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巩志宏
“蓬山苍苍,襄水洋洋,彼有人焉非常,俨立祠于其旁。厥出禁方,得之长桑,涤垢湔肠,病常愈于膏肓。邦人不忘,祀事孔彰,披衮而裳,垂施而王。”这是元代翰林学士王鄂撰写的《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碑》中的文字,寥寥数语,勾勒出神医扁鹊的伟岸形象。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是司马迁经过考证并收录在《史记》中的第一位医学家。在司马迁看来,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开宗立派的重要人物。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开篇便写道:“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对扁鹊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扁鹊生活的年代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生平事迹散见于史书、神话及民间传说中,很多内容扑朔迷离。但扁鹊又从未远离,治疗虢太子创造“起死回生”奇迹;“扁鹊见蔡桓公”让中医望诊之神奇流传千古;三兄弟医术高下之论使“中医治未病”理念影响深远……他开创的中医理念和道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和血脉。
在相传为扁鹊祖籍故里的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鄚州镇,及作为扁鹊食邑之地的邢台市内丘县,虽时隔几千年时光,仍留存着扁鹊及其弟子的众多实物遗迹、传说故事和祭祀仪式,并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脉络。
“上池”非关玄妙得“道”缘由苦学
“扁鹊者,勃海郡,鄚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开篇这样写道。
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曹东义考证扁鹊里籍后认为,“勃”因勃邑而得名,特指今河北沧州一带沿海海陆,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于这一带设立勃海郡,其“勃”字应该写作“郣”,传抄之中误作“勃”。鄚州在西汉曾是勃海郡一个县,东汉时属于涿郡,晋代属河间国,新中国成立后归沧州任丘,现在则属河北省雄安新区。
9月5日,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的鄚州镇古州村,相传这里是扁鹊的祖籍故里所在。记者 巩志宏 摄
在鄚州镇古州村村北,曾建有扁鹊衣冠冢,据史料记载,为“高数丈之圆丘,方圆盈亩”。后元朝在丘前建扁鹊祠,明清时期在此基础上几次扩建重修,逐步形成“天下大庙数鄚州”的巍巍规模。“药王庙旧址在鄚州古城东北方向2.5公里位置,过去属于古州村,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才划出去。”古州村村支书叶宝祥告诉半月谈记者,据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说法,这里就是扁鹊的家乡,扁鹊遇害后,乡人在此建立衣冠冢。古州村现有村民324户、938人,村里已无姓秦的村民,但距离2里地的大董各庄村仍有秦姓。
司马迁曾这样记载扁鹊学医过程,“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9月5日,在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鄚州镇,已经被开垦为农田的鄚州大庙原址,地面仍可看到夯土痕迹、青砖碎块。记者 巩志宏 摄
