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谈写作:大量地写,大量地否定自己,但慢慢会越写越好

文摘   2025-01-19 16:12   河北  



【导读】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策划并支持,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哈佛大学东亚系、卫斯理学院、耶鲁大学联合主办了线上版的李娟文学交流座谈会,共同探讨《冬牧场》的文学创作经历。2021年4月6日,来自全球上千名观众踊跃报名。李娟在朗诵了作品段落“我在经历什么”之后也真诚回答了各位观众提出的问题。


今天摘编部分内容,如下:


宋明炜:

你的《冬牧场》其实是记录了,几乎可以说是最后的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你的作品都是散文或者是像长篇的作品,也可以叫做非虚构,甚至可以叫非虚构小说,因为它里面有情节,有人物。我想问下你,有没有尝试过用小说写作,还是你会始终如一的用非虚构的形式来写作呢?


李娟:

其实仔细想想,我并没有去主动去选择形式。我不太擅长虚构。写作一开始就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察。别人说的非虚构,是别人定义为非虚构的我,但我好像并不是主动的去选择,有时候想想看如果去掉非虚构的标签,我的东西好像和小说也没区别。


关于如何写作?


李娟:

其实问我此类问题的人特别多,其实对我来说是很难的问题。我可以随口说出几个影响我很深的作者和书籍,但是我觉得这种局限会给别人造成造成误解。实际上,我觉得我受到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万万千千,但我不认为我从某作品获得过巨大的影响,而是无数的作者每个人都给我了很小的小影响,慢慢地形成大影响。


如果要说的话,我觉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很容易受影响。比方说,那个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铁木前传》,虽然看起来就是一个很没头没尾莫名其妙的一个故事,可是它很吸引我,很让人着迷,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你哪怕看不懂你也会为它沉迷。


我从小喜欢读书,没有人指导过我应该读什么书,读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书,能看到什么就看什么,不分青红皂白的那种阅读,泥沙俱下的阅读,说起来好像就是野路子吧。比如刚才谈到沈从文,很多人也把我和他比,但说实在的,当然沈从文很厉害,我也觉得他写的很好,可是我不喜欢他的原因是觉得我和他太像了,在写作里面都有一些很艰难的东西。相比起来我更喜欢汪曾祺。


宋明炜:

我的问题也跟我们刚才在谈的作家的影响有关系。我前不久还看到有一次你在采访中说,太纯洁或是太纯真的人当不了作家,是不是有这样类似的话?为什么太纯真的人不能当作家?


李娟:

所谓的纯真大家理解为简单的人吧,可是写作它本身就是一个把矛盾和复杂慢慢的解开的一种行为,这也是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


Kyle:

我想问,作为一个作家,你怎么写跟你不一样的人和文化?


李娟:

我觉得,无论写谁,只要你尝试去体谅他,了解他,我觉得就会很顺利。哪怕是你讨厌的人,你一旦理解他,就会顺利很多,一定需要很多耐心,而且还真的需要忍耐,很多很多的忍耐。但是总有一些人天生天然会触动你,吸引你。


崔峤:

李娟请介绍一下你的教育经历,有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我们的观众里有一位高中生,她想问:“您如何看待自己的的作品被改编成高考题目,您对此有什么评价和期待?”


李娟:

以前有过好像那么一两次,我的电子邮箱(收件箱)炸掉了,都是(来信)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写,是什么意思。那一道(高考)题真的是我自己都回答不出来。也不是说(我的文章被)编题老师过度解读了,而是我也很无奈。作品一旦写出来,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它的命运就在别人那吧。早知道会进入高考题,我就把它写的简单一点。


我的教育经历其实也是个很正常的教育经历。我之所以不上大学是因为不太适合我,以及(我)不适应学校校园的学习。不是学校不好,是我(个人)不适合,所以我退学/辍学也不觉得可惜。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件很严重的事情。至于文学的专业教育,我没有经历过所谓的专业教育,但是我也有(对)自己文学上的训练。大量地写,大量地否定自己。我开始也是写不好的,但是慢慢的,越写越好。


    李娟,1979年7月21日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籍贯四川乐至,中国当代作家。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报纸开设专栏。2003年1月,出版首部散文集《九篇雪》。2010年6月,出版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2011年,获得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2012年,相继出版长篇散文《冬牧场》与《羊道》系列散文。2017年,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后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小说写作教室
一个专门教你写小说的公众号。提供小说创造技巧,写作方法,写作素材,网文素材,小说素材。想学编剧请加VX:ibanjing6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