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划范围
CP01一1202、1204、1601、1602街区位于昌平区东南部,未来科学城中部,北七家镇中西部,规划范围约1578.47公顷,北至温榆河、东至北七家东路、南至回天地区、西至上承路。
规划范围内涉及东沙各庄、西沙各庄、白庙、平坊、平西府、海鶄落、东二旗等12个行政村以及冠华苑、冠雅苑、王府温馨公寓、八仙别墅、名佳花园、名流花园等17个社区。
2
功能定位
以科创服务、多元文化、生态体验、优质生活为特点的宜居宜业街区。
3
划定两线三区
集中建设区面积约为746.69公顷,生态控制区面积约为248.82公顷(含生态保护红线约13.14公顷)限制建设区面积约为582.95公顷。
集中建设区:生态控制区:限制建设区=47%:16%:37%。
4
空间结构
一环:依托生态郊野空间塑造主题丰富的蓝绿公园环。
两心:塑造生态交往中心与科创服务中心。
一轴:依托中轴线北延长线塑造文化交往轴。
一带:依托海白路形成高品质的综合服务带。
六片:基于建设空间主导功能,构建六大功能片区。
多点:塑造多处活力多元、开放共享的魅力节点。
5
城市风貌
规划范围内林田交织、河渠交汇、林泽湿地点缀,北侧温榆河环绕,自然景观环境优越。规划结合大尺度郊野公园、带状绿廊和点状公园,还原地区历史人文及自然景观场景,植入科技创新功能、休闲游憩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古今文化交融、产城空间交汇、蓝绿生态交织"的总体城市风貌特征,塑造"水、城、绿共融"的城市景观环境。
6
规模控制
7
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街道级公共文化设施1处,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19处;到2035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0.45平方米。
规划教育设施27处;增加教育资源投入,补足区域基础教育短板。
规划街区级体育设施1处,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4处,室外活动场地4处,到2035年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不低于0.4平方米。
规划区域医疗中心2处,专科医院1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10处,B级急救工作站1处,卫生监督所1处;到2035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低于7张。
规划机构养老设施3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1处,社区助残服务中心2处;到2035年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9.5张。
规划户籍派出所3处;规划固定避难场所6处,紧急避难场所16处;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用地面积达到3.96平方米。
规划优先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及公共安全设施建设,优化街区三大设施布局,满足居住和就业人群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规划鼓励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多元化供给,明确房屋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防灾要求,为各类灾害与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与集散预留空间。
8
绿色空间
规划依托温榆河、干渠、湿地等滨水空间与农林郊野、公园广场等绿色空间共同构成便捷可达、生态友好的整体蓝绿空间系统。
规划范围内结合海白路道路景观廊道、温榆河滨水生态景观廊道、郊野绿地景观廊道串联各类公园绿地,搭建完善的绿道系统,并利用建筑前广场、居住区边角地及闲置地等场所建设小微绿地,形成多元化的绿色空间网络。
9
交通体系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系统与街道空间尺度,集中建设区内道路网密度达8.06公里/平方公里;
完善地面公交系统,提升公交线网密度,有效织补轨道交通,实现无缝换乘;鼓励停车资源挖潜与有偿错峰共享;
推进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缓解基本停车位缺口;依托城市道路与绿道系统,塑造环境优美的步行与骑行环境,促进绿色交通发展。
10
地名规划
依据"尊重历史、照顾习惯、强化特征、分级分类"的原则,梳理地区历史脉络,优先选用历史地名和认同感高的地名,如"北七家""海鵑落""东沙各庄""西沙各庄""白庙"等,延续地方文脉;依据主导功能分区,采用具有美好寓意的词汇,对道路、桥梁等进行规划命名,展现地域文化与城市风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