从卫星地图俯瞰古州村,可清晰看到城墙痕迹,这便是古州城遗址,出土文物以战国到汉代的为主,推断可能是汉唐时期的“鄚州城”,后因水患而被废弃。而曾在鄚州大庙管理所工作过的远满意看来,古州村历史更为古老悠长,“古州城遗址当地人叫颛顼城,早在上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远满意说,在扁鹊生活的春秋末期,这里是燕、齐、晋三国交界地带,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扁鹊便是在这里担任舍长,并有了医术传承经历。
常年研究扁鹊文化的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李恒坤则根据走访考证,认为扁鹊结缘长桑君的地方在内丘。
从内丘县城向西行驶约30公里便到达鹊山脚下的石盆村,攀援山路而上,在当地称为寒山垴的一处海拔900多米的陡峭山巅上,一块光秃秃的巨石展现在眼前,石体中间凹下正好形成一个直径约1.5米、浑然天成的石盆。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讲述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尽见五脏症结。司马迁后人、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注释《史记》时曾写道‘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李恒坤说,这处石盆正符合“未至地”“承取露”的特点,应该就是上池。
鹊山古为蓬山,因扁鹊而得名。从石盆村向鹊山遥望,一条长约千米、宽约十多米的白色石层赫然在目,如一条玉带盘绕在山崖间,玉带中间位置有九个天然石洞,被称为“九仙洞”,传说扁鹊曾居住在此,也被叫做“秦越人洞”。唐代诗人于鹄曾在鹊山隐居多年,其在《秦越人洞中咏》中写道“扁鹊得仙处,传是西南峰”,秦越人洞西南方正好就是“上池”所在地。
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石盆村,山顶的“石盆”。当地扁鹊文化研究者认为是这里就是“上池”。(内丘县委宣传部提供照片)
李恒坤说,关于上池水的记载应是假托,石盆村位于鹊山和中岩山交汇地带,自古便是关隘驿所,扁鹊作为舍长的客店可能也在这里。《史记》中记载扁鹊与长桑君“出入十余年”的交往,其实是扁鹊跟随学医的过程。鹊山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又有医术高超、在此修行的长桑君,扁鹊最终尽得其真传,出道后开始行医天下。
曹东义认为,要解开长桑君之谜,首先要从“禁方书”开始,“禁”就是宫廷禁卫,“方书”就是记载着药方的书,从《左传》《周礼》《战国策》等古籍来看,先秦时代的医生,基本都是官医。长桑君可能就是一名带着宫廷秘方的御医,因为他医术高明,经常往来于诸侯之间,才有了师徒传承的机缘。秦越人边开旅店边挤出时间学习,逐渐将“禁方书”的内容融会贯通。为了避免泄露“禁方书”的处罚,长桑君从此销声匿迹。所以,扁鹊一夜成名背后,其实是长达十余年的刻苦学习。
随俗为变行医天下师徒传承开创先河
内丘县战国时属赵国,秦时置中丘县,隋文帝避父讳改名内丘。相传这里为“赵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之地,扁鹊由此在这里扎根,行医天下达几十年,并收了虢太子、子阳、子豹等众多弟子,开创中医师徒相授先河。
内丘扁鹊庙前碑楼中矗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为元代《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碑》,当地人称为“透灵碑”,由翰林学士王鹗奉敕撰文,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刘秉忠书丹。“碑文中明确记载了‘简子病愈即中丘之蓬山,赐地四万亩,时往来居之’,这是元朝皇室认定的赐田之说。”内丘县文保所所长巨建强告诉记者,在扁鹊祠中还有一通宋熙宁二年《重修神应侯庙记》,其中也记载了“因赐田于赵而多游焉,既没,民思其功,乃立宇以祀,因号其山为鹊山”,同样印证了北宋王朝首肯的赐田之说。由此可见,早在宋元时期,两朝皇室已经认定中丘蓬山就是赵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之地。
