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2024年3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艺术与科学联合实验室联合主办,大太阳(合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科学教育与传播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媒介创客空间共同承办的“AIGC+聚变未来”未来媒介创客训练营暨艺术与科学联合实验室创意工作坊在中国科大及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园区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科大、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的30余名教师学生参与本次活动。
开营合影(左右滑动多图)
3月16日上午,老师营员们齐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五教学楼。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周荣庭教授向所有到来的成员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做了题为《面向未来媒介的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分享,介绍了科技传播系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网络与新媒体、计算社会科学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周荣庭阐发了对未来媒介的理解,并且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向大家讲述了当前科技传播系形成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成果和经验,包括在数字文旅方面的探索、技术公益领域的创新等。
周荣庭致辞并分享
下午,营员们在能源院刘祥琦老师的引导下参观了聚变堆园区14号馆-聚变创新展览馆,了解磁约束聚变重大创新成果、EAST全超导托克马克的运行机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聚变国际合作及成果转化等内容,并在园区“八分之一”真空馆合影留念。
参观聚变创新展览馆
“八分之一”真空馆合影
青年艺术家沈聪主持下午场活动。中央美术学院张兆宏老师为专家分享作引导发言,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要牢牢把握机会,加深人工智能与聚变领域的艺术合作。
张兆宏引导发言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科发处负责人孔德峰老师带来题为《核聚变简介:挑战与未来》的分享。他从影视作品中的核聚变切入,讲解了核聚变的原理和路径、实现核聚变能的挑战、人工智能对聚变发展的影响及聚变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等离子体等问题。
孔德峰分享现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特任副研究员周慎分享未来媒介思想,撒播了由新一万小时定律、新人类中心主义等构成的人工智能“向新力”、“人工智能思想与行动长达一个世纪的双向互动”,以及“为什么说媒介创客时代已经到来?”等人工智能“香料”,提出“认识你自己”的程度决定了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得人的新幸福的能力。
周慎分享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导师、科幻作家吟光老师对何为科幻进行简要介绍,向营员们推荐了一些经典科幻作品,提出科幻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对科幻作品中的世界观建构问题,深入挖掘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模式,鼓励同学们进行“AIGC+聚变未来”无限想象的科幻创作。
吟光分享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邓碧文老师针对科技艺术与实验艺术谈了自己的看法,表示聚变实验的视觉冲击将能够给科学艺术可视化带来启示。
邓碧文分享现场
17号上午,老师同学们移步大隐原乡进行头脑风暴与项目共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渠承明老师作为科学顾问参与到分组讨论中,为小组创意方案的科学性把关。
渠承明参与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花絮(左右滑动多图)
当天下午,各小组开始项目汇报,共同探讨各自眼中的AIGC与核聚变未来世界。老师同学们踊跃发言,谈了对各小组项目的感想,大太阳联合创始人吴征作总结发言。在热切的讨论和交流中,本次“AIGC+聚变未来”未来媒介创客训练营暨艺术与科学联合实验室创意工作坊圆满落幕。
小组分享集锦(左右滑动多图)
分享交流(左右滑动多图)
吴征作活动总结
营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此次训练营,他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结识了许多专注于科技、文化和艺术融合的伙伴,在未来的科技创新道路上,将携手前行,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聚变能源领域的无限可能。
结营合影
本次训练营/工作坊在筹备与执行期间,还得到何秋言、蔡苗苗、沈星逸、李志赫、胡曼露、吴振东、田川、蔡欣琦、邱鲁东、吕自瑞、张佳伟等老师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使得活动得以完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