都在这里了!房源/工作/对象/店铺~进入公众号了解详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