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且停寺,矗立的古碑。(内丘县委宣传部提供照片)
以中丘蓬山为落脚之地,扁鹊开始游历各国,留下众多流传千年、惊心动魄的行医故事。巨建强告诉记者,扁鹊事迹及医案的记载散见于《史记》《列子》《战国策》《汉书》及韩非子《喻老》、汉韩婴《韩诗外传》等文献中,根据这些史料记载,可大致勾勒出扁鹊行医路线图:过晋国,医治好“五日不知人”的赵简子;过卫国,见信巫不信医者,病者不治而亡;过虢国,医治虢太子“尸厥症”;入魏国,魏文侯问扁鹊医术;过蔡国,有“扁鹊三见蔡桓公”的典故……
而作为扁鹊食邑之地的内丘,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扁鹊及其弟子行医采药、治病救人的许多传说故事,保留着药泉、石炕、洗肠沟、捞肠沟等众多遗迹,跟扁鹊相关的村庄有报子口、㩄沟、白芷等数十个之多。
“只有行医天下,才能名闻天下。扁鹊不辞辛苦,行医足迹涉及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陕西。他不像官医只服务于权贵阶层,从王公大人到普通百姓,扁鹊‘有医无类’。”曹东义认为,扁鹊根据群众需求随俗为变,司马迁称他“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只有医术高明,才能随俗为变,开辟临床各科。
曹东义说,司马迁讲“在赵者名扁鹊”,《史记•赵世家》称赵氏先人为“人面鸟噣”,赵人以鸟为图腾,尊鸟而爱鹊,于是将拥有精湛医术的秦越人尊称为扁鹊,福佑他们逢凶化吉、转危为安。扁鹊如同一只翩翩飞舞的喜鹊,深入各地为百姓解危济困,堪称古代的“120”,“扁鹊”的称号表现出古人对急救医学的渴望。
在内丘县南赛乡寺沟村村南,山谷环绕之中,绿树掩映之下,有一座古寺院,传说虢太子病愈后千里迢迢来内丘拜师,因饥渴劳累而在此处暂时停留,所以叫“且停寺”。寺前一泓清水流过,溪上横跨一座明代“慈云桥”,石板栏杆刻有浮雕,古朴精美。寺中矗立着11通古碑,诉说着且停寺的历史沧桑。
其中,明万历二十二年《重修且停山梵云寺记》记载:“且停之者,虢太子采药停骖处。”清乾隆四十七年《重修且停山登云桥碑记》说:“内邑西四十里许有且停山,有且停寺,即古梵云寺,相传虢太子修行经历之所也。”可印证且停寺的建设与扁鹊及虢太子有关。而在且停寺附近,仍有马刨泉、流不干等泉水,相传都与虢太子有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提到名字的扁鹊徒弟只有子阳和子豹,汉代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十》中,提到扁鹊带领的弟子则有子同、子明、子游、子仪、子越等五位弟子。而在内丘鹊山,虢太子跟随扁鹊学医的遗迹最多,除了且停寺,还有太子岩、太子洼、太子楼等历史遗迹,众多民间传说千百年来口耳相传,可以证明虢太子在内丘蓬鹊山生活的痕迹。
在内丘扁鹊庙前,有相传是扁鹊弟子化身的千年古柏“九龙柏”。记者看到,九棵古柏扎根在巨大山石间,枝干虬曲,古朴苍劲。巨建强告诉记者,据考证,九龙柏为汉柏,为一次栽种,树龄在两千年以上。九龙柏集年代之久、数量之多、生长环境之奇三大奇观于一身,在全国十分罕见。
曹东义说,扁鹊到底有多少弟子已经很难说清楚了,但司马迁、韩婴记录的扁鹊师徒开展中医急救的故事,应该是最早的中医师带徒记录。“当时的官府医学,如同百工一样,大多是祖孙父子相传,世代相袭而不外传。在孔子开门办学的时候,同时代的扁鹊也开门收徒弟,传承传播中医学术,他们一起把‘学在官府’改变为‘学在民间’,其意义不同凡响。”
蓬山苍苍水潺潺千年祭祀未断绝
鹊山脚下、神头村西,九龙河从山间蜿蜒而下,水流潺潺。一座回生桥横跨两岸,桥北侧是古朴巍峨的庙堂建筑,保存着扁鹊殿、扁鹊墓、汉代神兽及宋代以来众多碑刻;南侧则是扎根山石嶙峋间的“九龙柏”,历经两千年仍屹立不倒、绿意苍苍。
内丘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秦凤英说,据古县志记载,仅内丘一邑就有三座扁鹊庙,早在北齐魏收所撰《魏书》中记载“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复有中丘城,伯阳城,鹊山祠”,可见内丘建庙及祭祀活动由来已久。全国现存7处扁鹊庙或扁鹊墓,但唯有内丘扁鹊庙,无论建筑历史、建筑规模,还是碑碣古树、风物遗迹等,在全国堪称独一无二,无不印证着扁鹊活动于斯的历史痕迹。
