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海洋军事战略格局下,反潜作战能力的提升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战略安全至关重要。中国科研团队在水下探测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神奇长波反潜雷达的诞生,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彻底颠覆传统极低频雷达的诸多弊端,让美军核潜艇在中国周边海域的隐身优势化为乌有。
传统的极低频雷达由于其物理特性的限制,存在着部署规模庞大且无法机动的严重缺陷。极低频信号波长往往超过 100 米,按照电磁波发射天线的理论要求,其发射单元间需要极大的距离,这使得传统的极低频雷达设备体积巨大,通常只能以阵列形式依托地面建设,无法灵活部署于舰船或飞机等机动平台上。例如,一些国家极低频设施就拥有长度超 100 公里的发射天线,如此规模的设施显然难以在实际作战中进行快速机动部署与灵活应对。
然而,中国科研团队此次研发的长波反潜雷达却独辟蹊径,运用创新的电磁波发射技术成功突破了这些瓶颈。研究人员巧妙地利用多普勒效应,借助高能微波合成技术在空中创造无线电发射源,从而能够发射极低频电磁波。这种极低频电磁波具有卓越的穿透海水能力,能够深入数十上百米的深海探测隐藏其中的水下目标。以核潜艇为例,当面对频率低至 100 赫兹的信号时,其在海水中的雷达截面可高达 88 平方米,这使得通过普通磁异常探测就能侦测到水下目标成为可能。
在技术实现方面,该团队已将发射阵列长度大幅缩减为仅约 100 米,这一成果堪称革命性。如此长度的天线可以较为轻易地安装在中国海军舰艇上,极大地提升了雷达的机动性与部署灵活性。这些天线发射的高频、高功率电磁波可在天空中汇聚,形成虚拟无线电发射源,并且通过阵列结构以近似高速运动的多普勒信号,使等效近光速运动成为现实,从而源源不断地发射连续的低频信号。同时,为解决信号接收问题,团队采用在无人机上安装紧凑型探测器的创新方式,由地面使用特制设备发射电磁波,与天空、无人机群共同构建起独特的雷达回路,形成了一种分布式雷达系统。尽管目前该技术尚处于理论试验阶段,但已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反潜作战应用场景中,现代潜艇多以静音性能为核心设计理念,极力避免被探测发现。但一旦被中国的长波反潜雷达探测到,其庞大的艇体反射信号将极为明显。虽然极低频电磁波的探测精度相对有限,但确定潜艇的大概活动范围已足以在反潜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以往,水面舰艇的声呐和反潜机的磁异常探测器受有效探测距离小的制约,在搜索潜艇时往往需要在指定海域集结大量兵力进行拉网式排查,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遭受潜艇的反击威胁。而长波反潜雷达的出现,相当于为反潜一方开启了“天眼”,能够精准确定美军潜艇活动范围,使反潜力量的运用更加高效且精准,少量反潜部队即可在其支持下执行大范围的反潜任务。
以潜在的对台军事行动或南海等区域的战略对峙为例,美军在中国周边海域,如南海、台海以及西太平洋部署了大量先进的攻击核潜艇,这些潜艇凭借其卓越性能与隐身能力对解放军构成潜在威胁。若中国能够运用长波反潜雷达技术锁定美军潜艇活动的大致区域,一方面,我方其他部队可依据潜艇交战距离短的特点有效规避其威胁;另一方面,我方反潜力量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对其实施精准打击。美军核潜艇造价高昂,一旦遭受损失,将对美国的战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改变其介入台海等地区战局的决心。从长远战略角度看,中国长波反潜雷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有力地提升我国在海洋战略博弈中的地位,对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
来源:瞩望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