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对“福寿螺产业链”的暗访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湖南常德市汉寿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
在湖南汉寿县岩汪湖镇黄芦山村深处的一个加工厂内,彩钢瓦构建的厂房弥漫着令人不适的腥臭味。
厂房内,几名女工正围坐在桌前,她们的眼神专注而迅速,对桌上堆积如山的螺肉进行着细致的筛选。螺肉堆中,不时可见粉红色的软体残块,显得异常显眼。筛选完毕后,工人们熟练地将螺肉铲进塑料筐中,经过精准的称重后,这些螺肉便被送入冷库,静静等待厂家的货车前来整箱装载带走。
加工厂的负责人透露,近年来由于田螺的数量逐渐减少,而野外水域的福寿螺却日益增多。
为了应对市场需求,他们开始主要销售去壳的福寿螺冻肉,这种产品深受一些餐饮店和预制菜工厂的青睐,每年的销量高达几百吨。
“福寿螺,要多少有多少。十吨二十吨,随便你要。”加工厂负责人表示!
现在是越来越不明白,为什么吃的、穿的等等与所有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要消费者学会变会分辨好和坏,真与假。
都是普通人,又不是神,既要生活,还要成为全能的神,这是不是有点太强人所难!关于食品安全,从一开始看到新闻的震惊,不可思议,怎么有这么多不择手段的人?到现在觉得习以为常,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不知道是什么在改变这种观念,也不知道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潜移默化的习惯。
只能说在利益面前,许多人早已丧失做人的基本底线,变成人吃人!
联合执法组已对涉事企业进行了查封,对所有成品、半成品及原料进行了现场封存,并将涉事企业法人传唤到位。后续将依法依规对涉事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并及时向社会通报相关情况。
汉寿县表示将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深刻吸取教训,立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涉福寿螺违法销售专项行动,全面排查隐患、堵塞漏洞,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从业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多的达6000条。福寿螺作为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尽管在某些地区作为食材使用,但携带的食品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许多福寿螺体内寄居着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这些寄生虫若未经过充分的烹饪处理即被摄入体内,会轻易地进入人体,进而可能破坏神经组织,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痴呆或死亡。
因此,在食用螺类产品时,确保完全煮熟是至关重要的。此外,福寿螺的繁殖能力极强,一年可产卵20至40次,单次产卵量高达3至5万粒。
由于它们的食性杂,一旦在某一水域爆发,便会迅速扩散并破坏周边的生态系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4至6月和8至10月是福寿螺的产卵和孵化高峰期,若在此期间发现福寿螺或其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防止其大面积繁殖和蔓延。
对于家长而言,应严禁孩子单独去河边玩耍,更不要因好奇而去拨弄福寿螺的卵。这些卵呈鲜艳的红色或粉红色,非常显眼,但接触后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在分辨福寿螺和田螺时,尽管两者外观相似,但仍有明显区别。福寿螺的个头远大于田螺,通常是田螺的几倍,且色泽偏黄。
福寿螺的尾部相对较短且平,外壳薄而脆;而田螺的尾部则较长且尖,外壳更为坚硬。此外,福寿螺的卵是鲜艳的红色或粉红色,与田螺的卵有明显区别。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有效地分辨出福寿螺和田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