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童还没发育成熟,为何十三四岁就要嫁人?原因很无奈

文化   2024-12-16 17:02   北京  

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先点关注,然后再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我们在古装剧里经常看到,20来岁的男女主角谈恋爱,然后结婚。其实,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古代女子往往十三四岁就嫁人了。十七八岁还单身的都属于剩女了,根本不会出现20多岁还未嫁娶的情况。

很多人一听,一定会奇怪:古人怎么那么早嫁娶?女孩子这年纪根本还没发育好,她们到底在急什么?

在古代,女子十三四岁结婚是正常现象

翻开史书,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女子十三四岁嫁人属于常态。有时候,等到十三四岁都已经算晚的了。

汉朝皇后张嫣嫁给汉惠帝刘盈的时候,才年仅11岁。

隋朝皇后独孤伽罗嫁给隋文帝杨坚的时候,才14岁。

唐朝的长孙皇后嫁给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只有13岁。

宋朝的郭皇后嫁给宋仁宗赵祯的时候,才年仅12岁。

明朝皇后胡善祥嫁给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只有十四岁。

清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嫁给康熙皇帝的时候,也是14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女子十三四岁嫁人只能算正常年纪,更早嫁人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皇帝嫁娶都如此,那百姓的情况可想而知。毕竟皇帝、皇后乃是百姓的表率,皇室都这么早嫁娶,百姓家自然没有晚婚晚育的可能。

事实上,百姓家的嫁娶只会更早,不会更晚。如果一个女孩到了十六岁还未嫁人,那就会成为街坊四邻的笑话。毕竟那个年代,剩女是十分稀罕的。

那么,为何古人会这么早嫁娶呢?原因有点多,但是大多是出于无奈。但凡有条件,谁不想女儿多陪自己几年呢?

古人认为女子十三四岁已经发育成熟

我们都知道,现代的法定结婚年龄规定,女孩要到20岁才能结婚,这位到了20岁,女孩才算是身心健全。

但是古人可不是这样认为的。虽然儒家、墨家和法家的观点大多矛盾,但是在女孩成年年龄这点上却是出奇地一致。无论是老子、墨子还是韩非子,都认为女孩15岁便发育完全,应该嫁娶。

孔子说“男子年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年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

墨子说“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

韩非子说:“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注意,是应该,而不是可以。在古人看来,能嫁人了,就赶紧嫁人。到了年纪不嫁人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而更早的时候,周朝就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以时婚嫁。

《春秋》也记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

后面的历朝历代,基本都延续了这一观点,因此女孩十三四岁结婚,在古代算是一种常识。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口问题

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耕地需要人力,修路需要人力,修建宫殿、城池乃至长城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开凿运河,更是依赖人力。

在古代,但凡想要做点什么,都离不开人。而人口的多寡,也就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实力。

此外,古代的税赋是根据人丁数量收取的。也就是说人口越多,朝廷能收取的税赋越多。

即使往小了说,一个家庭的人口数量,也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在村子里的地位,以及家庭生活水平。当然,这里的人口主要是指男丁了。

毕竟一个家庭,如果男丁多,意味着干活的人多,同时也意味着别人不敢轻易招惹。

因此无论是朝廷还是家庭,都渴望更多的人口。

可实际情况是,古代经常出现人口凋零的情况。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代战事频繁,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基本上到处都在打仗,导致人口锐减。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光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就坑杀了赵国40万降卒。整个战国时期,因为战争而减少的人口就高达260万。而战国时期诸侯的总人口大约在2000多万。

而秦末汉初,先后经历了诸侯灭秦之战,以及楚汉争霸,使得人口进一步凋零,人口只有1300万左右。当时,各地十室九空,耕地荒废,汉朝的农业基本废了。

这时候,增加人口便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刘邦、汉惠帝下达了一系列法令,鼓励多结婚生子。如果女孩到了15岁还未结婚,就要缴纳5倍的税赋。而多生孩子,则可以减免税赋。

在这一系列法令的鼓励下,女孩自然是尽可能早地嫁娶了。

见微知著,但凡出现大规模战争,就会导致人口锐减。此后的朝代基本都效仿汉朝的做法,鼓励尽早婚嫁、生子。

此外,古代频频发生的天灾,也会导致人口锐减。和战争一样,朝廷为了恢复人口,会鼓励早婚早育。

此外,子嗣传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古人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古人的观念里,传宗接代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但是这个和女孩的结婚年龄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晚点嫁娶有什么影响吗?

别说,还真有影响,而且影响还挺大的。稍有不慎,可能会出现一个家族香火断绝的情况。

首先,古人的寿命太短了。

很多人知道古代人均寿命短,但是不知道到底能有多短。这么说吧,古人寿命之短,超乎你的想象。

夏、商、周时期,人均寿命大概只有18岁。整个周朝时期(包括春秋战国)的人均寿命大概是20岁。汉朝的人均寿命为22岁,唐朝的人均寿命为27岁,宋朝则为30岁。一直到清朝,这人均寿命也不算高,只有33岁

相比起现在的78.6岁,古人的寿命实在是太短了。

都说人生苦短,这古人的一生确实是既苦又短。在如此短暂的一生中,古人想要传宗接代,就必须早婚早育。但凡婚育晚了,说不定孩子还没出生,父母先没了。甚至还没等到婚嫁,人先没了。

在古人看来,婚嫁这事情自然是越早越好。既然古人觉得女孩十三四岁就已经成年,那么这个年纪嫁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古代孩子容易夭折。

古代儿童的夭折率高得吓人,基本上在50%左右。相当于每生两个孩子,就有一个会半路夭折。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古代医疗条件差,医疗知识匮乏,接生水平落后。导致很多孩子梨安接生这一关都没过。此外,还有各种儿童疾病,时刻威胁着孩子们的生命。

比如天花就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很多孩子就没有听过这一关。康熙之所以被立为太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得过天花,此后不会再得了,夭折的风险大大降低。

而且遇到天灾人祸,出现粮食短缺,也会导致儿童夭折。

而为了对抗居高不下的夭折率,古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生育。早几年结婚生子,才能多生几个。既然十三四岁已经成年,那就赶紧嫁人好了。

缓解家庭压力

如果说前面几个原因已经很令人无奈,那么接下来这个就更让人痛心疾首了。

在古人的观念里,儿子是劳动力,而女儿则是“吃白饭”的。古人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此他们觉得养女儿是替别人家养的,尤其在一些条件困难的家庭,都会想方设法早早地把女儿嫁出去。

毕竟古人一家少说三四个孩子,多则七八上十个孩子,这么多张口,眼睛一睁就要吃饭。赶紧把女儿嫁出去,可以有效减少家庭的负担。

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十三四岁都算晚了。他们巴不得十岁、十一岁就把女儿赶紧嫁出去。

结婚年龄其实是时代的产物

其实,婚嫁的年龄到底几岁合适,没有定论,关键看当时所处的环境如何。

放在古代,晚婚晚育就是天大的事情,就算有人不想那么早结婚,周围的人都会给他压力。即使是贵为九五之尊,也无法逆势而行。

而到了现在,晚婚晚育就不是什么事情了。即使有人想做剩女,拖到四五十都不结婚,甚至打算终身不嫁,都没什么的。除了她的父母,没人会催她的。因为时代变了,大的需求不一样了。

史事纵览
以史为鉴,为现实拾遗补缺.人物、故事都源自正史,力求客观理智,有益于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