现在的扁鹊庙占地15万平方米,原有单体建筑27座,现存有回生桥、山门、扁鹊殿、后土总司殿、玉皇殿等19座建筑。漫步扁鹊庙内,建筑宏阔、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宛如走入一幅跨越千年的扁鹊文化历史画卷。
进入山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扁鹊殿,是扁鹊庙最重要的主体建筑之一,也是祭祀扁鹊的重要宗祠和场所。大殿面阔七间,殿内正中为扁鹊塑像,两厢伫立扁鹊十大弟子彩塑形象。
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人们正在扁鹊庙参观。刘继东 摄
“扁鹊殿又名鹊王殿、神应王殿,其始建年代可追溯到战国或西周时期,现存梁架风格鉴定为元代。扁鹊因扶危救困而受到尊崇,人们为之立庙祭祀。”秦凤英说,扁鹊“名自春秋显,王称赵宋推”。据后周显德年间《鹊王庙碑》记:“大王庙宇,颇历年华”,已有王称。宋熙宁年间《重修神应候庙记》碑文中称之为“神应候”,从北宋皇室层面进一步认定追封扁鹊为神应侯。元至元年间《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碑》称:“是时碑刻已有王称,未知始自何时。”
扁鹊庙除了拥有众多殿宇庙堂、历代石刻碑刻等文物遗存之外,其所在的神头村形成了独特的“扁鹊民间祭祀”、“祀禳还愿”等庙会文化,几千年来传承绵延未绝。
神头村因埋葬扁鹊头颅而得名。相传扁鹊在秦国遇害后,其徒弟赶到咸阳将扁鹊头颅偷回,葬于蓬山脚下,从此,九龙河两岸的焦子村、狼家庄合二为一,改村名为“神头村”。
村民李丁昌住在九龙河北岸,每年农历二月扁鹊庙会期间,他都会把家里两间屋子收拾出来供前来上香的外地人居住,这些人自带锅碗瓢盆、蔬果粮食,自行解决吃饭问题,李丁昌只需提供一个落脚的地方,这样的场所在当地叫做“茶棚”。
在神头村,扁鹊祭祀活动千年未衰,宋元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秦凤英说,至少从明万历年间开始,当地出现大量扁鹊庙会茶棚,以解决上香祭拜者喝茶、吃饭、临时歇脚等问题。内丘境内通往神头村的沿途村庄多设有临时住处和舍茶处,神头村更是家家设立茶棚,有的茶棚世代相传。内丘现存二十多座古石桥,据修桥碑文记载,皆是各茶棚香客为赶扁鹊庙会而捐资修建。
千百年来,内丘群众通过庙会祭祀表达对扁鹊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的纪念,并赋予祛病消灾、利禄功名、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成为千年传承未绝、具有完整祭祀体系的独特民俗文化。目前当地的扁鹊庙会分春秋两季,春季庙会长达一个月,每年庙会期间接待国内外游客50多万人次。
而在鄚州,每年的庙会举办三次,相传农历四月二十八为扁鹊生辰,所以在明清时期,四月庙会时间最长、往往持续一个月,而现在则是正月十五的庙会最为热闹。
现在的鄚州药王庙,位于白洋淀畔的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占地30亩,由正殿、东西配殿、宫门和山门组成,已非原址原物。远满意告诉记者,历史上鄚州大庙几度失火和修建,到建国初期,大庙仅存三座山门,后彻底变成一片废墟。因旧址地处泄洪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任丘市政府进行了选址重建。
跟随着远满意,记者来到鄚州大庙原址探访。只见一片土丘高台静静伫立在赵王新河河畔,不远处是正在建设中的雄商高铁。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台上的土地被分包到户,记者踏访时,玉米长势正好,但高台上随处可见夯土痕迹、青砖碎块。在高台最高处,有多处村民自发修盖的小庙,建筑简易粗糙,但层层叠叠的香火痕迹却展现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每逢庙会,大庙旧址仍然会吸引全国各地的群众来祭拜,这可能就是扁鹊文化的魅力吧。”远满意说。
往期回顾
编辑:刘昊隆
责编:田艳军
监制:樊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