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是面向在校大学生举办的校园赛事,旨在推动高校文科人才培养实质性“脱虚向实”,强化文科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扩展文科各专业扎根实际、深入一线的实习实践,提高文科学生直接服务职业岗 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高校文科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大逻辑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将人才“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 “硬支撑”。
3.大赛选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战略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实 践问题,鼓励专业交叉融合,设置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 四个组别,学生可根据实践内容从中任选一个组别参赛。
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
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文本与现实、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 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哲学理论和思维 方式,分析解决价值判断、道德伦理、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社会现 实问题,指导实践应用,服务社会发展。践行“两个结合”,全 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保护、研究、展示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人文研究与数字技 术相结合,挖掘、运用宝贵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出原创性创新成果。创新运用文学、 语言、文字等形式的文化表达与传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 就和宝贵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积极对接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深入行业企业、政府部门、 实务部门、街道村居,了解国情、关注民生,精准发现、深入研 究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国家治理、企业治理、乡村振兴、对外 开放、科技创新、法治建设、社会保障、绿色发展、国家安全等 方面的实际问题,融合多学科知识,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新模 式,研究创新相关政策,积极提供资政建言,创造性地解决社会 复杂现实问题。立足中国实践,收集挖掘中国材料、中国案例、中国数据,提炼原创性、标识性概念、观点、理论,阐释中国之 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科学认识教育活动本质,深入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文化教育机构等教育及管理单位,运用教育科学 及相关领域知识、理论、技能、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教 育调查、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育项目设计、案例分析、社区 教育服务、教育资源建设等,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丰 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高质 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扎根中国大地,深入百姓生活,到人民生产实践的现场中去,运用艺术学、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 识及方法,开展艺术研究、艺术管理、艺术创作、文化创意、艺 术活动策划、艺术设计、艺术产品制作和营销、艺术表演等活动, 以艺术为媒介,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丰富人民精神世 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明时代气象,促进 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本次大赛面向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不含在职教育)。大赛参赛形式为团队赛。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段 组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
参赛团队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特点及开展的实践创新活动内容,在报名时选择理论型实践创新项目或应用型实践创新项目。
理论型实践创新项目主要通过文献搜集与分析、历史研究、科研 训练、实地考察调研等形式开展实践,重点突出对社会现象及问 题的学理性分析、创造性思考与论证、经验总结与规律归纳、前 沿性理论创新、写作等过程,成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论文、报告、 作品、原始创新成果、自主知识产权等。
应用型实践创新项目主 要通过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案例研究、方案制定、产品设计、 应用开发等形式开展实践,重点突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发现与分 析、方案制定与论证、产品设计、实验模拟、实践检验与应用等 过程,成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策划书、商业计划书、报告、 方案、应用、产品、图片或视频作品等。
参赛项目须提交《实践创新项目报告》(见附件 1)、汇报 PPT 及实践创新成果等有关支撑材料。《实践创新项目报告》重 点介绍项目的背景及意义,拟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项目实施总 体思路,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及过程,实践创新成果及价值,收获与体会等内容。
(一)每支参赛团队由 3-15 名学生和 1-3 名指导教师组成, 其中团队负责人 1 名(须为本科生)。研究生人数不超过团队成 员数量的 30%。每人限负责一个团队,但可同时作为团队成员参 与其他团队报名。每位指导教师至多指导 2 支参赛团队。
(二)参赛团队只能选择 1 个符合要求的组别报名参赛,报 名时以参赛团队负责人学籍所在学校作为参赛单位。
(三)各高校要对参赛项目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参赛项目的 合规性和真实性.
(四)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应在创意、想法、思路等方面具有原创 性,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 知识产权或物权。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权利。一经发现或经权利人提出并查证,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二)大赛设置指导委员会,由新文科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组 成,负责指导大赛定位及发展方向,并对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 会提交的问题进行研究审议。(三)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赛组委会”),由 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大赛的组织与实施 等工作。大赛组委会下设秘书处。(四)大赛设立评审委员会,由大赛组委会聘请相关领域专 家学者等组成,负责大赛的学术指导及评审等工作。(五)大赛设立监督委员会,由大赛组委会聘请相关领域专 家学者等组成,负责对评审过程、评审纪律等进行监督,对违反 大赛纪律的行为予以处理。(六)参赛高校需参照大赛组织架构,成立本校组委会等相 关机构,统筹学校赛事组织与实施工作。7.大赛赛制
大赛采用初赛、决赛两级赛制。初赛由各高校组织,决赛由 山东大学组织。初赛、决赛均设置网评赛、现场赛两个环节。网 评赛阶段,由专家对参赛项目进行网络评审。现场赛阶段,由参 赛项目团队进行现场路演及答辩,专家现场打分。项目在各赛段各环节的成绩独立计算,不累计。
8.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9 月-10 月参赛团队通过大赛系统进行报名(网址:https://xwk.sdu.edu.cn/),在“资料下载”板块可下载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9月26日,报名截止时间由各校自行决定,但不得晚于 10 月 31 日。(二)赛事宣讲(9 月-10 月)开设“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讲堂”,邀请高校、实务部门、行 业企业专家、一线教师和学生代表开展系列宣讲活动,激发师生 参赛热情,提升参赛团队备赛能力。同时,各高校结合各自优势 特色,邀请业界专家、资深教师等开展赛事宣讲,并充分利用好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大赛官网等线上平台的优质资源, 指导学生参赛。(三)初赛(10 月-11 月)各高校登录大赛平台对报名参赛项目进行资格审核,对资格 审核通过的项目组织网评赛和现场赛,遴选晋级决赛项目,并对 评定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推荐参加决赛。各校应在11月 30 日前完成初赛,并完成晋级决赛的项目推荐工作(荐项 目应有名次排序,供决赛参考)。初赛依托大赛系统进行评审、 推荐等工作,校级管理用户使用大赛组委会统一分配的账号进行登录。(四)决赛(12 月)分为网评赛和现场赛。网评赛阶段组织评审专家按照不同组别对所有晋级决赛项 目进行网评, 以《实践创新项目报告》为主要依据,结合汇报 PPT、支撑材料,对项目进行评定(评审指标见附件 2),遴选 40%的项目(400 项左右)晋级现场赛。现场赛阶段组织参赛团队使用PPT 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评审专家综合展示及答辩情况进行评定,决出大赛金奖、银奖、铜 奖。根据赛事组织和获奖情况评定高校优秀组织奖。召开组委会 会议,研究审议大赛评定结果并确定下届大赛承办单位。在大赛 官网公示大赛获奖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举办颁奖仪式和闭幕式。
9.奖项设置及晋级名额
初赛:设置金、银、铜奖,获奖比例分别为本校参赛项目数 的 5%、15%、25%。学校也可自行设置获奖比例, 自行颁发获奖 证书。各校按照本校报名项目数的 10%推荐晋级决赛项目,每所 高校推荐项目不超过 8 个。决赛:入围决赛项目计划 1000 项左右,大赛设置金奖(含 冠军 1 名,亚军 1 名,季军 1 名)、银奖、铜奖、优秀奖,获奖 比例为入围决赛项目数的 10%、20%、30%、40%。大赛设高校优秀组织奖,表彰在大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高校, 由大赛组委会评定。 参赛学生可加入赛事 QQ 群(群号:978801064),以便及时 获取赛事资讯、进行参赛咨询等。
珠海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2024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