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找不到答案时,就去看世界

幽默   教育   2024-01-29 11:07   美国  

英国火车站事件还在延续,Brendan已经参加了3个新闻访谈,且不断在网络更新:我已经收到了X个要求视频下架的消息,但他和youtube都抗住了压力,希望大家都支持我。

从传播角度讲,Brendan是个合格的网红,网红精神的精髓就是“没有热点,制作热点也要上”,更何况上天在他的直播间里砸下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流量事件。流量事件的特点就是:事件本身没啥事实价值,简单、清晰,因此不需要什么理解门槛;但事件有情绪价值,且通过不断发酵,制造或带来更多低门槛事实,使得情绪价值本身获得多层次、多角度的丰富和完善,去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

就这样,Brendan这个无论白天黑夜室内室外都戴个墨镜的人,彻底飘了。他自己最初也说,这不过是“storm in a teacup(小题大做)”,现在,网友把他吹捧成了“斗士”,他好像也真的认为自己是个斗士。

但抛去各方利用流量抓手的种种蹭热点行为,这件事也是有启示的。我的一个海外同学群对这件事的最初反应是:这帮人是在英国生活的吗?完全不懂如何沟通。

这个路数我们在国内见过太多:你只是问了为什么不能拍,他从肖像权,说到种族歧视,说到未经允许摸别人……Brendan每一次(有可能是故作姿态的)询问,中国人的反馈都没能推进双方理解、促进问题解决,而是“我不想再讨论”的信号:我有事要走了,我们要采取法律行动,你别摸她,你种族歧视……

越看越气。动不动就上“生活作风”,再不就“伤害了我的感情”,咱就不能聚焦一点儿吗?

还有一点让人难以理解,不想被拍,走开就是了,为啥还要一直在镜头前晃?倒是Brendan一句话让人豁然开朗——还没飘时,Brendan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那位“咆哮男”,他明显还不习惯,别人对他说“不”时,应该怎么办。

中国可以说不,这是上世纪一本畅销书的书名,1996年出版,全名叫《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评论认为,这是一本标志着1990年代中国大陆的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升温书籍,书籍名称虽是借鉴《日本可以说不》,但书籍畅销的本身,也是当年的一种“流量炒作”,体现了那时期的情绪流向。

但是,我们只顾着喊“不”,确实从没想过,如果别人不接茬我们的“不”,该咋办?走了太没面子,呆着不知道如何继续,是不是也只有“咆哮男”这一种做法:复读机一般,不断重复一句话?

曾和朋友们聊过,出国后,最深的一个感受是:世界是世界,中国是中国。

怎么讲?几乎所有的软件都是全球通用的, Google, youtube, XFB……虽然中国不能使用谷歌地图,但也是可以找到我在北京的家。但能在国外使用的中国本土软件少之又少。

这带来的一个直观感受是,你可以在任何一条消息下,看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网友的评论。大家看法各异,不断辩论。在交流之中,你可以知道别人的想法,也能在不断的讨论和摩擦中修正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也能让别人更了解你为什么这样想。

其中,唯独缺少来自中国的声音。

在大学读新闻时,老师让大家讲选择新闻专业的原因。不少同学引用那个很有名的说法: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每一天都在记录历史。

多么有使命感的工作啊!

但我工作后,逐渐接受了另一种观点:新闻是用来影响当下的。

为什么呢?因为人们需要不断地在公共传播的信息中,找到自己在一个组织、一个社会的位置。也只有的信息传播中,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知道别人是怎么看我们的,也才能通过这些外界评价,修正自己的观点、态度、做法,改变下次遇到同样情景时的做法……久而久之,人或组织,才能在一个相对大的环境里,与其他成员形成一个和平共处的动态平衡。

进入21世纪后,以报纸、电视为主要渠道的信息传播,转向了互联网、智能手机。可道理,还是那个道理。

但中国渐渐在互联网世界里消失了。所带来的结果是:我们很难知道,我们的意见,在世界的版图中处于什么位置;更不知道,当我们说“不”之后,如果别人也说“不”,该如何体面地move on.

嗨,其实我也不是想说什么国际关系的大道理啦,也完全不相信各种阴谋论推测。大家都是小人物,都是一粒灰尘而已。

我的有感而发,更是因为家有一个青春期男孩儿,每天都处于他不断对我说“不”、我也不断和他说“不”的紧张态势中。

他的“不”包括:“不想游泳”“不想写作文”“根本不想睡觉”……

当然,我也会和他说“不”:“不能打太长时间游戏”“不,要穿上羽绒服”“不,你最好还是去参加游泳比赛”……

各种口头警告、激烈摩擦后,结果是什么?

截至目前,没有爆发过太激烈的双边战争,也没有发生摔电脑、砸过手机等造成经济损失的行为;有时他的不理睬会“伤害老母亲的感情”,但在我强调:无论如何不能不回应我,哪怕说个“不”后,他表示能理解我的情绪。多数情况下,以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共识收尾:好吧,再玩儿半小时,12点前一定睡觉,说到做到。

哦对,这个事情在海外华人家长群里的另一个启示是,不少家长表示:要给娃报个辩论班,立刻、马上!

『不定期发文、发疯、发神经』


母上
逗比老爸+无奈娘亲+搞笑娃